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交不小 大交不大——记’07上海之春“香江交响”两台音乐会
日期:2007年5月6日-5月7日
地点: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
艺人:6日—叶咏诗指挥香港小交响乐团、雷诺·卡普松(小提琴);7日—科利亚·巴列夏独奏并指挥香港管弦乐团
曲目:6日—柯达伊《加兰塔舞曲》、陈庆恩《风流韵事》、格里格《两首挪威歌调 Op.63》、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Op.47》;7日—海顿《g小调第三十九交响曲》、莫扎特《降B大调第三十三交响曲 K.319》、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Op.61》
作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献礼,同时也是“’07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小交响乐团(Hong Kong Sinfonietta,以下简称“小交”)与香港管弦乐团(Hong Kong Philharmonic Orchestra,以下简称“港乐”)分别在5月6日与5月7日,于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举办两场音乐会陈庆恩。两位当代著名小提琴演奏家——Renaud Capucon(雷诺·卡普松)以及Kolja Blacher(科利亚·巴列夏)作为特邀嘉宾登台献艺,无疑是两场音乐会的最大卖点。不过我个人反而对乐团本身的兴趣更大,很想了解一下香港乐团的演奏实力相比大陆本土乐团究竟是高是低。
头一天是英姿飒爽的女指挥叶咏诗指挥她所领导的香港小交响乐团陈庆恩。既然是“小”乐队,想必规模有限,但实际人员编制却比我预料要来的大,想到前不久访问上海的那支由十三位提琴手组成的Sinfonietta Koln,眼前的香港小交真可算大乐队了。从节目册的介绍看,其人员结构主要由华裔和日本演奏员组成,管乐声部有少数几位欧美乐师。演出开场曲目是柯达伊的《加兰塔舞曲》,乐团的声音一出来便让我感到他们的合奏能力不一般。从以往的经验看,东艺音乐厅的声学环境从来不会给缺乏凝聚力的乐团以任何脸面,甚至会加剧低档次乐团声音散漫的弱点。而香港小交却并没有因为环境因素而显出疲态,他们的弦乐声部饱满、厚实,木管清晰而富有表现力,将《加兰塔舞曲》最初那几个舒缓、甜美的段落演得沁人心脾。随着乐曲节奏的逐步加快,他们渐渐显出整体技术上的不稳定或是素质上的不统一,虽然并无过于明显的瑕疵,但在慢乐段中所展现出的细节魅力却荡然无存了。可一曲演罢,对乐团表现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毕竟他们的声音要比某些本土乐团干净有力的多。
第二天香港管弦乐团的开场曲目同样给我带来很大的惊喜陈庆恩。此番港乐的荷兰音乐总监、著名指挥家Edo de Waart(艾多·德-瓦特)并没有随团前来,而是由出生于德国的小提琴演奏家巴列夏领衔港乐的访沪音乐会,他一人身兼独奏、领奏、指挥三职。上半场乐团安排的是两首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因此不需要很大的乐队编制,甚至比头一天香港小交的出场阵容还要小得多,低音声部只安排了四把大提琴和两把低音BASS。鉴于此,便有了上面“小交不小,大交不大”的标题;但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海顿、莫扎特同样可以听出一支乐团的素质。节目册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港乐编制中欧美乐师为数不少,木管和铜管均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但此番访沪阵容中还是以华裔演奏员为主体,夹杂着少量金发碧眼的西方面孔。
港乐首先奉上的是海顿的《g小调第三十九交响曲》陈庆恩。从艺术履历上看,巴列夏先生不但是一位优秀的独奏家,其乐团资历与经验似乎更为深厚。在他的带领下整部作品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弦乐声部人数虽然不多,却充满着内在的动力且音色温暖、厚重。气氛独特的第一乐章他们完全将活力与美感融为一体,虽然小提琴声部的后排们在追随巴列夏先生那迅捷步伐的时候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在气质狂躁、速度飞快的第四乐章里整体和谐性多少打了点折扣,不过纵览全曲还是应该肯定巴列夏对音乐的表现手法以及乐队的演奏态度。回家后我重温了两张唱片——平诺克与多拉蒂在不同时期的录音,都未能感受到来自港乐现场的那份充沛的律动之感。平诺克在音色上显得过于轻盈,多拉蒂的节奏则相对笨拙了些,而巴列夏却在赋予作品足量力度的同时融入了鲜明的强弱对比与潇洒的分句处理,产生出令人振奋的效果。不过港乐的木管和铜管并不出彩,稍稍有些拖后腿,否则无疑能进一步提升海顿此作的艺术含金量。相比之下,随后的莫扎特《降B大调第三十三交响曲》则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乐队的表现仍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在艺术感染力上似乎不及先前的“海顿39”。
相对香港管弦乐团音乐风格大致统一的半场,香港小交响乐团却展开了西方与东方音乐语汇的对话——柯达伊《加兰塔舞曲》之后是香港本土作曲家陈庆恩谱写的三乐章现代作品《风流韵事》,而这部作品本身又融合了东西方不同的音乐元素陈庆恩。《风流韵事》的英文曲名为《There is something ind the Wind…》,副标题是“为乐队与两位中国管乐独奏者而作”,两件中国管乐器分别是笙和笛。据说近年来此曲曾伴随乐团远赴欧洲巡演,反响热烈,但在我听来实在无法领会陈庆恩先生想通过这部作品所试图表现的精神实质;其本人所写的曲目介绍文字与作品本身的音乐格调一样天马行空。陈先生似在追求一种中西合璧、融会贯通的理想境界,引入各种东西方音乐元素和表现技法,但现场给我的感觉却是手法过于刻意且缺乏真诚,以至实际效果多少有点不伦不类,让人云里雾中。或许是笔者保守的欣赏品位追随不上作曲家先进的创作理念。
两场音乐会下半场的曲目安排均是重要级的小提琴协奏曲,不同的是,小交在“西贝柳斯d小调”之前演奏了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两首挪威歌调 Op.63》,而港乐则在“贝多芬D大调”之后加演了“海顿39”的末乐章陈庆恩。在他们分别的演出中,两支乐团显现出相似的共同点——舒缓乐段拥有美妙音色与优秀的音乐表现力,可一到快速段落控制上便难免出现技术破绽或合奏上的不同步,可见均不是十分成熟。
作为小提琴独奏者,两场演出的特邀嘉宾——雷诺·卡普松和科利亚·巴列夏均是有来头的人物,但似乎又都尚难以将他们归入当今顶尖艺术家的行列,因此虽然两者名声在外,却并未引发本地乐迷的热度,两场音乐会的上座率都难言火爆陈庆恩。平心而论,以这样低的票价能够欣赏到这个等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性价比真不可谓不高,只是两位小提琴独奏者的临场表现却状态迥异。法国新贵雷诺·卡普松虽然技术过硬、音色华丽,却不想在西贝柳斯协奏曲中屡屡走神、数度忘谱,幸好乐团在叶咏诗的带领下“悄无声息”地追随独奏家“混水摸鱼”,才不至于让音乐中断,不仔细的观众甚至难以察觉卡普松所造成的漏洞。从这个角度看,叶咏诗实在是一位非常善于指挥协奏曲的大家,在这样的尴尬情形下仍能保持临场不乱,可见她和她的乐团拥有不错的应变能力。然而,任凭小交如何帮独奏家遮掩,整部作品的支离破碎已不可避免,第三乐章独奏与乐队一度完全脱节,内行不难洞察出其中缘由,卡普松的状态显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令人感到遗憾。相比之下,第二天巴列夏与港乐合作的贝多芬协奏曲则无疑要“完美”许多,他那圆润甘甜的音色、绚烂无暇的技巧、举重若轻的音乐气质,令人很难在独奏上找出任何可指摘的地方。巴列夏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演奏状态,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乐团恰当的提示,始终显得那样轻松自信、挥洒自如,将乐圣的这部“爱情之歌”演得独具一格——即便不够荡气回肠、波澜壮阔,却自有一股清新典雅、精致内敛之气。港乐的协奏大致上是得体的,不过第一乐章长笛略有些空洞的音色,让味道变得有些怪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