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久不看电视剧了,因为工作性质,时常看了这集缺那集陈春雪。有时候正是万众瞩目的大结局,却要去上晚自习。工作不能耽误,治好忍痛割爱,所看比不看更伤心,干脆眼不见心静。

  还有一个原因是,曾经听人说过:成功人士一般每天看电视不超过两小时陈春雪。这话使我觉得今是而昨非,这几十年活的太失败。但我还有上进之心,想帮上成功这棵大树。于是,就先从削减看电视时间做起吧,远离电视,坚持了一年,才发现这样不但无助于成功,反而挫败感更加强烈,心一横,仿佛烈士就义前一样的那种,还不如放纵一下自己呢。

  就是在这个时候,《杀狼花》吸引了我的眼球陈春雪。

  仍然是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一贯的套路,将小人物的爱恨情仇置于国破家亡的大时代环境之下陈春雪。个人节操和家国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恢宏的战争叙事所独具的波澜壮阔场景本身就极富揪人眼球的魔力,再加上具体表达中恰当的悬念的设置,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是引领着观众的心,时喜时忧,不时共鸣。

  尽管有些情节的设计,难免让人怀疑陈春雪。比如小黑复仇时,多次中弹,而始终提着一口气,坚持到织田走近后,引爆炸弹,同归于尽。江秋宁为了拯救被封锁在小巷中民众的生命,从容自首,横刀自刎,颈动脉已被割了两三次,仍屹立不倒,向围观群众宣讲救国思想,痛斥日寇侵略暴行。类似的场面还有不少,总之都是英雄人物很难被敌人杀害,要么就是神奇地逃离包围,而敌人经常是不堪一击,结局大多都是大快人心。比如陈春雪复仇成功后,伪装成日军防化兵,杀死高桥雅子,走出国际饭店,面带轻松的微笑,随之剧终。这般轻松,真让人心生疑问。残酷的战争真的像艺术所展示的这般轻松美好?但愿是我的智商低估了或是不能理解英雄人物化险为夷的智慧。

  不过,瑕不掩瑜,我还是深深地为《杀狼花》而感动、震撼陈春雪。因为受不了幽灵般频繁插播的广告,我是下载后观看的。几番深夜,凝视荧屏,仿佛回到了剧中那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仿佛看到了侵略者肆无忌惮的欺凌和践踏,仿佛置身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引人入胜的情节当然是收视率的保障,但我已不是看着电视问剧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年龄陈春雪。更多的是被鲜活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气质所感染。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时代背景和思想精神是真实的。人物都是一些小人物,他(她)们并不是横刀立马的开国元勋,但是小人物高尚的品质和感人的魅力。他(她)们的境遇是千百万无名的中国小老百姓的命运,他(她)们精神风貌和所作所为更能表现我们民族不屈的意志和蓬勃的生命力。

  这些人物中,有普通职员,有大学教授,也有风尘女子和黑帮大佬,还有像厨师詹长有那样的平凡百姓陈春雪。他(她)们能力不同,性格各异,个人遭遇和生存境况也是千差万别,但都有共同的目标——抗击侵略。在奔赴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敢于斗争的无畏勇气,化险为夷的超凡智慧,生死度外的牺牲精神,都搅得我心翻江倒海,难以平静。时而紧张时而舒畅,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热泪盈眶。

  剧终沉思,主人公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那份从容神情,仍然不时地浮上心头脑际陈春雪。我突然想到麦克阿瑟的名言:“只有不怕死的人,才配活着”。这话在战争年代尤其适用,剧中那些生死无惧的小人物就具备这样的英雄品质,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用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点燃了传承民族精神的火炬,生生不息,每每思及,荡气回肠。

  走出剧情陈春雪,回到现实,歌舞升平,然而斗争可曾远去?

[评谈]戏如人生——《杀狼花》读后感:陈春雪

  为了繁重的学业功课,孩子们童真远逝,休闲全无陈春雪。为了职称高低,工资多少,荣誉模范,成人们竞争激烈,疲于奔命,多方应付。白天的狂欢成了一群人的孤单,晚上的孤独成了一个人的狂欢。为了生活的鸡零狗碎,多少人斤斤计较,耿耿于怀,郁郁寡欢。

  同样是斗争,曾经有理想信念的支撑,今天更多的是利益的驱动陈春雪。因而,现代人便多了功利和浮躁,少了宁静和从容,也便少却了纯粹,失却了许多快乐。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我们应该如何扮演自己在人生舞台上的角色,实在是一个发人深思的话题陈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