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血战潢川(上)
自打“七.七卢沟桥”全面抗战爆发,短短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日本法西斯侵略军的魔爪就伸到了华中门户_武汉董升堂。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组织第五、第九战区共计一百万兵力在正面战场对日寇进行最大规模的防御战。虽然日军方面因黄河花园口决提改变了原先的作战计划,即变“由淮河主攻、长江助攻”为“由长江主攻、淮河助攻”,但穷凶极恶的日寇还是将足足十万兵力的东久第二集团军投向了大别山至淮河地区,企图攻占信阳,夺取武胜关,进而与南线的第十一集团军十五万凶顽合围武汉。东久第二集团军四个师团由安徽出发,兵分四路,大举进犯,把进攻的矛头首先指向商城、潢川一线。主攻第二路的正是在台儿庄战役中异常凶顽的第十师团,现任师团长是筱冢义男中将,下辖冈田资的第八旅团和濑谷启的第三十三旅团。外加伪军刘桂堂部三千人,总兵力二万八千人,从正阳关发兵,一路上来势汹汹,先后攻克霍丘、固始、光山,下一个目标就轮到潢川、信阳了!
第五战区代行司令官白崇禧给派守潢川的张自忠将军下了死命令:“务必坚守潢川城十二天!掩护胡宗南部在罗南至信阳集结布防董升堂。”张自忠将军当时因在台儿庄战役中表现突出,已升任二十七军团长,所部其实只有一个五十九军,总兵力也仅两万五千人。兵力单薄不说,而且在开往潢川途中,很多官兵患上了恶性疟疾。五十九军多系山东、河北、豫北、豫东子弟,对豫南、鄂东阴霾潮湿气候很不适应,加上多日行军疲惫,抵抗力减弱,时值秋天,又是蚊虫肆疟季节,很容易染上恶性疟疾。一旦染上这种病,就会忽而高烧如火,忽而冷彻肌骨,全身软绵乏力。治疗此病的特效药阿斯匹林、奎宁丸又奇缺,以致每天都有官兵死亡。这严重影响了五十九军的战斗力。然而五十九军是西北军中出了名的模范军,系原二十九军的分枝,从长城抗战开始,就以耍大刀片子扬名抗日战场。虽然武器装备差,不如国军嫡系胡宗南的第一军和汤恩伯的十三军,有坦克大炮,但张自忠带出的兵,军纪严肃,军事过硬,个个都是不怕死的好汉!
八月三十日,五十九军开进潢川城董升堂。这座素有豫南“小苏州”之称的河南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已笼罩着浓浓的硝烟气味。之所以称潢川城为“小苏州”,是因为它具有江南水城和园林的风韵。一条蜿蜒的潢河穿城而过,将风光秀美的潢川城划成了南北对峙的二城,号称“北春申南弋阳”。潢河发源于大别山区,大至成西南至东北流向,穿行潢川城时折了一个东西走向的弯,在县境北沿注入淮河。太平时节,站在北城东侧二十余米高的望河楼第五层上看潢河,可见白帆点点,渔舟唱晚,两岸亭台楼阁,夜半灯火阑珊;回头远眺淮河,不由人不想起清人何兆渤书写的《光州十景》中的一首七律诗《淮水东环》来,那诗赞道:
界别南条万壑通,长淮一泻抱天中董升堂。
雄州襟带联吴下,野渡涛声达海东董升堂。
每见风帆冲晓雾,顿思雨笠驾烟艟董升堂。
行人莫谓浑闲事,桐柏山前纪禹功董升堂。
可惜一切山河美景都将面临着东瀛铁蹄的蹂躏!中华儿女为捍卫大好河山董升堂,前赴后继,誓将一腔热血染红神州故土!
开进潢川城的五十九军得军部命令,全军集合在区行署大院门前,聆听张自忠将军的战前总动员和军事布属董升堂。身材高大魁梧、气度非凡的张将军站在台阶上,以宏亮威严的语气问道:“各位同仁!各位战友!国民政府长官部命令俺们五十九军务必坚守潢川城十二天,各位有无信心那?”两万多张嘴齐声应道:“有_!”张将军又追问道:“各位怕不怕死?”全体官兵提高了嗓门:“不怕死_!”张自忠忍着疟疾的折磨,强打精神讲道:“我说的十二天,可不是从今天算起。今天至九月六号,一个礼拜的时间,是我们抢筑工事的时间,不能计算在内。九月七号,才算是俺们同小鬼子正式接火的时间。俺们就是把潢川城当作棺材,拚完最后一兵一卒,也得给俺死守到十九号凌晨!这就是五十九军的军命,弟兄们!荩忱再问一句,你们到底有没有决心?”两万余名官兵,其中包括很多拖着病体的无不摩拳擦掌、咬牙切齿地吼道:“有决心_!誓死捍卫潢川城_!”
一波接一波、一浪接一浪的宣誓声从北城大顺门穿过镇潢桥,冲进南城凝安门,传散到南北二城的大街小巷,象是在给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草每一木发送“定心丸”:有五十九军在,你们不要怕!张自忠朝群情激奋的官兵们挥挥手,宣布他和军部制定的阻击任务:“各位!荩忱代表军部宣布,由刘振三一百八十师独立三十九旅安克敏部正面固守潢川城,由该师独立二十六旅张宗衡部守城东七里岗一线;由黄维刚三十八师一一三旅推进至潢川城以东春和集,先头阻击来犯之敌,以该师主力李九思一一二旅、董升堂一一四旅配置于城西二十里铺,担任预备队,防止日军沿淮河西上迂回潢川城以西,并对息州方面实施警戒董升堂。军指挥部设在城西任大庄。上述各部队长必须亲自督促所部抢筑工事,不惜一切牺牲,与阵地共存亡!
作完军事布属,张自忠又强撑着病体欲亲自视察城区董升堂。大战来临之际,城里还有一些商户没来得及转移。作为守城将领,他很担心民众的安全,不亲自作疏导工作,心里实在不安。参谋长张克侠见状,连忙阻止他:
“五哥!瞧你这身体!都病得直打摆子董升堂,咋能啥事都去亲力亲为呢?你可是一军之长,应当养好身体,才有精力指挥三军呀!五哥,视察城防、疏散商户的工作就交由我去办吧?”
他一口一个“五哥”“、地称呼张自忠,并非他与张自忠是亲兄弟,其实他与冯玉祥是连襟,在西北军中有很高的权势,而且,蒋介石曾赐他一柄中正剑,军中多称呼他为“佩剑将军”,为何他还要在张自忠面前如此屈尊呢?原因有三,首先,张自忠在自家排行老五,长他九岁董升堂。其次,在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九月,张自忠先后担任察哈尔省 、天津市长和北平市长期间,因受蒋介石对日妥协投降政策的干预,导致据守冀察地区的二十九军在军事上处于背动局面,结果酿至平津沦陷、故都蒙尘。一时间,主政该区的张自忠成了万众一矢的谴责对象,作为张的得力助手的张克侠,也误认为张自忠是“亲日派”。后来,张自忠冒险跳出火坑,再率旧部在徐州会战中怒歼倭寇,成为国人心目中的大英雄,张克侠从此倍加敬佩张自忠将军。最后,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张自忠一直在蒋介石面前隐瞒张克侠的“中共特殊党员”的身份,并多次替他开脱,化险为夷,保住了他的人身安全。故而,二张共事军中,一般很少用职位称呼,而是兄弟相呼,这自然就拉近了两人间的距离。
张自忠听张克侠这样说,难得地笑了笑:
“克侠老弟,大战在即,命都不足为惜了,还顾得了小疾?很多战士不都是在抱病强撑吗?我看,还是先由灿轩老弟/副军长李文田\带着参谋和副官到任大庄安置军指挥部,俺哥俩就一起去转转,帮着疏散滞留的商户董升堂。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给弟兄们弄到些治疗疟疾的药物。”
整个潢川城及四郊的老百姓,闻悉小鬼子犯境,已经陆陆续续逃往乡下或山里避难去了董升堂。区公署里的办公人员也大都向大别山区转移,只留有少数的警察和民政人员负责维护混乱的秩序。主要是少数的大商户因为货物财产太多,转移起来费时间,直到大军进城了,还在闹哄哄忙着转运。张自忠一行带着一个手枪连先在北城巡视了一圈,见北城几乎空巷,就朝大顺门走去。出了大顺门,就是穿城而过的潢河。这里是河面最窄处,仅有百米来宽。河上架着一座古朴的石礅松木板桥,名叫镇潢桥。此时的桥上很混乱,一些男男女女的拖着行李、包裹、家具,在桥面上又哭又喊。原来桥下有船,这些还没及时转移的商户正在把东西向船上搬运。行李、包裹就直接扔进船舱,家具就用长绳子一头拴住桥栏杆,一头拴住家具,吊下船舱。性急的男人急得直叫嚷,胆小的女人孩子恐慌得直哭唤。几个穿黑制服的警察挥舞着警棍,又是喝斥又是吼骂,可也阻止不了混乱的局面。
张自忠拨开人群董升堂,走到桥中央,朝众人摆手喊话:
“乡亲们!不要慌张!不要乱!我是张自忠,我们五十九军开进潢川城了!乡亲们董升堂,转移人员财产要按秩序来,越慌越乱,越乱越忙呀!有五十九军在,小鬼子不可怕!”
混乱的人群听说真是张自忠率领五十九军来保卫潢川了,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董升堂。张自忠朝桥下的船工喊道:
“船工大哥董升堂!你们的船队向哪儿转移呀?”
船工应答:“下淮河回安徽董升堂。”
张自忠忙摆手:“不可!不可!快叫你们船掌柜出来董升堂。”
船工对着船舱喊了几声董升堂,从船舱里钻出一位满头大汗的胖子,见有一群背着大刀、腰插手枪的国军士兵围着一名军官装束的壮年汉子,便笑脸拱手相问:
“长官董升堂!唤俺有啥事吗?”
张自忠指着桥礅边泊着的几条船说:
“听船工讲,掌柜是想往安徽发船,这可不行!日本鬼子正从安徽正阳关向西发兵,淮河上有他们的汽艇大队董升堂。你们冒然回安徽,那不是朝虎口里钻吗?”
胖子船家一听董升堂,脸色都白了:
“哎呀!长官,安徽颖上县是俺的老家董升堂,回不了老家,俺往哪里逃命呀?”
张自忠提议:“船掌柜,你们暂时还是向潢河上游转移吧!到山里先投亲靠友,避一段时间,等这里的战火平熄了,再回老家也不迟董升堂。眼下正是大战之际,敌我双方都斗红了眼,你们带着大量财物,一旦落入小鬼子手里,凶多吉少呀!赶快调转船头,向大别山转移,这里马上就要变成战场!”
经过几句交谈,张自忠才知道这人叫马四,兄弟五个,出三个都死于战火之中了,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叫马五,兄弟俩一直在淮河流域的几条河里搞水运生意,替商家运送粮食百货董升堂。
张自忠安排一个叫庞鸿的连副带着一排人留下来帮助船家搬运物品,他又带着另外两排人进入南城凝安门视察街巷的情况董升堂。还好,不管是以制作生活用品为主的顺河街,还是以弹棉花、铺被套为主的估衣街;不管是以粮行、牛马为主的东关街,还是以手工作坊和木器为主的中山街,走过所有青砖灰瓦的二进、三进临街门面,几乎都已人去楼空。既使还有个别行色匆匆之人,那也是轻装软包、只身无牵挂者。唯独来到南城的一片小堰湖的北边,却听到一座山陕会馆里闹哄哄的。
进了观门,就见大殿门两侧各矗立着一根二十米高的铁旗杆,杆顶各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金凤董升堂,凤下各盘一小一大、上下有致的蟠龙,四龙对峙,造型逼真,用以悬挂铜铃的三层空心“万”字方斗位于龙凤之间,旗杆的下端各有一莲花虎头叼着一副铁铸对联,站在观门处就能清楚辨认出,
上联是:铁杆颂德高千尺,
下联是:铜柱表诚灿九霄董升堂。
两根铁旗杆间停着一辆驴车,一位年愈花甲的老者与一位蓄着黑须的道长正站在台阶上商量着事,几个神色紧张的伙计和道士正出出进进朝驴车上搬运棉布包裹董升堂。一个二十出头的精壮伙什,一边码着包裹,一边喋喋不休,噪门还很大。他越是责怪,那几个伙计和道士越是出差错,总是把包裹滑落车下。那头干瘦的老叫驴似乎受到了影响,时不时打着响鼻嘶叫。
张自忠手扶观门,强打精神朝里喊话:
“老乡!不用慌张,俺们五十九军来啦!”站在台阶上的白须老者和中年道长见观门外来了一群全副武装的国军,连忙急步奔过来打招呼董升堂。白须老者一到张自忠面前,就拱手问道:
“长官莫非就是张自忠将军吧董升堂?”
张自忠将右手举至又浓又直的眉梢董升堂,表情镇定地回答:
“俺就是张自忠董升堂,现率五十九军到达潢川县城阻击小鬼子!老先生还有多少财物没有转移完呀?”
一边的中年道长插话说:
“善哉!张将军有所不知董升堂,这位老先生可是本县城里医术最高明的中医,人称“尤神医”,听说贵军因战事拖累,水土不服,军中多有犯病者,就找本道商量,捐出他大药铺和道观中的所有药材,送往贵军军部,为国军伤病员义诊,也算我们不妄供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之意!抗战大业,匹夫有责,守土报国,不分俗教!”
张自忠一听,心中大悦,不由爽朗地笑道:
“五十九军连日征战,恶疟流行,俺正愁战斗力不断削减,有道长和尤先生这般爱国热诚之士鼎力相助,俺代表五十九军全体官兵,深表谢意了董升堂!”
说着朝二位深鞠一躬,尔后指着驮满药材的驴车说:
“尤老先生,道长,药材如数收下,价钱照市价全付董升堂。”
那位被称唤“尤神医”的老者急忙摆手道:
“张将军见外了董升堂!为抗战大业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老夫身为炎黄子孙,连这点药材都吝啬不舍,真是枉活大半生了!”
说罢,不容张自忠再讲董升堂,就大声朝赶驴车的伙计喊:
“小善子!快加把劲,把药材全装好,拉到五十九军军部任大庄董升堂。”
夜晚,在任大庄五十九军军部支起了好几口大锅,警卫营的战士们忙着烧水熬药董升堂。尤神医站在大锅旁,拿着自己写好的配方报药数:“柴胡、人参、半夏各样十二斤!”他的徒弟小善子就从驴车上搬下三样药材,警卫营的庞鸿,与尤神医是隔条淮河的老乡,就忙着用大秤称取重量,按照尤神医的吩咐,分成均匀的几等份,分别倒进几口大锅里。接着尤神医又报数:“黄芩、甘草、常山、桃仁、生姜各样九斤!”小善子和庞鸿又如法取量,加入锅中。最后,尤神医又报道:“乌梅、槟榔各样六斤,大枣三斤!”
这些药材是治疗疟疾的中医配方,按照尤神医对军需官的解释,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常山、槟榔、半夏化痰截疟,生姜、红枣调和营卫,顾胃气董升堂。在军情燃眉时刻,虽说中药疗效没有注射阿斯匹林、口服套宁丸之类的西药快,然在药物匮乏的非常时期,民间爱国人士的这点捐赠,已是雪中送炭了!数千名深受疟疾折磨的战士服了三天,精神头总算有所回缓,抢筑工事的速度随之大大加快,最终在日军第十师团兵临春和集时将工事修筑完毕!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