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臼湖真的不算大,游走多年的洞庭湖虽然因49年后过度围湖造田从以前的6000多平方公里缩小到现在1000多平方公里,甚至比江西的潘阳湖还要小些了,但江苏的石臼湖满打满算也就190平方公里左右潘阳湖。不过还好,在南京附近有这么大一个自然水面,湖光山色也算得上一大景观。可惜现在才8月份,还不是候鸟聚集的季节,鸟是看不到的,只有一片宁静。

(随笔)石臼湖余波

  石臼湖是江苏南京的溧水区、高淳区和安徽马鞍山市当涂县三区县间的界湖,又名北湖,面积190平方公里潘阳湖。是由古丹阳湖分化而成的。石臼湖与秦淮河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明代以前,溧水县城西南的胭脂岗是秦淮河与石臼湖的分水岭,岗北的水属秦淮河水系,岗南的水属石臼湖水系。总面积196平方公里,是一个纯净、天然的淡水湖泊,湖中盛产鱼虾、水禽、芡实、茨菰等水产品,历来是沿湖村民的副业收入之源,素有“日出斗金”“日落斗银”之称。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畅游当涂石臼湖后,曾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来赞美它,“湖与元气运,烟波浩难止,龟游莲叶上,鱼戏芦花里。少妇棹轻舟,歌声逐流水”。人们将石臼湖的风采用四个极富诗意的字来形容——“石臼渔歌”,它不仅是高淳古八景之一,也是新评金陵四十景之一。

  说起这“石臼渔歌”,其实从溧水过洪蓝不远,沿S123省道还真有一个叫渔歌的小镇:渔歌镇,诗情画意的地名让人浮想联翩,也许古代的石臼湖,真的渔歌绕梁吧潘阳湖。所以说石臼湖是南京秦淮河的源头,秦淮河岸边的风尘浪色,乃古代夜总会的发祥地了。如今渔歌是听不到了,但尚留有一座明代的古桥——蒲塘桥。

(随笔)石臼湖余波

  蒲塘桥是一座古老的九孔连拱石桥,据说是明代修建的,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其结构和风格来讲,确实值得一看,尤其这座桥仍保留了原汁原味,尚未被刻意开发潘阳湖。驱车一路往南,过洪蓝镇不远,就到了被称之为渔歌的小镇,再走几百米,站在公路边就能清楚的看到这座古朴得几乎掉碴的石桥。蒲塘桥,也叫“寡妇桥”、“尚义桥”的九孔连拱石桥了。这桥的历史虽比不上著名的赵州桥,但看那气势,似乎有得一比。只是这样一座古老的连拱石桥,因为名气不大,至今仍孤寂的横跨在蒲塘河与稻田阡陌之间,桥身的石缝间长出凌乱的青草,桥墩的石面上爬满了青苔,还有那连拱的九孔,如同拱起的脊梁,顶衬着依旧坚实的桥面,彰显出典型的东方文化气息;只是四周杂草丛生,桥面也显得破败不堪,但这似乎却更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桥的一端竖着“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另一端则竖着另一块“溧水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但看得出,这桥本身并没有什么保护的痕迹,要说有,恐怕只是从附近开通了另一座钢筋水泥公路大桥,今天的蒲塘桥,则成了供两岸居民步行或小型机动车通过的方便之桥潘阳湖。其实桥面看起来仍很结实,古蒲塘桥全长91.3米,净宽5.7米,用当地产的一种绪红色石料砌成。桥有8个带分水尖的桥墩,9个桥拱,中心孔最大,两侧各孔逐渐收小,桥身一眼望去十分优雅美观。可以想象过去数百年来这座桥曾经的繁忙盛况。这桥距今500多年的历史了,果然是一座建筑巧妙、坚固美观的古桥,只是至今仍然藏在民间人未知,田园相伴显沧桑;站在桥面上,可以看到桥两侧下缘石各嵌列14只石兽首浮雕,与分水尖墩上脊顶上的石兽雕塑上下呼应,形成了一个威慑洪水恶流的群体。古代中国人认为这是用来镇邪的,九孔则是典型的方便泄洪的中国古代建筑智慧之样板。那些就地取材的石板,已经被时间消磨得斑斑剥落,但仍能感受到当年辉煌的气势和中国古人的建筑智慧。

  蒲塘桥美丽而寂寞,静静的睡卧在这个浪漫的渔歌小镇乡下,据说这一带农村每年的农历三月下旬都有盛大的赶庙会传统,蒲塘桥更甚,值得有机会来体验当地的民俗,据当地说,其中彩妆游街,看大戏,场景比春节还要热闹,而且这里的庙会在附近乡村都越来越受到民间重视,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潘阳湖。这当然算得上中华文化的传承了,一个如此浪漫的渔歌,加之美丽的蒲塘古桥、风土民俗,确实值得留存下去。

  说实话,虽然已经来过好几次古桥,但每次都有不同感受,尤其是这落寞的乡下,有着这么一座珍贵的朴素的石桥,感慨万千潘阳湖。即使这次是开车路过,也忍不住停下来驻足欣赏。其实这桥和桥下的水,直接通往石臼湖。

  以往几次我都是在公路与湖最近的群英桥拐进湖岸边,但这次我改变了主意,过群英桥后从孔镇向右直接下去,很快就能看到传说中的石臼湖了潘阳湖。与以前司空见惯的洞庭湖不同,石臼湖岸边更多的是生活垃圾,渔民们悠然的在湖水与垃圾之间生活,有意思的是岸边一排织渔网的竟然都是男人,排成整齐一排,一边扯淡一边织渔网,嘴上叼着烟,谈笑风生的样子。只是那些垃圾太不和谐。还好这盛夏的湖水,十分的清澈,阳光洒在湖面,泛出阵阵逆光。本想等到夕阳西下拍些落日湖景,无奈天色阴沉,恐看不到落日。来日方长,不在乎这一时的得失。

  石臼湖有一个时代特色,就是这并不算大的天然湖泊,横贯湖中央竟然有一条著名的“特大桥”,好象江浙人普遍喜好筑桥,古代的小桥流水人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猎奇,石臼湖特大桥,还是创造了湖里建桥的纪录潘阳湖。据说当年建桥时围绕环保问题有很大争议,最后有人片面的解释说,太湖和洞庭湖都建了大桥,并没有破坏生态。于是乎这桥顺理成章的建成了。殊不知,洞庭湖大桥其实并没有建在湖中央,而是在长江与洞庭湖相连的区域,这样的话,基本不会影响到每年的候鸟迁徙。相反,石臼湖特大桥,选择从湖区中央通过,即影响了候鸟迁徙,也影响了自然生态的观感。几乎在湖区的每一个角度,都能看到这一人工建筑。加之湖区绝大多数区域都承包给了养殖户,各种灭绝式捕捞在石臼湖区几成常态。反观我们东洞庭湖,至少还有众多民间环保组织日夜监督,试图保存住这一古老的自然景观。

  当然也不可否认,石臼湖依然很美,包括其人文景观,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其阳光下水天一色的波光潘阳湖。花开花落了,完整与缺陷只是徒劳;也只有这烟雨云霞看似一望无际的水和天,能够笑傲江湖。

  天逐渐暗下来了,我知道这个古老的湖泊有多少前尘旧事,可此时此刻都变得哑然无声,湖的宁静,风生水起,苇花荡开潘阳湖。往事,只是一瞬,打湿着眉梢。湖水浅影中依恋的往事,除了遥远的故乡,谁能知晓?

(随笔)石臼湖余波

(随笔)石臼湖余波

(随笔)石臼湖余波

(随笔)石臼湖余波

(随笔)石臼湖余波

(随笔)石臼湖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