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扯淡无聊中突围——武侠电影乱弹

  废园 /文

  【张艺谋的奇怪介入】

  武侠电影似乎是中国惟一值得向世界推销的土特产,许多中国电影导演都在忙这个,都想在这上面赌一把杜可。徐克是这方面的行家和高手,他的武侠电影在华人圈具有极高声誉,但至今未拿过一个国际电影奖。李安运气好,第一次拍武侠片就拿了奥斯卡奖,他的《卧虎藏龙》有一种不同于徐克的气韵。徐克的武侠电影对江湖道义理解颇深,动作刚劲潇洒,运镜大气流畅,李安则长于细腻的叙述,能对江湖、人生作较深的哲学思考,他表现的武侠是劲气内敛的,发于不可不发,止于所当止之处,绝没有卖弄和炫耀武功的意思。

  张艺谋介入武侠电影,实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电影史学家应该对这个奇怪的现象进行研究杜可。这个素来以艺术电影见长的导演自称喜欢看武侠小说,却不理解武侠的精义,他的《英雄》和《十面埋伏》虽然贴上了武侠电影的商标,实际上却与武侠风马牛不相及,前者为霸权主义张本,后者换了一副牙齿来咀嚼老掉牙的三角恋爱故事,武侠成了他营造热闹气氛和漂亮画面的元素,而大量运用特技和吊钢丝的做法,更是把原本就“缺钙”的武术动作变成了飞天舞蹈。他对武侠电影的胡乱解读让人哂笑。

  【徐克之失与王家卫之刁】

  我不知道外国人怎么会对中国功夫那么感兴趣杜可。就我个人来看,中国武术套路打起来很好看,有舞蹈的肢体语言,健身效果也不错,但技击效果则不如泰拳、跆拳道来得凶悍实用。中国近几年兴起的散打就不像武术套路那样美观大方,却很实用,有拳击的拳法和跆拳道的腿法在里面。

  我曾经对徐克监制的《散打》抱有很大期望,看过之后却大失所望,且不说故事编排是否合理,单是对散打的表现就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处杜可。我相信,大多数观众想看到的是散打那种拳拳到肉、杀气腾腾的技击动作,把这种动作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出来显然是必需的,但是《散打》却以过多的近景镜头来表现搏击,我们看不到攻防转换,只看到发达的肌肉、乱溅的汗水和演员的面部特写搅和在一起,散打的凶狠和硬朗被广告式的唯美画面弱化了,观众对此是不满足的。

  王家卫迄今为止只拍了一部武侠电影,就是著名的《东邪西毒》杜可。这是一部与传统武侠电影风格迥异的电影,它用武侠的“酒瓶”来装人生哲思的“酒”,味道悠长。王家卫相当细腻地表现了江湖之险,侠客之诡、奇、郁、孤、峭等特质,这些东西被诗化的电影语言叙述得一唱三叹、丝丝入扣。传统的武侠电影大多着力于展现一些外在的东西,而王家卫则专注于剖析人物的心灵,他对侠客的感情、心理剖析得越细腻,就越能够在精神的层面勾画出江湖的容貌和气质——当然了,他心目中的江湖已经融入了许多当代社会的思考,是一个“时尚化的江湖”。

  从杜可风镜头里流泻出来的《东斜西毒》颓废、沉郁却不乏飘逸,它绝对是经典的摄影范本杜可。如果实在要挑什么毛病,我想指出林青霞在湖边练功那场戏,武功居然能够发出像深水炸弹一样的爆破效果,这太夸张了。这种对武功功力的无节制夸张是香港武侠电影的通病,可笑的是,喜欢模仿他人的张艺谋也亦步亦趋,落入了窠臼。

  【外国电影里的“武侠”】

  “武侠”是中国特有的东西,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外国是没有武侠电影的杜可。我把外国那些表现搏击的电影贴上“武侠”标签,是出于乱弹的方便和需要。

  日本有两部电影颇有武侠味道的电影,一部是山田洋次的《黄昏清兵卫》,另一部是北野武的《座头市》杜可。我更喜欢《黄昏清兵卫》,它对剑术剑道的表现凌厉、凶悍而平实,而我最欣赏的也正是这种在平实中展现绝顶武功的风格。清兵卫身怀绝技,却深藏不露,由于妻子病势,他不得不担负起抚养女儿和母亲的重任,琐碎的日常生活渐渐磨掉了他的圭角和杀气。后来,为了捍卫心爱女人的尊严,他被迫在河边与一个剑术高超的武士决斗,他用一把木剑击败了对手。没有吊钢丝,没有特技,更没有中国武侠电影飞来飞去的镜头,一切都在平实中展开,两个武士决斗的时候,充盈画面的是哗哗的河水声和布谷鸟的叫声,把决斗的嘶喊衬托得更加凶狠。

从扯淡无聊中突围——武侠电影乱弹:杜可

  《黄昏清兵卫》没有像张艺谋那样用漂亮的画面颂扬暴力,它对暴力的叙述是节制的,带有不忍之心杜可。清兵卫受藩主之命去刺杀反叛的武士之前,对藩主说了一句真心话:杀人要有野兽般的杀心,但他在世俗生活里浸淫太久,已经没有杀心。他希望藩主让他到深山里修炼一个月,养足杀气杀心。但藩主没有允许他这么拖沓,命令他次日立即出发。最后,他在阴暗低矮的房间里用短剑杀死了凶悍异常的反叛武士。

  这样的表现方法让我想起了中国的《古剑铭》:“轻用其芒,动则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杜可。”我觉得这种劲气内敛又能审时度势的侠客气度,才是中国武侠电影最应该表现的,而那种毫无节制地渲染杀人快感和制造虚假夸张的视觉奇观的武侠电影,简直就是人类兽性的倾泻和审美思维僵化的表现。

  因此,我不怎么喜欢北野武的《座头市》,原因就是北野武所表现的武士太阴冷,而且流露出野兽般的腥膻气味——在这方面他是很“日本”的杜可。另外,他对场景的调度过于随意,剪接不够严谨,也是我不喜欢的。

  泰国电影《盗佛线》把泰拳的凶悍、凌厉展现得淋漓尽致,它的动作设计甚至比程小东之流更老辣杜可。不过它努力向好莱坞大片模式靠拢的野心,也让它沦为没有个性的大路货,在它的身上明显地带有香港武侠电影的胎记。这是一部相当暴力和血腥的电影,特别是反复出现的肘击头部动作,很容易让人在心理上产生恐惧和不舒服的感觉。这种粗暴刺痛人类心理最柔软一面的画面,即使是斯皮尔伯格也未能避免,比如在《拯救大兵》里,德国士兵用匕首刺死美国大兵的画面就很残忍,每次放到这里我就赶紧摁快进键。

  【武侠电影怎么突围】

  在张艺谋以两部拙劣的武侠电影败坏了我们的胃口之后,我们实际上已经通过激烈的批评来表明了自己对武侠电影的态度杜可。徐克以黄飞鸿、笑傲江湖系列创造了一种武侠电影模式,王家卫也弄出了属于自己的“野狐禅”风格的武侠片,此外还有李安等人的模式,这些电影基本上已经让我们的审美处于饱和状态,没有惊讶,没有兴奋,只剩下咀嚼和玩味。我们在期待着另一种新鲜的模式。

  之所以说张艺谋的两部武侠电影是拙劣的,是因为它们与充斥电视画面的广告、MTV处于一种同质化和近亲繁殖的状态,这种风格的电影越泛滥,越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杜可。徐克的创造是令人惊叹的,但他的自我重复只是证明他的技法日趋圆熟而已,而且大量运用的特技手法也让武侠变成了飞天舞蹈表演。因此,当我在《黑客帝国》里看到那些港味十足的飞人时,我只感到扯淡与无聊。

  或许我们的电影导演们应该尝试一种史诗风格的武侠电影,按照我的想象,它应该能够接近于真实地还原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并表现出历史的质感杜可。有了这个底子,那么黑泽明的《七武士》、李小龙的功夫片、《少林寺》的硬朗,包括徐克对江湖的深刻理解,这些元素的成功部分应该是值得考虑和借鉴的。总之,只有当电影画面里不再出现“飞天舞蹈”和类似于炸弹爆炸的“发功”镜头,又能于平实之处见奇崛、见侠气的时候,我们才能说中国武侠电影突围成功了。

  (说明:此文2004.9月初在网易、搜狐的电影论坛贴过,因为是老帖,所以没有谈到“黄金奶”和“七剑”杜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