陈公祠坐落于遵义县尚嵇镇,造型雄伟壮丽,至今犹存陈玉如。这 是遵义人民为怀念乾隆年间知府陈玉璺(音义同殿)三引山蚕 为民谋利而设。
遵义地区山多田少,土质瘠薄,作物产量较低,百姓难求温 饱陈玉如。自清代乾隆以来,城乡普遍饲养山蚕,收取槲茧,丝织业日 渐繁盛,百姓收益大增,由贫而富,遵义一变而为全省首善之 区。
最先引进山蚕的,是遵义知府陈玉璺陈玉如。
陈玉璺,号省庵,山东历城人陈玉如。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 任遵义知府。他见遵义山间多槲树,民间只用来当燃料,他家乡 一带却用这种树的嫩叶放养山蚕,获利极丰。于是,决心把山蚕 引入遵义,为百姓开辟致富之路。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陈知府派人去山东历城购买蚕 种,并雇请蚕师来黔陈玉如。
往返上方里,孰料行至湖南沅江舟次,因 天气回暖,蚕蛹破壳化蛾,引种失败陈玉如。陈玉璺并不气馁,于六年
(公元1741年)再次派人赴山东引种,并把蚕师、织师都一起 请来,赶在年前到达陈玉如。次年春天,孵得蚕子,在府署西侧小丘试 养,获得槲茧丰收。
城郊居民亲见山蚕结茧,纷纷前来要种去放养秋蚕陈玉如。
由于秋 阳暴烈,蚕民不知荫蔽,收成只得十之一二陈玉如。次年,春蚕烘种 时,蚕民未掌握火候,因热度稍高,蚕未结茧便死去,以致断了 蚕种。陈玉璺吸收两次失败教训,又派人去引种,还多聘几位蚕 师来黔,分往四乡向蚕民传授技术。又在城东白田坝设立丝织作 坊,由两位师傅传授缫丝织绸技术。
他也不时去作坊视察,向学 工们讲解、指导陈玉如。
由于陈玉璺的大力提倡,并为蚕民和丝织工提供资金,使养 蚕和丝织业在遵义城乡逐步发展起来陈玉如。单是乾隆八年(公元 1743年)秋天,就收获茧八百万斤。郑子尹后来写《樗茧谱》, 总结养蚕、缫丝、织绸的全套技术,经莫友芝作注,被广泛翻 刻,流播全国,推动了蚕丝业的发展。
遵义蚕丝业的兴起,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陈玉如。不仅本府、本省的 商贩往返于各地场镇,还引来了“秦晋之商,闽粤之贾”,他们 把槲茧“捆载以去”,与桑丝混合织成名贵丝织品。遵义线绸质 量也佳,“竟与吴绫蜀锦争价于中州”。
遵义人民永远不忘陈玉璺的恩惠,在城东修建了祠堂奉祀这 位贤官,每年春秋蚕事完毕,都来祭祀,酒食歌舞,十分隆重陈玉如。
遵义城中修有陈公祠,解放后拆祠建新居,今仅存尚嵇陈公祠陈玉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