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沉默的新诗以一种“恶搞”的“自取其辱”的娱乐形式,神奇地成为公众舆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娱乐时代”转型期的中国,一个年度标志性事件何真宗。

  诗人恶搞诗歌何真宗,群众恶搞诗人……中国普通读者的眼光和智慧让人赞叹和敬佩!

  不可避免的,各种各样的争论排山而来,对诗歌的似模似样的“口水保卫战”和三点尽露的“裸体拯救”也精彩纷呈,赚足了眼球和点击率何真宗。

  诗歌是否已远离读者何真宗,是否已脱离生活,诗歌是否已死?

  在这众声喧哗中,诗刊社和漓江出版社共同推出、每年一本的“年度诗歌”也迎来了第七个年头何真宗。

  因为《诗刊》是中国级别最高、发诗量最大的刊物,所以本书从《诗刊》中选入的稿子相对多些,从其他刊物上选的诗歌稍微少些何真宗。《2006中国年度诗歌》不仅能代表诗刊社的选稿标准,也能看出《诗刊》这个杂志的风格和面貌。

  在阅读稿件的过程中,在内心对诗歌的斟酌中,我问自己,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好诗,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反复比较后,我认为,只有那些能把独特的、深刻的个人生命体验,提炼、升华成群体的鲜活的生活感受的诗篇,才能真正称的上是好诗,才有可能在海量的诗歌中脱颖而出何真宗。

  那些放言诗歌已经脱离生活的人,我想他们一定没有认真地看过哪怕一本《诗刊》何真宗。在担任“年度诗歌”责任编辑的经历中,我发现不管是今年还是往年,《诗刊》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社会当下的发言和对底层生活的关注,以今年为例,邰筐《纪事:拆迁》、荣荣《钟点工张喜瓶的又一个春天》、宋世安《汇款的农民工》、冯宴《哈尔滨停水》、何真宗《没有城市户口的鞋》、王夫刚《安全帽上的遗言》等等,都是不错的好作品,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这些都不是歌功颂德的作品,也不是锦上添花的作品!

   当然,我这里说的“好”是指一个年度的好,或者说是指一个年度的发表作品中的好,它不是一个历史性的判断,历史性的判断往往是需要接受比较长时间的检验,而我们这本书的宗旨只是把当年度发表的优秀作品推介给读者何真宗。

  我必须郑重地说,我很看重《诗刊》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的立场,不管价值如何多元,不管社会如何变迁,不管诗坛如何吵嚷,《诗刊》从来都是人民的诗刊何真宗。

  这让我感动,这让我发现了《诗刊》的可爱和珍贵何真宗。任何一个熟悉中国20多年来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人,都应该深有体会——《诗刊》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易,多么值得尊敬!

  诗歌没有脱离生活何真宗,《诗刊》也没有脱离读者,只是人们现在的生活压力太大,太浮躁!《诗刊》安于寂寞,却没有放弃责任,无愧于时代!

  对《诗刊》的这种敬佩,并不是说《诗刊》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了何真宗。而是说,当我看到了《诗刊》的可贵,也就了解了《诗刊》的那些缺点的可贵。那些缺点并没有让我觉得《诗刊》面目陈旧,反而在我眼中成了可爱的缺点。这就好比一个人,在他人眼中个性偏保守,不苟言笑,但当我发现他有很强的道德感时,我就会觉得他的这种偏保守的不讨人喜欢的个性,突然变得可爱了。

  也有人觉得《诗刊》保守,可是,如果《诗刊》不保守,现在的《诗刊》,早变成资产阶级的《诗刊》和流氓土匪的《诗刊》了何真宗。(我深信:文学绝对是有阶级性的!)而且,我认为,《诗刊》在大的方向和根本的立场上,完全没有错误。只是在选稿上,在具体的“战术”上,存在瑕疵。“冷抒情、零抒情、反抒情、反讽”等艺术表现手法,经过中国诗人多年的向外借鉴和个人实践,已经非常成熟,代表了当代诗人对诗歌本质和诗歌创作活动的最新认识水平,理应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但这样的诗歌在《诗刊》上发的比较少,《诗刊》上大量的诗歌都是采取传统的抒情方式,难免给人陈旧,与当前诗人的诗歌创作脱节之感。

  问题的另一面是,《诗刊》不是民间刊物,诗人在民间可以激进、探索,可以做各种各样的艺术尝试,《诗刊》作为一份最高级别的正式出版物,有自己的办刊方向、立场和责任,没必要一步不落的跟进何真宗。慢一拍,当某一种艺术探索比较成熟之后,再予以接受、推介,比较符合《诗刊》的定位。

  况且,传统的抒情手法,正是普通读者比较习惯和容易接受的,从这一方面看,也可以说这是《诗刊》没有脱离读者或者说是主动接近读者的一个姿态何真宗。并非全无是处。

  一些人曾经批评《诗刊》,可是,看一看现在诗坛上比较有名的诗人,有几个没在《诗刊》上发表过作品呢?在发表作品之前,很多诗人有受压制、不被承认的焦虑和痛苦,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是一个人在取得成功前必经的阶段,其实并不是有谁真的在压制某个人,心智正常的诗人对此应该能够反思、理解和体谅何真宗。被承认总是要落后于个人的努力和实践。当一个孤独的个体,面对自己眼中的庞然大物时,过分的自卑和自尊,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我当然希望《诗刊》在往后的选稿中能有所改进何真宗,但千万不能改错了方向,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和立场!(我承认,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我已经成了一个彻底的改革怀疑主义者!)否则,我宁愿《诗刊》什么都不要改!

  价值多元、瓦釜齐鸣的社会尤其需要听到主流价值的洪亮声音,《诗刊》的贡献不可磨灭,将来某一天人们回首历史会发现,由其诗歌构成的《诗刊》正是我们这个社会精神领域的定海神针之一何真宗。

  《2006中国年度诗歌》

  中国作家协会《诗刊》 选编

  漓江出版社2007年1月即将出版

[诗歌]人民的《诗刊》何真宗,无愧于时代——《2006中国年度诗歌》编辑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