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葛艺璇

  年级---管弦系

  学校---中国音乐学院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坐落在中国淮海大地徐州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38.15米,面向朝阳,巍然耸立黄百韬。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 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250米,宽31米的十跑129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150米的园林中心广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1959年4月4日由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1960年4月5日奠基,1965年10月1日建成开放。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

  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1965年落成开放,陈毅元帅题写馆标黄百韬。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馆内陈列面积2800平米,陈列分前厅、序言厅、战役厅、支前厅、烈士厅、后厅六部分,共展出珍贵文物、历史照片以及油画、国画、雕塑等2200余件,包括毛泽东同志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电报手稿,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作战用的电台,随军民工之前使用的小竹杆、烈士生前的笔记本,韩联生等86名烈士的遗像,遗物等。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战役中,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在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英明领导下,浴血奋战,首歼黄百韬兵团与碾庄,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杜聿明兵团于陈官庄,历时65昼夜,共消灭国民党军55万5千余人。纪念馆战役实施部分以大量翔实、珍贵的历史照片、革命文物和艺术作品,真实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卓越指挥才能,形象反映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无畏、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南线主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歼灭战,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冰河里的人桥,妇女担架队,妇送夫、母送子到战场这一个个感人故事就是在为胜利做铺垫,陈列的一辆辆小车就是人民运输物资的唯一工具,一切物资都是靠群众一车一车往前线推,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从历史的巡礼中走出,沐浴着阳光,我长舒一口气:当我逐渐走出这凝聚了上个时代沧桑和一代人回忆的纪念塔时,我还是再次转身,深深凝望那高耸而又坚挺的塔身。是啊,历史只属于昨天,都过去了,而时代的精神,先烈的鲜血却经久不散。淮海战役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代人的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认真学习 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走好当下长征路,牢记老百姓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我们一定要要继续发扬老一代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创造中继承,在推陈中出新,使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光阴荏苒,岁月流逝,历史永远地过去了,但历史也永恒地存在着,它联结着过去和未来,在当代人的血脉中流淌。无法忘记的是血与火交织的滚烫日子,记忆中永存的是生与死碰撞的闪光瞬间。也许时代在变,但我们的价值观和评价观不能变。今天在先烈们面前,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珍惜这幸福的生活,烈士们的高风亮节,激励着我更坚定向党组织表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奋勇前进!

走近淮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感受与思考:黄百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