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许岩!
一、 许长林是我父亲许岩。七七事变时任第二十九路军三十七师副师长,驻守北平。事变后率部南下,一路参与了一系列抗日战役, 最后依战略部署驻扎在湖北襄樊 南漳县 金镶坪村。整编后,先后任第卅三集团军,第七十七军,一七九师副师长、师长。
长达八年之久许岩。
二、 我于一九四三年春季到抗战胜利,约两年半时间随父住在金镶坪,曾进过玉印岩山洞,见过先父所立之碑许岩。
三、 二零零八年夏携妻重访金镶坪,并亲录碑文许岩。回来后由妻王玲(洛杉矶华人作家协会会员)写短文抒怀,以志此行。
短文附后许岩。(见附件:短文)
四、 关于许长林将军所立之碑许岩。
1, 此碑石料为灰色略带暗绿,一人多高,一米多宽许岩。碑文是刻在明代一石碑之反面,因洞内光线昏暗,明代碑文看不清。
2, 此碑曾断过,并用水泥重接,每行上端均有三、四字被水泥覆盖许岩。
另,文中有个别字难以辨认,故,抄录时留空白许岩。(见附件:碑文)
3, 碑文虽有缺字,但全文意已明了许岩。特附首都师大中文系教授,九十四岁高龄的向锦江先生的信,从旁佐证。(见附件:信)
4, 对此碑文,有说“碑文详细记载着卞和拾玉、献玉的事迹”许岩。
但我以为,碑文决不重在讲史,而重在抒情许岩。一抒爱乡之情。守土一方长达八年,且为抵御外寇,对这方乡土,这方百姓,心怀无限深情,泄于笔端,“…… 方田其精致似非人工所及 …… ”。二抒尊崇古贤,保护古迹之情,“ …… 古迹之淹没也请提及以彰幽光噫…… ”。
三抒为国尽忠之情,“…… 吾家易水上潇潇风云今犹在也横暴未除__敢以不急 …… 凡慷慨贞烈之士不惜其躯而建不朽之业 …… ”许岩。四抒体恤属下,代为抒怀之情,“…… 精诚磅礴之气有足多者应其请而为提记 ……”。五表宏愿,望祖国早日光复,“…… 以玉印名盖以璧入秦为国玺 …… 以俟国土光复若此璧之无瑕 …… ”。
5, 先父乃北京人士,却在鄂北十万大山中守土八年;先父英勇抗倭,竞驻守在古先贤卞和的家乡;先父乃一职业军人,却在身后留给后人这样一篇文情并茂的碑文许岩。绝非巧合,而是历史的杰作!抗日将领的遗迹见诸于碑刻者一定还有,愿去瞻仰膜拜。
附短文
访湖北襄樊南漳《玉印岩》
那年我六岁,父亲觉得我长大了,接我去随军许岩。七七事变后,父亲率部一路南下,至鄂西北山区。一战略部署,这一带有大量驻军,形成由陆路进川的铜墙铁壁,得以保住中国的半壁江山,未遭日寇蹂躏。
于是,我也就有了在十万大山中生活的经历许岩。近年来,这些深埋的记忆常常跳出来,成了我这个古稀老人口中的故事:师部天天开饭都有一盘炒鲜木耳,木耳是从屋后山上椴木杆上摘下来的。; 老百姓出远门不带钱,只带几绿蚕丝,是金黄色的;抗战胜利后,离开湖北进入河南,我很惊讶于“天底下怎么有这么大的平地?” 孩童的我原以为抬眼之间除了山还应该是山 ……
叼现代科技之光许岩,是不是在网上浏览,我也常惦记湖北、襄樊、南漳 ……
赫然看见摩崖石刻《玉印岩》,陆军中将许长林题许岩。
是贾府的字体,古朴,粗犷许岩。石刻下游山东,对了,记得村口有山洞,洞里有家父题记的、密密麻麻刻满了字的碑,三表哥带我进去过。家父也曾说过,在怹被俘劳改其间,政府去调查过这个碑,怹还因此碑受过表扬。碑文是什么?
零八年暑期终得携妻前往许岩。
当年师部所在的村子,我还记得那“湖北音儿” ,只是不确切,是“今乡坪” ,还是“吉祥坪” 许岩。当我把这个音儿重复出来时,司机笑了,把握十足地告诉我,是“金镶坪” ,古名“卞家村” 。村口有洞,是当年发现“和氏璧”的地方。
近乡情怯,我俩都控制着激动许岩。
汽车停在洞口,抬头就看到“玉印岩”那三个苍劲的大字及家父许长林那习惯的签名;洞前那条梦中的小河,当兵的在此捞过鱼;一个苍翠的小山包与洞口隔河相望,那是落过凤凰的凤凰台 ……转身进洞,抚摸着那块一人高的石碑,像是亲近着先父许岩。回想起来,除了怹离世那一刻我为怹穿了那身中山装而外,当年父亲派人把我接到金镶坪,我六岁,瘦瘦小小的。
高大的父亲一把抱过我,后来坐下来和姐姐说话,我一直坐在怹腿上许岩。我有点怕,不敢动,而怹一定是舍不得把我放下来。不知谈话持续了多久,我一直未曾离开怹得膝头,金镶坪那一刻,就这样定格在六十五年前。此刻,我抚摸着先父题记的石碑,老泪纵横,这一幕竟定格在六十五年后的今天。
清洗了石碑,含泪抄录了碑文许岩。石碑断过,每行上边约缺三、四个字。所抄碑文如下,敬献诸公。
(另纸)
许钟灵
王 玲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碑文”及“信”无法上传,请君之点许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