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楚汉战争时期,韩信为缓解将士们思乡之情而发明“叶子戏”,为扑克牌的雏形。
不过,多认为时下的扑克牌是由法国的塔罗牌演变而来。
而对扑克的称呼,却源于英文单词poker的音译。
因此,关于扑克牌的起源争议颇多,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

据唐代《同昌公主传》记载:“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夜则公主以红琉璃盘盛夜光珠…光明如昼焉。”
为了玩叶子戏,不惜用珍贵的夜明珠来照明,可见这位尊贵的公主对打牌有多痴迷。
而《宋史•艺文志》说,“以叶子行觞,欢场雅事也”,可见彼时叶子戏的玩法已有所变化,可作行酒令。
南宋时称叶子戏为“扇儿牌”,一副32扇(张),还有专售纸牌的扇牌铺。

明代人玩叶子戏开始使用筹马(码),且牌面有钱画,千文为一吊,故这种纸牌也称“马吊牌”。
据《绥冠纪略》记载:“万历末年,民间好叶子戏,图赵宋时山东群盗姓名于牌而斗之。”
如,陈洪绶绘制《水浒叶子》,全副40张,老大“万万贯”自然派给了宋江。
其间,文人士大夫多热衷于马吊牌游戏,或赌博,或酒令,为此冯梦龙还专门写过一篇《马吊牌经》。

清代,在马吊牌基础上又衍生出了斗虎、红楼叶戏、诗牌等新玩法。
各种民间传说、人物、杂项等,陆续进驻纸牌。
如,清中期画家任熊绘有《列仙酒牌》,全副48张,形神兼备,颇有收藏价值。
目前,扑克已是全球流行的一种纸牌游戏,玩法不一,或娱乐,或魔术,或占卜,或赌博。

早期扑克牌张数,各国不一。
德国的每副32张,西班牙的每副40张,法国的每副52张,意大利的每副78张。
后,国际通用扑克牌每副52张,再加上大小鬼(亦称大小王)两张,共54张。
至此,扑克牌上花色、点数及K、Q、J图案,基本上定型了。

关于扑克牌四种花色的说法不一,一般比较倾向以下两种。
一则代表当时社会的四种行业:黑桃代表长矛,象征军人;梅花代表三叶花,象征农业;方块代表工匠使用的砖瓦;红桃代表红心,象征牧师。
二则代表古代占卜所用的器物:其中黑桃代表橄榄叶,象征和平;梅花为三叶草,意味着幸运;方块代表钻石,象征财富;红桃为红心,象征智慧。

为何扑克牌是54张,隐藏了啥玄机?
你看,其中52张正牌,而一年恰好有52个星期,两张副牌大小王则分别代表太阳和月亮;
如果52张正牌的点数加起来是364点,再加上小王的一点恰好是一年365天;
如果再加上大王的一点,恰好就是闰年的366天,咋会这么巧?

不止于此,扑克牌在设计时还包罗了诸多神秘学问,与星象、占卜、天文、历法皆有联系:
扑克牌分黑红两种颜色,其中黑色的黑桃、梅花代表着黑夜,红色的红桃和方块则代表着白昼;
而红桃、方块、梅花、黑桃四种花色,分别代表着一年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每一花色是13张牌,其点数累计为91点,而一个季节恰好有13个星期,共有91天。

而扑克牌中的K、Q、J共12张牌,既表示一年有12个月,
也表示太阳在一年中经过的12个星座,所以扑克牌也曾作为算命的工具,
细心的人肯定会发现,扑克牌里有K、Q、J三种牌上有不同的人物形象,
其中K代表4个国王,Q代表4个王后,J代表4个武士,皆为中世纪赫赫有名的人物。

关于小丑牌,也有颇多典故。
扑克牌一开始只有52张正牌,为了防止正牌丢失,扑克厂家会在一副牌中增加两张副牌,或插图小丑,或宣传广告,若正牌丢失可用它替代,后固定为大小鬼。
普遍认为,鬼牌是美国人发明的,其实国内也有在副牌上登广告之做法。

15世纪时,西方通常把K当成是最大的牌,A则是最小的牌。
18世纪晚期法国大革命后,将A当成最大的牌,2当成最小的牌。
如今国内一般则以鬼牌最大、2次之、A为第三大、后接K的打法。
鬼牌最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可作任意牌,二是利用塔罗牌占卜效应,小丑牌为最大,乃大吉。

18世纪初,英国人多喜欢打扑克,英政府便对扑克生产商征收“扑克牌税”。
征收方法很有意思:黑桃A牌由政府统一印制,后高价卖给扑克牌生产商。
当然,生产商不是傻子,常偷偷印制黑桃A,可以逃税。
于是,英政府为了防伪,黑桃A的设计越来越复杂,结果越弄越大,便整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2003年,美国五角大楼印制了“扑克牌通缉令”,有别于普通扑克牌,有55张。
其中,有52张上印有当时伊拉克高级官员的头像、姓名、职务等资料,其中黑桃A为萨达姆总统。
大鬼牌上印有伊拉克军衔制度的说明性文字,小鬼牌上印有关阿拉伯人姓氏规则的说明。
另加一张副牌,上面印有伊拉克的地图及简单的文字介绍。
至2005年2月,扑克牌通缉令所列52名前伊高官中已有46人被捕或被杀,其余6人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