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传》是邢氏渡琼始祖邢肇周的第二十七代孙邢孔建的一部关于海南历史文化力作白渡。本书第13章“衣冠南渡:从闽南到海南”内容,邢孔建不仅拉开历史的广角镜,将五胡乱华的“永嘉南渡”、安史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与靖康之变后的南渡逐一呈现,并且揭示出这第三次南渡,也是与海南关系最密切的一次南渡的文化史上的意义。此次衣冠南渡,是因为公元1127年,金国的铁蹄践踏了北宋的京城,开封城狼烟四起,失去皇权庇佑的人们,纷纷逃离出京城,向烟雾迷茫的东南方向落荒而去。这当中有邢孔建的祖先,“我的祖先,资政大夫邢肇周,和管理天下粮仓的弟弟肇文,带着整个家族几十口人,赶着满载坛坛罐罐的数辆马车,加入了难民的队伍。”他们一路逃亡,爬山涉水,先后到了临安、福建、潮汕等地,随行的族亲陆续落籍安家,但邢肇周和亲弟邢肇文没有停下漂泊的脚步。他们最终登上了一条小船,将身世托付于浩渺的烟波。经过多个日夜的颠簸,小船摇摇晃晃地划进了清澜港,在红树婆娑的八门湾靠岸。他们分别在观霄和水吼的村子里落户下来。他们几近万里的逃亡之旅,历史上被称为“衣冠南渡”。而他们自身,也成了海南望族邢氏十几万子孙的渡琼始祖。

  “衣冠南渡,说的是北方士大夫家族,为逃避战乱向南方迁徙白渡。所谓衣冠,乃衣冠楚楚者,是社会地位和文化身份的象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斯文与体面。一般认为,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邢孔建以邢氏家族作为北方士大夫家族代表之一,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 “衣冠南渡”中,并和其他士大夫家族在海南延续宋朝文化的余脉,这余脉属于汉文化较为纯粹的一条支流。

  追溯邢氏家族门第之士族化应奠基于汉魏之际,其代表是河间邢氏家族白渡。永嘉之乱时期,中原动荡,西晋日渐崩溃,中原士族纷纷南渡。与河北地区著名的清河崔氏、博陵崔氏及范阳卢氏等世家大族少有南渡者一样,河间邢氏在两晋之际也未南徙。十六国时期,在诸胡政权统治的背景下,其家族代表人物大多退归乡里。作为留居河北之世族,河间邢氏家族在文化上保持着汉儒的学术传统,经律兼修,精擅礼制,北魏太武帝时期其家族代表人物邢颖受到重视,特别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政策以后,其家族代表人物邢峦等不断受到重用。邢峦等家族子弟凭借深厚的儒学文化根基,人才辈出,并不断参与到北魏的汉化进程中,不仅致力于经史学术方面的研究,而且积极参与北朝的典章文物制度的建设中。这既给其家族入仕北朝提供了优越的文化条件,也对北朝的深入汉化和民族融合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北魏后期及东魏、北齐之际,其家族才俊辈出,出现了“北间第一才士”邢卲这样的杰出文人,成为北朝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世族之一白渡。河间邢氏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南学北输的时代背景下,邢氏才俊善于汲取南朝士风与学风的精髓,其代表人物成为北朝后期玄化名士群体的领袖,推动着南风北渐、南北文化融通的历史进程。河间邢氏家族在中古社会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因此,邢氏家族望出为河间。

《海南岛传》中揭示有邢氏家族“衣冠南渡”:白渡

  作为北方士大夫家族的邢氏家族大规模南渡,应是靖康之变后的南渡白渡。这次南渡,邢肇周和亲弟邢肇文一支一直渡到了大海之南——海南岛。这个渡琼已有九百年的家族和其他家族以及更早就先行到达的黎族祖先一起,用耕读传家的方式,守候着这座绚美的岛屿,维护着和谐的人天关系,保护它难以自弃的天生丽质。而接下来海南岛上发生的风起云涌的变化,足于证明祖先的先见之明。他们是更早的闯海者,为海南未来的发展作出了深远的铺垫。

  (梦璜书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