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报记者 陆天然

  福建泉州,著名的侨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郑新聪。这座有千年悠久历史、曾是古代世界著名港口的中国东南沿海开放城市,今天又多了一张城乡协调发展的“烫金名片”。近年来,在小城镇建设的撬动下,产业与城市、生态与经济、民生与创业均得到协调联动发展。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充满魅力的美丽城市,探究泉州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道。

  高投入强支撑促发展

  家在福建安溪湖头镇、长期在深圳工作的林先生告诉记者,以前老感觉特区环境舒适、生活方便,但现在家乡也越来越有城市的味道,幸福指数更高了郑新聪。

  谈及家乡变化,林先生如数家珍:投入1.5亿元整治西提,打造人工湖地标项目,投资10亿元建设环城路,斥资6000多万元对全镇路灯进行LED灯安装和改造郑新聪。还有新华都商业广场、弘桥城市广场、湖景新城、李光地文化园等众多项目都即将从蓝图步入现实。其实,不仅仅是湖头的变化大。自2010年来,南安水头、安溪湖头、晋江金井、惠安崇武、永春蓬壶、德化三班等一批小城镇被确立为省、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后,一片片曾经沉寂的土地迅速铺开恢弘篇章,大大小小项目在侨乡泉州遍地花开。

郑新聪:陆天然:福建泉州市城镇化建设亮点纷呈

  小城镇建设,是缓解中心城市人口压力的一剂良方郑新聪。小城镇以什么来吸引人气,实现就地城镇化?泉州的答案是:高端、前瞻的规划,高强度的投入,以及带动力强的产业支撑。采访中,泉州市市委书记黄少萍向记者介绍,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泉州市把规划编制作为小城镇改革发展的龙头,注重全面转变提升。一是规划高标准编制。坚持用高标准的规划引领小城镇综合发展,积极邀请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设计大师参与规划编制,以中小城市眼光,通盘考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为小城镇长远发展预留空间。二是规划全方位覆盖。目前,全市21个省、市级试点镇全面完成总规及主要专项规划的编制,高标准建成规划展示厅,如金井镇总规获住建部优秀奖。

  伴随着高端的规划,是高强度的投入郑新聪。晋江金井引入侨资总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开发房产、酒店、度假区等项目;厦门源昌集团在南安罗东大手笔投掷近百亿元建设“银河新城”项目,成为占地380万平方米的海西第一城市综合体;著名泉商林秀成在安溪湖头投资上百亿元,创造年产值可超500亿元的三安光电项目;安溪龙门镇启动总投资达78亿元的惠普聚贤国际数字媒体产业基地项目。“中国西装名镇”石狮蚶江利用海陆交通的便利成功地引进了一大批大型物流企业项目,惠安黄塘规划300万平方米海西首座综合性产业新城———黄塘物流城项目,德化三班“中国茶具城”项目及月记窑产业园、南安水头镇中小企业运营中心、永春蓬壶镇总投资25亿元的天沐温泉度假项目都在火热进行中。

  统计显示,近4年来,泉州市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共实施项目3124个,完成投资1543亿元,涵盖城建、交通、商贸、教育、医疗卫生、片区综合改革等领域郑新聪。其中,6个省级试点镇实施项目1150个,累计完成投资1007亿元。今年共策划生成项目737个,年度计划投资309.7亿元,截至4月份,完成投资99.4亿元。高强度的投入,给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正是这种支撑力,带动了小城镇实现就地城镇化。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从2011年底谋划布局至今,吸引集聚了三安光电、信达光电等15家企业入驻,形成一条龙的光电产业集群,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00亿元。南安仑苍镇把“中国水暖城”经营成全国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水暖专业市场,随着贸易量增长,人流滚滚而来,3年外来人口翻一番。

  民生发展优先

  泉州市市长郑新聪告诉记者,工业的聚集支撑了泉州的城镇化,不仅留住当地人口,更是吸引了大量外来工,这又反过来推动工业聚集,两者相得益彰郑新聪。在省级小城镇建设龙头南安水头镇,过去每年春节过后都会出现用工短缺,现在逐年好转,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人留下来,去年以来困扰公司多年的用工问题基本解决了。把人留下来,更要让心留下。泉州小城镇建设高起点规划,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预留好,可以有效解决居住需求。同时,民生优先成为泉州小城镇的共同选择。泉州提出“六个一”工程,即一个规划展示厅、一座公园、一座污水处理厂含垃圾中转设施、一条主要街道景观整治、一座新地标、一个土地整治项目,以此强化生态建设、环境提升及历史文化保护。水头、金井、龙门、东石、湖头、蚶江、水口、仑苍8个试点镇的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建成或投入运行。各试点镇均完成1条以上主要街道的综合整治,镇区人均道路面积14平方米以上。

  与此同时,泉州积极开展农村石结构房、危旧房改造工作,有效提高居住条件,改善生活环境郑新聪。下大力气建好包括群众文化广场、农民健身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所有试点镇均是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其中,东石镇、梅山镇、崇武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完善试点镇就业服务体系,部分试点镇设立就业服务中心,建立城乡均等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健全试点镇社会保障体系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人口集聚。切实做到“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让农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公共配套设施。在小城镇建设中,泉州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实施新型户籍管理模式———农民、居民“双重身份并存、双向自由流动”逐步实行;城乡均等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失业登记制度正在推广;试点镇社会保障体系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正在健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承诺正在步步兑现。

  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如何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黄少萍给记者算了两笔账:一笔经济账,通过发展第三产业、实行土地流转等方式,增加居民可支配财产,提高可支配收入;一笔精神账,通过加强文化精神建设,实现精神收入,提高幸福指数郑新聪。小城镇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财政支持与投入必不可少。泉州市财政每年投入4500万元作为小城镇专项奖励资金,县级政府配套不少于市级的奖励资金。完善试点镇财税管理体制,做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对试点镇以2009年地方本级收入为基数,当年新增地方本级收入实行全额返还。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试点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小城镇试点工作中,泉州市坚持把确保农民的持续增收,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试点镇加快策划生成和落地一批优质的二、三产业项目,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通过一系列增收措施,部分试点镇的财税收入同比增长高达30%以上,农民收入平均增幅超过15%。近日,泉州起草《关于泉州市集体土地房屋登记实施意见》,提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也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保障,特别是允许农民土地入股,探索实行土地抵押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盘活农民和农村的资产。

  在此基础上,泉州坚持以小城镇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郑新聪。该市要求,小城镇建设中,涉及建筑业、房地产业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鼓励优先使用本地农民;涉及征地拆迁用于工业园区、农贸市场或商业开发的,鼓励村集体经济投入,增加农民集体性、财产性收入;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生态环境,提高农民公共福利水平,夯实农民持续增长的公共基础。在小城镇建设中,泉州市将文化建设也列入重要发展内容。走进水头镇区西部,红瓦朱墙的民房,曲径通幽的小道,散发着传统韵味。据了解,为保持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镇里在镇区西部一带规划了这个传统民居保护区,并投入资金,修缮老民居,完善周围的路网配套。

  文化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也是小城镇发展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郑新聪。作为福建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安溪湖头坚持做好有形的文物古迹保护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传承。凭借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石狮蚶江正着手建设对渡文化广场和常态化泼水服务区、蚶江古街等。惠安崇武12个行政村均设农家书屋,村均藏书量近2000册,全镇拥有20个奖教教学、助学基金会。而3年后,占地1000亩投资10个亿的福州大学晋江校区、福州大学晋江研究院和福州大学科技园晋江分园即将在金井落地,泉港前黄的福州大学化工学院项目也已正式签约,办大学成为城镇建设中的亮点。如今,随着精神文明建设蔚然成风,“文化兴镇”成为共识,群众文化、群众体育氛围日益深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成为泉州城乡大地的主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