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戏表演系的毕业大戏历来备受关注,初春的季节乍暖还寒,我们表演系99级本科班的毕业大戏《青春禁忌游戏》火爆京城,赢得良好的口碑聂宁。尽管因其触及了青少年教育问题,在思想上反映了人性之中最丑陋、阴暗的一面,并将暴力、自杀等场面搬上舞台而在媒体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同学们的表演却得到一致的认同和肯定。
《青春禁忌游戏》是我的老师童宁翻译的,1990年,她给来华访问的俄罗斯著名导演叶甫列莫夫当翻译,随行的还有一位前苏联剧协外委会主任,是一位女士,她说我们相处得很好聂宁。临行前她送给我两本书,其中就有《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2002年她利用在家养病的时间翻译了三个俄罗斯剧本,《亲爱的叶莲娜·谢尔盖耶夫娜》用了整整一个夏天。翻译的过程中也是经历着心灵的碰撞,因为在下笔之前,先要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用心去体会在当时的环境下,当时人物的思想、性格、语言风格会是什么样。后来,查明哲导演在给我们99级表演系毕业班找本子时选中了这个剧本。至于今天该戏上演受到社会如此的关注,童老师说她一点都没有想到。
2.《青春禁忌游戏》绝不是一部普通的话剧作品,也不是一部感染了“社会流行病”的“快餐文化”产物,而是一部能给各层面的观众以强烈震撼、对于社会生活有贡献的作品,简单而言,如果这个戏剧本身代表了TA产生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那么就是一个反映了时代特色的作品,另外,这个戏本身反映了一些人性的东西,一些固有的矛盾在各个人的头脑取舍,无论是女孩子对于爱情的内心表白、还是女教师最终坚持自己的理想直到理想破灭后的自杀,还有戏的主题,贯穿始终的围绕争夺钥匙各种方式对抗,这个尖锐和比较极端的冲突中显现的是人的价值观取向聂宁。
《青春禁忌游戏》原名《亲爱的叶连娜·谢尔盖耶夫娜》,是俄罗斯女作家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娅编著的一部反映青少年问题的剧作聂宁。该剧讲述了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善良无辜的女教师叶连娜·谢尔盖耶夫娜没想到他的学生竟会来为她庆祝几乎已被自己遗忘了的生日;她更不会想到,当她把学生们迎进家门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卷入了一场孩子们精心策划的“死亡游戏”之中。“游戏”缘于一把“钥匙”。孩子们要借用它打开存放考卷的保险柜,他们带来了“正确的答案”,企图调换;他们是即将毕业的十年级学生,不理想的毕业考试成绩将毁掉美好的未来;而叶莲娜恰好保管着钥匙,可她拒绝交出……“游戏”进行中,理想与实用、封闭与袒露、真实与谎言、激情与冷漠、执着与困惑、规则与无忌、坚守与摧毁、昨天与今天,在较量、搏杀!
作为反映了一个较为极端状态下、人的价值观念和折射出人本性的作品,《青》以戏剧的形式将我们对社会病痛和人性的思考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观众面前,脱去了以往生硬刻板的说教方式,让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体验欢笑、苦涩、泪水、困惑,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聂宁。剧情本身的演义也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元素去多层次的感观和思考一些东西,而这种剧情来源于生活本身,作为社会的一段真实,这样的思考让我们一点点的进步,最终作用于自己真实的生活。
1980年秋天,此剧第一次在杜波尔塔举办的青年剧作家讲习班上当众宣读,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爆炸一样聂宁。由于剧本对社会的病痛准确、无畏的揭示和对人性思辨、深刻的剖析,初次首演的时候便产生巨大反响;也因此被前苏联当局下令禁演。但仅一年之后,立陶宛人在塔林的青年剧院排演了这出戏并引起轰动;又过了一年,青年导演斯皮瓦克在共青团艺术剧院总导演奥波尔科夫的支持下,将此剧搬上了列宁格勒的舞台。从此这个戏在哪里演出,哪里就引起轰动,剧本虽然讲述的是发生在国外的故事,但讲述这个残酷故事之中,渗入了许许多多作者对于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问题的思考,我甚至惊讶地发现,剧中反映出来的许多社会现象与国内当前现象竟然非常相似!剧中的学生为调换试卷最终将善良无辜的女教师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我们身边,类似的青春残酷事件亦让人历历在目——“蓝极速网吧纵火案”、“动物园里的硫酸泼熊事件”,以及若干因学习或生活受挫而残害父母、同学、老师的惨案……面对这些残酷的青春备忘录,青少年教育的现状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面对“高考指挥棒”?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该怎样结合?青年人是否还需要理想?青年人的道德底线是什么?
3.“中戏99版”《青春禁忌游戏》虽在演出淡季,却场场爆满,票房喜人,同时在教育界引发争议波澜,在戏剧界掀起观评热潮,报刊媒体争相报道聂宁。无论从艺术性,还是商业性,《青春禁忌游戏》都取得不菲的成绩。
叶莲娜老师――彭婧、聂宁
彭婧是我们班上最瘦弱的女孩,向来在班上只是扮演女儿啊、妹妹啊之类的“未成年”,这次被查导选为叶莲娜老师,大概是被查导看中了她骨子里的那股倔劲儿聂宁。聂宁看起来倒是老成持重,颇有些老师的劲头,但生活中的她是班上最开朗的姑娘,演这位严肃的老师实在让她费了不少脑筋。
瓦洛佳――李常宏、李光洁
瓦洛佳是班上所有男生暗中较劲儿的角色,最终扮演他的这两个演员本身却有着极大的反差聂宁。李常宏是班上的老幺,以前总演喜剧,但他一副成熟稳重的外形活脱就是瓦洛佳。排练中为了搞清瓦洛佳过于成熟的思维方式,常宏绞尽脑汁,不过这倒达到了他挑战自己的初衷。李光洁在生活中更像个英国绅士,做事有条不紊,温文尔雅。这种气质倒真是符合瓦洛佳优越的社会环境。
巴沙――尹君正、杨得民
尹君正喜欢扮演硬汉的角色,巴沙这个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形象使他挺压抑,好在剧中几场情绪大爆发的段落让他展现出他向往展现的男人力量聂宁。杨得民是班上的“好莱坞狂”,超级迷恋好莱坞明星,不过这个外表清瘦的山东男孩凭着他耿直倔犟的性格和不服输的精神,也许真的会有实现“好莱坞梦“的那一天。
拉拉――江佳奇、张蓓蓓
江佳奇是班上公认的“青衣”,在学校演过老太太、孩子他妈、少妇等等,这次演高中生倒把她身上纯真烂漫的一面展现了出来,让人眼前一亮聂宁。号称“鸡蛋贝贝”的张蓓蓓是和拉拉一样开朗、活泼、喜欢漂亮的女孩,因爱吃鸡蛋而得名。虽然她与拉拉看待金钱和生活的态度不同,但从很多身边人的故事里,她还是理解了拉拉的生活中无奈的东西。
维佳――班赞、孙一明
班长班赞擅长演喜剧,而且学谁像谁,这项基本功保障了他能够以比较“庞大”的身躯表现维佳这个常常遭人欺负的小倒霉蛋儿聂宁。孙一明长着一双笑眼儿,总能让人感到开心,不过和剧中糊里糊涂不爱学习的维佳相比,孙一明可是个听老师话的乖孩子,而且在专业上的较真劲儿常常让同学们佩服。
现场打击乐演奏――李赞
李赞的长相挺帅气,但观众恐怕什么印象,不过,演出中使人印象很深的惊心动魄鼓声却出自这个幕后英雄之手聂宁。阴差阳错地没有演成戏,却因此学会了一门乐器,能在苦练之后以这种形式参加班上的毕业大戏,李赞自己觉得挺值得。
4.毕业大戏终于完了聂宁。看这场话剧,不觉得时间在流逝,却觉得有一种力量在迫使自己去投入,去体会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冲突,于是竟很疲惫。剧终的时候,悲欣交集。在我看来,它已远远超出了青少年教育的范畴,而成为对现实社会无情的鞭挞。虽然剧本的结局是残酷的,但恰恰是这种残酷,体现了“将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的悲剧美。一位大学生这样总结自己的观后感:“我们的生活总在上演着各式各样的非常事件,也许比剧中的情节更为残酷。但在生活中,我们麻木着,或是逃避着,不让可能引发疼痛的元素接近自己的心灵。我不知道,这样长久下去,我们是否会最终失去痛感,最终麻木地死去。与其这样,我宁可选择痛着,因为痛感会告诉我,我的生命还在!
欣赏话剧的过程中,似乎剧中的情节正发生或即将发生在我们身边,我虽然讨厌甚至有些憎恶这些无法无天的孩子,但他们尖锐的言辞中透露出来的某些思想也在时刻撞击并刺痛我的灵魂,仔细倾听他们心灵的声音,到底是谁错了?学生们以新生代独有的洞察力解剖并抨击社会的阴面,环境污染、人口膨胀、生态失衡、失业、贫富差距大等等社会问题,他们的语言毫无掩饰,说出的某些事实绝对真实聂宁。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为什么对物质追求如此着迷?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现代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野蛮,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无形中瓦解了人类的精神,人将自身异化,继而出现的种种现象同时也在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社会的总体环境影响着孩子的人生选择。面对这些现象,我们想到的便是依靠学校和家庭教育。孩子们感到了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压力,在学校面临考高分、升大学的压力,在学校,高分便是优秀学生的象征,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于是他们在高分面前不惜一切代价,哪怕是人性的丧失,高分的至上权力支配着他们学生时代的行为。女教师一直以为自己的精神在熏陶着自己的学生,她“一生致力于把善良、公正、人道主义的理想灌输给他们”,然而,经过一番对峙,她彻底失望了,精神全面崩溃,最后只能以死相抗争,当然这根本不是个别教师的失败,我们不仅要问:我们的教育体制到底有没有问题?除了学校,家庭就是学生活动时间最多的场所了,家庭到底应该为我们的孩子做些什么?
可敬的叶莲娜走了,我感到惋惜,想想这些可怜的学生吧,他们并不真正十恶不赦,他们也脆弱,在伪装起来的恶的面前,最终还是人类的良知拯救了他们,或许,面对老师的死,他们一生终将受到心灵的惩罚,因为在他们作恶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他们内心深处不断涌现的胆怯和善良,还有拉拉心灵忏悔的声音,他们还在成长,太需要帮助……所有这些,正是那沉甸甸的故事题材给予人们的聂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