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认的金庸书中第一完人,一段悲情的人生,一个充满悲剧的结尾胡汉成。­
无奈绝世武功,怎知个抗不过当时情景:面对着兄弟义气,政治谋略,江湖仇怨,和平,最后只能自己以死谢天下了胡汉成。­
思忖其中,他们兄弟三个,一个契丹,一个大理,一个西夏驸马;一儒,一侠,一佛胡汉成。想想当时萧大侠远走雁门关外,为了什么?还不是中原武林所谓的胡汉之分吗,为了这,萧峰受了太大的委屈了。从丐帮帮主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武林头号大敌,他失去了太多的义气,但他最初还是以德报怨。命中路途,他结交了段誉,虚竹。少室山大战最终才让这部书出现了太多的隐情,贯穿了主线。一个家族复兴的秘密,一段三十年前的怨恨,萧峰成了最终的侠。­
萧峰的使命,使两国和平,身为了契丹南院大王,可以为了父亲告诫而不惜得罪君王,也为他自身所有的那种真的的无私的爱吧(他的豪气冲云宵)可是书中的背景是北宋,胡汉不归路,他只能成了各种矛盾的焦聚点,他对两国都有感情,而这两国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当这种矛盾集中在他一人时,只能是被摧毁胡汉成。­
胡汉不归路,他只以一个人的力量妄想去抗衡一种势力,那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胡汉成。私人情仇,胡汉恩怨,萧峰只是书中那个时代的一个最伟大的博爱家了,用他的胸怀去化解一切,到最后,却无人可以去安抚他,就阿紫也是只能在默默的注视着那一切最痛心的发生。­
他的心灵创伤,胡汉间的争斗,使他无法去找他的心中那个牧牛放羊情形胡汉成。他的生存仿佛在一直被逼着,只能被各种阴谋推向他不愿意看到的境况。他只能是一个悲剧人物了,他在把断箭插入胸中的一刻,他心里,他的兄弟们的心里,众位前去搭救他的中原豪杰的心里,大辽君王的心里,已不能再不被这个真正的大英雄所感染了,可是这又怎么样呢?他的泪水已经含在了他的心里,恩怨何时可以了,胡汉相对,又有谁对谁错,他只能。。。。。。­
胡汉,一对当时矛盾的字眼;它代表是两种不同意义的人生与生活轨迹,互相之间只是对立,相互在无意思的怨恨着,都只认为自己国家所代表的才是对的,国家看法明显高于了私人看法.这种情况下,萧峰他个人努力的追求那种和平是达不到了,他本人英雄豪情,热血男儿泪,只有发出一个英雄无奈的反抗与呐喊,在当时本来他两们兄弟段誉和虚竹已经挟持了辽帝,可他上去一掌将二人分开,最后还是是乞求的口吻来向辽帝说要求辽帝罢兵了,以自身为条件换回辽帝一个誓言,按说其时当时他向辽帝乞求的时候就已经说明他要以死谢“罪”了,他那人性格刚烈,当时为一并不熟悉阿朱就在聚贤庄喝完酒后大战群雄,少室山战时那更是燕云十八骑悲壮而豪烈,痛快的大杀一场,岂可惜这条命胡汉成。三人加十八骑痛饮,只求痛快淹没那带点阴谋恩怨。萧峰本人豪情大发,却不想还是被那胡汉偏见而万人所指,只到了扫地神僧出现才已将佛门大爱去化解了那萧远山与慕容博的仇怨,萧峰亦从此明白了胡汉当归一,自当和平相处,萧峰仿似成了真正的佛,佛心悲悯已融于心。
对待段誉和虚竹的描写,当以一个大理人和西夏人来看待,虚竹为西夏附马和西域灵鹫宫主人了胡汉成。但是他们两个在中原的通行无阻,当说明了北宋与辽才是矛盾最大集结点,虽然此书刚开篇就写西夏进攻了中原武林,但那西夏一品堂高手还不是天天在中原游迹,究摩智为吐蕃国师更还受到一些表面答礼的客气,丁老怪虽恶名远扬亦未受到向萧峰那样一经被认为辽人就被中原武林群起而攻之,聚贤庄之战中,其中天下武林宗主少林派亦有玄寂大师参与,还差点被萧大侠击毙,只是最后念及他少林得道高僧才绕过了他。此中一个细节,萧峰心里已有崩溃的意思了,他无法承受那胡汉偏见无形的太大压力,他选择了放弃打杀,但求聚贤庄群雄将自己击毙算了,就再也不要被乱人众骂了,他当时就有了胡汉矛盾最无辜被牵连的感受只能以一死化解了。但其老爹还是救出了他,但这和最后必定和他用断箭插入胸膛有关系了。无法再去躲散了,寒风是否当萧烈,去抚慰这颗受了太多伤的心。感慨燕门关,多少英雄垂泪于此了。愿那风吹走那尘埃,萧大侠好好安息了。
萧风本人为历史上一个真实人物,为大辽萧氏贵族,在辽当权期间,致力于胡汉和平,为一真正的历史上侠之大者胡汉成。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