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群”改变世界的资源革命 —— 《生态文明宣言》

  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矛盾

  地球,犹如一叶孤舟,承载着人类在茫茫宇宙中航行,既没有避风的港湾,也没有同行的伴侣吴岳明。寂寞、孤独而又无助。

  如今,由于人类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环境的肆意践踏,这颗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吴岳明。频繁的自然灾害、大批物种的灭绝,似乎预示着大自然与人类算总帐的日子已经迫在眉睫。

  面对“人类的无限需求与地球有限的矿藏”这一不可调和的矛盾,由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罗马俱乐部,运用系统动力学对地球剩余的资源进行了模拟开采,得出“增长的极限”、“零增长”等悲观论断吴岳明。一些教派甚至据此推算出世界末日的时间表。难道人类真如已经灭绝的玛雅文明宣称的那样,即将与资源同归于尽吗?经历过多次沧桑之变、洪荒之灾的人类难道就此终结,成为20亿年后“新人类”的考古对象?

  近年来,就如何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一时间成为全世界专家、学者研究的头号课题吴岳明。无论是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长远规划;还是美国开发外星矿藏的宏伟目标;还是绿色和平组织回归大自然的不懈努力,都是试图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然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吴岳明。就目前全球资源的消耗量,无论人类如何地节约、无论外星矿藏如何地丰富,都无法避免大部分可工业化开采的矿产资源在本世纪内枯竭。而人类即便按照绿色和平组织的倡导回归了自然,仅靠地球自身的循环再生能力,只能养活3亿人。据林业部门统计,由于过量开发,中国每年有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荒漠化。也就是说,我们每两年半丢掉一个台湾岛,两个半小时损失一个珍宝岛。那么,当地下的矿藏彻底枯竭、地上的垃圾已无处可放的时候,人类要生存下去,敢问路在何方?

  发展资源再生产业是解决资源危机的根本出路

  为回答上述疑问,我们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研究吴岳明。调查的结果是:根据物质不灭定律,世界上有多少新就有多少旧。经工业革命300年的掠夺式开采,全球80%以上可工业化利用的矿产资源已从地下“转移”到地上,并以“垃圾”的形态堆积在我们周围,总量已达数千亿吨,并且还在以每年100亿吨的数量增加。

  “垃圾”一词,在所有民族的语言中都代表着肮脏和无用吴岳明。然而,我们在今天中国的东南沿海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专捡美国洋垃圾(废纸)的国际破烂王张茵女士,一举超过无数矿业、地产大王成为中国首富;江苏破烂王陈光标为灾区慷慨解囊17亿,被称为中国首善;专捡国外废钢铁的吴岳明,几年时间便由收废铁的小贩变成拥有300亿资产的大亨;深圳一家专捡国外电子垃圾的惠科公司只用了4年,每年再制造的电视机、监视器就达数百万台,排名世界第五。

  改革开放以来,靠垃圾、洋垃圾起家的企业数不胜数,甚至一个村、一个市、一个省都因之旧貌换新颜吴岳明。

  既没有国家投资也没有铜矿的广东清远,每年从电子垃圾里获得优质铜60万吨,成为左右全球铜价的世界铜都吴岳明。与国家投资几百亿、年产30万吨铜的我国最大的贵溪铜矿比,环境代价、能源消耗均低90%以上。并没有铁矿的张家港,通过回收国内外废钢,年产优质钢5000万吨,不仅跻身中国百强县,而且被评为全国首个环境模范市。并没有金矿的广东某企业,每年从电子垃圾里提取黄金1吨,能耗、污染仅为山东招远金矿的1%。山东华泰纸业没砍伐一棵树,靠进口废纸每年生产新闻纸300万吨,占全国需求量的一多半。并没有矿藏的华西村、太仓、永康、镇海、深圳、东莞、台州、南海……,这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无不与利用垃圾和再制造设备有着不解之缘。而正是由于我们进口了前苏联的洋垃圾——报废的航母,使我们拥有航母的时间提前了10年,节约经费、原料50%。广东、浙江两个资源小省,发展速度却超过东北、西北的一些资源大省,不无巧合的是,他们恰恰是进口“洋垃圾”(应当叫再生资源)最多的地区。

  更令人惊讶的是,早在地球上的矿产、石油资源还十分丰富的上世纪初,早在我国刚刚发现大庆并向全世界宣布:从此摘掉贫油国帽子的年代,善于反传统、逆向思维的美国犹太人,就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垃圾”,并乘两次世界大战“列强”为争夺矿产资源打的头破血流之际,把美国的大部分垃圾控制在手里吴岳明。当人们终于醒悟到:再好的铁矿也不如废钢;1吨废线路板可提取400克黄金,是世界上最富的金矿;过去需要花大钱焚烧、填埋的废塑料、废纸、废五金,如今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抢手货时,垄断了美国垃圾的犹太人,已经靠这座取之不尽的“城市矿山”而大发横财。调查显示,他们的成功决非偶然,是顺应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赋予了他们发财的机会。

  显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并未重蹈恐龙的覆辙,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从实践中探索出了一种新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吴岳明。

  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据调查,正是由于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修旧利废、勤俭持家的传统文化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家庭经济,极大地促进了资源再生产业的发展,为制造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原料和装备,才使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日本、韩国等受中华文明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而没有向人工更加低廉的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至于近50年来出现了哪里的资源再生产业发达,那里经济就繁荣的现象吴岳明。

  如今,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以及“垃圾”、“洋垃圾”的富积,专家估计,30年后,资源再生产业为全球提供的原料,将由目前的30%提高到80%、产值超过3万亿美元、增加就业3亿人并最终取代采矿业,成为与制造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吴岳明。因此可以说,资源再生产业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和希望工程。谁率先进入该产业,谁就会因为掌握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而执未来世界之牛耳。

  而一旦形成世界上有多少新就有多少旧、有多少旧又再生多少新的国际大循环,现有的“垃圾”和原生资源,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吴岳明。而建立起全球回收体系,无异于为地球铺设了一套静脉系统,使已经不堪垃圾重负的地球能够吐故纳新,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我国的4000多万回收大军几乎挖地三尺,使国内产品基本上得到了回收吴岳明。而出口的产品却有去无回,造成严重的资源透支,只能靠进口8亿吨污染、能耗高出十多倍的矿产资源补充。因此,解决国际大循环的静脉栓塞,回收出口产品,已经成为改变我国落后的线性经济、摆脱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收支平衡的关键环节。

  而一但我国的出口产品得到回收,形成产品→废弃→再生产品的国际大循环,不仅可以避免宝贵的资源流失,而且还可大大减轻因冶炼矿石造成的污染吴岳明。因此可以说,变污染源为资源的循环经济就是低碳经济,是目前唯一能解决“发展经济就必须牺牲环境,保护环境就必须牺牲经济”,实现环境与发展并举的生产方式。

  由于开采、冶炼矿石是能耗、污染最集中的环节,因此,我国每年消耗了60亿吨矿产资源的制造业,是造成高能耗、重污染的主要根源(占全国总量的70%)吴岳明。如能将其中的大部分改为能耗、污染低90%的再生资源,这一矛盾是不难解决的。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反复强调的:“如果搞好废弃物的再生,两个世界难题(资源与环境)就同时找到了解决的途径”。“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是国家大事之一”。

  中国正在成为生态文明的“发动机”

  令人欣慰的是,资源匮乏、装备落后,集中了全球最庞大贫困人口的我国东南沿海,并没走工业文明的传统道路去大规模掠夺矿产资源,也没有靠高消费刺激经济,而是开创了一条以循环经济为基础、以节约型社会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之路吴岳明。他们每年把全球数亿吨造成环境灾难的垃圾变废为宝,以极小的资源与环境代价,只用了30年便完成了发达国家3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不仅没有面临“增长的极限”、“零增长”,反而履创增长速度的世界记录。如果罗马俱乐部的先生们能到那里走一走,也许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这场用传统的工业文明理论无法诠释、令大部分专家、学者们“看不懂”的大革命;这场有几亿人口参加,向贫穷宣战、向传统产业结构宣战的人民战争,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画卷,正在成为不可抗拒的滚滚洪流,正在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主旋律吴岳明。

  而正是那些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利用再生资源的中小企业、破烂王等最为弱势的群体,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势的生态文明,促进了我国乃至全球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再次证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吴岳明。据统计,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超过美国总统的工作时间;中国农民工的工作量是美国工人的2.5倍;在中国,就连废弃建筑的钢筋都被手工凿出来回收、含沙量超过70%的废塑料渣都被加工成浮漂出口;发达国家堆积如山的废轮胎、废电器、废汽车、废塑料等“洋垃圾”,在我国的回收率都接近100%。如此勤奋、节俭的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把脉世界经济,一个健康的地球,不仅需要强大的动脉系统(生产),还需要强大的静脉系统(回收)吴岳明。只有形成资源可反复利用的国际大循环,地球有限的资源才能满足人类的无限需求而生生不息。

  统计表明,全球静脉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为中国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减少冶炼矿石造成的污染,同时还使发达国家需要重金处理的垃圾成为珍贵的资源,每年至少可获得8000亿美元的“再生红利”吴岳明。

  因此,解决国际大循环中的“静脉栓塞”、形成一条条畅通无阻的物资回收绿色通道,无疑是双赢、多赢,有利于全人类的战略举措吴岳明。

“刘向群”改变世界的资源革命——《生态文明宣言》(转):吴岳明

  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着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全球化与小生产、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等三大矛盾吴岳明。改革开放30年,我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小生产向全球化的转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然而,30年的高速发展却使我国的资源濒临枯竭、环境容量已达极限而难以为继。因此,完成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今后30年乃至更长时间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马列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生存环境、资源状况是制约人类文明兴衰的决定因素吴岳明。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资源的革命史、环境的适应史。人类曾经三次通过资源革命,解决了生存危机,并因此创造出辉煌的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七百万年前,类人猿为了适应严酷的冰川时期,发动了第一次资源革命——学会了用火和使用工具,并从此登上了生物链的顶端,由“蛮荒”进入(渔猎)文明吴岳明。七千年前,动物资源的枯竭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因而迫使人类发动了第二次资源革命,由“杀鸡取蛋”的渔猎文明,进入“养鸡下蛋”的农业文明。三百年前,简单农具已经无法养活日益增加的人口。于是,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实现工业化,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并从此将人类带入了现代工业文明。

  如今,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恶化,使人类面临空前严峻的生存危机吴岳明。而正是中国发动的第四次资源革命——资源再生,使人类由一个不可持续的资源掠夺的时代,进入一个可持续的资源再生的时代;由一个与自然相对立的工业文明,进入一个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文明。

  为此我们郑重呼吁:无论老少尊卑、不分国家民族,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我们的子孙,请弯下你的腰,捡起你脚下的“垃圾”,你会发现:路就在脚下吴岳明。因为你捡起的不是垃圾,而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是的,只要人人都可以做出一点奉献,世界还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吴岳明。

  想了解最新电子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