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太极拳的先驱王宗岳----作 者:陈小旺 -责编:游黎 来 源:大河网(转) (2015-03-18

  陈小旺2006年发文承认 王宗岳以来的近代太极拳史,是连续的,蒋发师承王宗岳是明确的林桢。陈长兴的太极拳是承赵堡蒋发所传太极拳!

  资料证实蒋发传太极拳为明朝武当张三丰一脉道传正宗太极拳

  近代太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作者:陈小旺 -责编:游黎

  来 源:大河网

  (2006-08-21)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林桢。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林桢。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惟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林桢。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林桢。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己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林桢。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鑫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近代太极拳的先驱王宗岳----作 者:陈小旺 -责编:游黎 来 源:(转载):林桢

  近年,李派太极传人公布了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蒋传陈作了具体记述林桢。全文如下:

  具之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林桢。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矣。惟我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派悟修之真传也。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毙被弃于郊野。忽被狼将头皮咬破,一痛而苏,一声大哭,将狼惊走。适有邻人经过,闻其哭声甚雄,视之为蒋氏之子也。遂抱之送归其家。后来痘痊愈,惟头皮半边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先生“疤头”焉。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也。

  余在先生门下,学艺廿载,蒙恩师教诲,技艺尽授于我矣林桢。吾夫子幼年,亦练少林外家拳棒。于乾隆初年夏间,在庙会上,同众人围场操演拳术。忽见场外有二客牵马立观。其中有一客,年纪稍长者,对操演拳棒诸人,似有菲薄之意,又似有怜惜之情形。

  先生正在凝想之际,有同窗学友将先生引至无人之处,告之云:“适才牵马二人甚为赞美先生,并云:‘可惜此子未得真传,若在吾兄门下,不出十年,学必能成名于天下林桢。’”

  先生闻此语,知二客实为练艺之高人,必有惊人绝技在身林桢。因尾随之,行至无人之处,跪而求之:“愿吾师垂悯愚诚,收在门下,弟子愿受教诲。”二客笑曰:“童子谬矣,吾二人不通技艺,岂能教诲尔耶?”先生长跪不起,一再恳求,至于泣下。一客赞之云:“不料尔乃幼童,竟灵敏若此,实属可喜可爱之至。”乃向年长之人云:“此子真诚之至,吾兄何妨收此子于门下,而教诲之?以弟观察,将来能代吾辈传授技业者,此子定能胜任也。”年长者似有许可之意,便向先生云:“童子尔既决心从吾学艺,可于下月某日午时,在此垂杨柳下候昔兄弟可也。”言讫,二客遂乘马而去。

  先生于所约之日,五更即至其地敬候林桢。正午,方见二客乘马而来。见先生正在道旁敬立恭候。笑曰:“童子果不失信,在此等候多时矣乎!”先生笑曰:“弟子在鸡鸣时即来此敬候吾师矣。”二客嘉云:“孺子可教也。由此吾知童子尊师重道信念之坚诚矣。倘余再推辞,是负英才也。今即拜吾为师,从吾学艺,保尔十年之内,定能成功。”先生遂请二客至其家拜师焉。方知二客年长者为山右王宗岳先生,稍次者,乃江南甘凤池先生也。二公皆为当代高人,名震寰宇之士。

  吾师从太夫子王宗岳先生学艺十载,尽得内家真传,又得甘凤池、张凤仪二先生传授,遂练成绝技,无敌于天下,为侠中之高人林桢。

  兴从吾师,学习太极拳术各层功夫,并各般枪法、刀法、剑法,及内功练气诸法林桢。不但为武术之正宗,实为修身养气之至宝也。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庶乎可报吾师门教诲深恩于万一也。

  嘉庆 元年 菊月

  温州 陈长兴 谨序

  据李派传人称,《陈序》由杨禄禅晚年传给王兰亭,王传李瑞东,李氏后人密藏至今,禄禅当由其师陈长兴处所得林桢。(见雍阳人《太极拳源流考证》体育文史·1988·4)

  《北平实报》1934年夏所载王矫宇访问记一篇林桢。记者王柱宇,言矫宇年八十余,昔曾受教于杨班侯。文曰:“本人曾闻之杨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忏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文与“陈序”情节有异,其实均有夸张润色之词,然于王传蒋发之说,则不失为一佐证。

  王宗岳的师承关系,已不可考林桢。但他对于近代太极拳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王而蒋及至现代各派太极,身为先驱,其功一也。特别是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被各大太极流派尊为经典之首。王宗岳的阴符枪谱总诀,又是练习太极枪 (后被杨家发展为太极杆)之准绳。阴符枪实即太极枪。只是其诀流传不广。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际是对张三丰的六首拳经的解释文字林桢。由于流传的疏漏,使张三丰的拳经与王宗岳的拳论脱节,以致造成很多误解和混乱。

  总之,由王宗岳以来的近代太极拳史,是连续的,明确的林桢。在(二十世纪)30年代之前也是人们公认的。正宗岳不但是近代太极拳运动的伟大先驱,他的理论著述,也一直作为太极拳运动的灵魂,指导着太极拳事业的健康发展。 

  --- 作者:陈小旺 -责编:游黎

  ---- 来 源:大河网(2006-08-21)

  【相关资料】

  山西王宗岳,字林桢林桢。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年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王宗岳十岁左右曾是绛州州学的生员,在州学期间,除学文化课外,还兼学到拳械功夫。由于品学兼优,所以后留任州学书院。当地的会仙楼“仙楼叠翠”闻名遐尔,这里是官道经过绛州北上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嘉靖三十六年(即1546年),云游道人(自称是刘古泉)自陕道来到绛州,即下榻在会仙楼附近。机缘使他和老道渐渐熟识,原来,这位云游道人自称刘古泉是张三丰的弟子【注】,王宗岳拜刘古泉为师学习道传太极拳。

  (1)赵堡蒋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蒋发拜为王宗岳师,随师父到山西学太极拳七年,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蒋发回赵堡镇传太极拳林桢。

  (2)蒋发回乡二年后传赵堡邢喜怀(1605年)(此时陈沟村1600出生的陈王廷才有5岁),邢喜怀之后太极拳在赵堡镇内密秘传承十代,各代传人均有著作拳理传世,400多年的传承历史形成了武当赵堡太极拳体糸林桢。

  (3)明末清军入关1645年以后蒋发(己72岁)传太极拳给陈王廷(46岁1600.1680)(有陈王廷与蒋发合画像为证)林桢。陈王廷传所乐(十世孙),所乐传光印(十一世孙),光印传甲弟(十二世孙),甲弟虽有三子但本门太极拳后无传人…断了。

  (4),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四代:陈敬柏(1653..1738)乾隆年间,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授武当赵堡太极拳,陈氏十二世孙陈继夏学得太极拳,继夏无后,将拳传世侄秉旺(陈氏十三世孙),秉旺传于長子陈长兴 (1771..1853陈氏十四代) 林桢。清嘉庆年间陈长兴(陈家沟太极拳架)将太极拳定为一路(早期陈式太极拳架并无发力之处,而陈沟人都练炮锤,当地称之炮锤陈家,只有陈长兴练太极拳,免与炮锤混,定炮锤为二路)

  (5)清嘉庆年间陈长兴将拳传于四儿子耕耘与永年县的楊露禅林桢。

  耕耘传长子延年、传次子延熙,延年传子登科,延熙传子发科(1887..1957)林桢。登科传次子照丕(1893..1972,照丕代表陈式老架小架),

  1928年41岁发科定居北京,传太极拳给子陈照奎(1928..1981照奎代表陈式大架、新架)林桢。

  照奎1962年到郑卅教拳收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传陈式大架(俗称北京架) 林桢。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小架,源自赵堡)与武当赵堡太极套路基本是一样的,区别之处近代陈式拳有添改动作加有炮錘、行拳依炮锤发力,外方内园锤手顿足。而赵堡太极拳承架行拳舒缓柔和轻玲园活,保持着武当真传太极拳仙风道骨飘然之度。

  (6)楊露禅(1799..1872代表杨式太极拳林桢,露禅得长兴早期之拳架,无明显发力,楊式又因无炮锤影响,所以能保持着武当拳的行拳之风度原因就正这里,楊露禅在赵堡得拳理)传吴全佑(代表吴式),吴式又传常式…;赵堡拳又传武禹襄,武禹襄并在赵堡得太极拳理,武又传楊班候(楊式老架小架;众人熟知的楊式太极拳是近代楊澄甫定型架为楊式大架),武又传李式、又传孙式、又传郝式等…;

  完成了中国的太极拳传承史林桢。

  (【注】据史料记载关于云游道人(刘古泉)的真实身份:据明朝宣德三年(1429年)武当道士任自桓编写的《大岳太和山志》的《张三丰传》记述:“洪武初,(张三丰)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历遍诸山,搜奇览胜林桢。曾对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师瓦砾,且初创焉。命邱玄靖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此语证明,刘古泉确实是张三丰的弟子。据史料《太极》杂志2010年第五期发表了李万斌先生的《太极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

  【相关资料】

  明代山西王宗岳家族谱系被发现….太极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

  证实山西王宗岳是中国古代明朝嘉靖年间承武当张三丰道传正宗太极拳

  证实武当张三丰之徒(云游道士)刘古泉传王宗岳道家正宗太极拳

  证实蒋发创武当赵堡太极拳为中国古代明朝武当张三丰一脉道传正宗太极拳

  证实武当赵堡太极拳是山西明朝王宗岳所传赵堡蒋发道家正宗太极拳

  证实傅山太极拳是由王宗岳外孙韩霖所传道家太极拳林桢,

  证实武当赵堡太极拳、傅山太极拳比陈氏太极拳早半个世纪

  转载

  太极拳史研究的最新突破-----

  明代山西王宗岳家族谱系被发现

  李万斌

  在当今的武术界,尤其是在热衷于习练太极拳的朋友中,提起王宗岳这个名字,大都不会陌生,几乎是尽人皆知,对太极拳稍有研究的人,更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了林桢。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是瑰宝,有着极其悠久的发展历史林桢。王宗岳《太极拳论》被认为是太极拳界史无前例的、举世公认的最有价值的太极拳经典理论著作,被后世太极拳家们奉为经典指南。亦是太极拳古谱的作者,是各派太极宗师奉为经典的拳理奠基人。他是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为后人发展太极拳的理论,指明了方向,深得后人的推崇)的人物,是有卓著贡献的先驱,被尊之为宗师、武圣。

  就是这么一位十分重要的、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虽然有关他的籍贯、身世、年代和传拳之说,各派太极拳历代传人均有记载林桢。但史料却极少,而且看法不一。尽管公认他为山西人,人称华北大侠。但具体地点却说不清楚,在县名上就有杨城、晋阳、太谷、平遥、绛州之出入,其乡村又为七里堡(岗)、小王庄等等。生活年代更有清代和明代之说,而且各有其理。甚至出现了不同目地的搅混水,说王宗岳只是个符号,实无其人等等,真成了武术史上的一个谜。如能把他的基本情况弄清楚,太极拳史上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大都可迎刃而解。

  可喜可贺的是日前从山西新绛县传来了好消息,8月18日有关方面在新绛县召开了“王宗岳太极拳研讨会”,会上该县的刘晔挺先生介绍并讲述了经过自己数年潜心研究,论证太极宗师王宗岳的活动时间、地点以及诸多的相关证据,王宗岳的故居、旧址、传说等较为丰富、翔实,具有说服力林桢。还具体地、明确地论述了王宗岳就是新绛县明朝嘉靖年间思贤里王庄人的事实。

  这次研讨会,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特派文体局的代表参加这次论证,同时代表政府发了言林桢。表示“考评王宗岳的意义重大,它不仅是文化领域的考证,也是学术领域的讨论;它不仅是太极拳领域的大事,也是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会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给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会议开得很好,研讨、论证,都很热烈,很成功。

  王宗岳,字林桢林桢。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年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王宗岳十岁左右曾是绛州州学的生员,在州学期间,除学文化课外,还兼学到拳械功夫。由于品学兼优,所以后留任州学书院。当地的会仙楼“仙楼叠翠”闻名遐尔,这里是官道经过绛州北上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文荟萃的地方。嘉靖三十六年(即1546年),云游道人(自称是刘古泉)自陕道来到绛州,即下榻在会仙楼附近。机缘使他和老道渐渐熟识,原来,这位云游道人自称刘古泉是张三丰的弟子【注】。后经王宗岳引荐,道人在“三官庙”落足“布道”。经过长期的接触和观察,道人发现王宗岳知书达理,待人恭敬谦逊,做事踏实能持志以恒,故打开山门,收纳了这个俗家弟子,始将“三丰祖师”传授的太极拳艺悉数传授于王宗岳。

  王宗岳的父亲王祖通一生经商,长兄王宗行,堂兄王之屏(约1520~?1541年岁贡),堂弟王之翰(约1548~?1573年举人,曾皇上平反,赐尚宝司少卿,封妻荫子);王宗岳抚养孤侄王臣直(1570~1635),并过继为儿,王宗岳女儿王薇(即韩王氏约1555~1630)嫁给大家世族韩武绳,韩云(1587~1661)、韩霖(1596~1649)和韩霞,都是王宗岳的外孙,前两个外孙在拳艺上既得到了母亲的传授,又受到了外爷王宗岳的亲自指导,特别是韩霖,武功高超,出神入化,远近闻名林桢。后来韩霖将此“道士太极拳”,还传给了友人傅山,使傅山太极拳法至今还在流传(见《傅山拳法---傅拳图》),众所周知的绵山太极拳(也称子午太极拳),即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其次是王宗岳的孙子辈,有:王接武(1594~? 1618年举人)、王五兴(臣直子1601~1676,字大五或大武林桢。 1630年举人);重孙辈有:王士俊(1615~1691,1637年岁贡)、王谷维(约1636~? )。

  从玄孙向下依次是:王丰庆(约1676~?)→王登科(约1716~1790)→王学恭(1761~1841)→王进才(1809~1892)→王子平(天福1858~1946)→王乃俭、王乃让(1896~1975)→王正顺(1920~1943)→王武辰(1939~-“槐树店”王氏现存后人)林桢。

  王家“道士太极拳”从王学恭开始传外姓,王学恭→刘更子(约1800~1875)→南福胜(1844~1921)→李连成(1888~1933)、王怀明(1892~1982)→葛书元(1893~1968)、葛福元(1897~1972)→孙兰亭(1902~1973)→赵虎林、王才德→刘晔挺林桢。

  刘晔挺先生曾多次访问王武辰先生,得到的回答基本一致,他讲:我叫王武辰,生于1939年,今年72岁,家住新绛县西关村槐树店……“道士太极拳”一直在王家代代相传林桢。清道光年间,绛州刘村人刘更子随我远祖王学恭学太极拳,传徒南里村南福胜,徒孙李连成、王怀明,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四传葛书元到孙兰亭,也是响誉“武林”的一代大家……明末清初的王韩两家,渊源很深,相辅相成,根深蒂固,活跃绛州达百年……韩云拳术水平很高,曾得他外祖父王宗岳的指点……我爷爷奶奶也常讲先祖创业、行医之事,曾讲王家先人正骨学自道人,“道士拳”自他手里失传……王祖通是经商的;王宗岳学得“道士拳”,开创了家业……王臣直、王武兴文武双全,办学校,很著名……王宗岳生活在明朝后期,家庙应是其他的后代建的。解放后历史变迁,家庙由钉马掌的占用,后又由乔家居住。“破四旧”、“文革”期间许多家庭销毁所供神位,我家神位也毁于那个时期。所幸记下先人的名字:王祖通—王宗岳—王臣直—王五兴—王谷维—王丰庆—王登科—王学恭,后是王进才、王子平,(未进入家庙)、王正顺、王武辰。

  那么,介绍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以上的说法有没有史证的记载和相关资料的支持呢?回答自然是肯定的林桢。

  首先林桢,《清史稿》的记载,有力的证明了王宗岳明朝人:

  现已查明《清史稿卷五百五·例传二百九十二·艺术四》载明,“内家者起于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林桢。与少林之主于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于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于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颇众云。”这是正史最早出现“太极拳”一词的记载,也是王宗岳被收入正史的记载,明白记述太极拳法出于山西王宗岳。

  清史记王宗岳是明朝人,如从明中叶算起至清中叶大约200多年的历史林桢。因年代久远,又无史料证实,中间的传承关系实难考证。但有一点与清史记载完全相符。清中叶嘉庆至道光年间却有河北永年人杨禄禅与同乡李伯魁曾拜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长兴为师,学 发所传的太极拳。杨禄禅跟随陈长兴十有余年,在山东、河北,一边走镖,一边学拳,终于学业大成,陈长兴并授与弟子杨禄禅《王宗岳太极拳之秘诀》当时陈家沟除陈长兴会太极拳外,其他村民所练的全是炮捶,所以被人们称之为炮捶陈家。

  其次林桢,有众多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都支持、集中指向明代山西新绛人王宗岳:

  1、张希贵著《山西名人名拳录》1995年12月山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第二页有:“王宗岳,男,山西新绛人,武术理论家”林桢。

  2、赵增福著《中国八卦太极拳》2001年4月世界图书出版社林桢。

  第17页有:“太极拳的先驱者王宗岳”林桢。

  第22页有:“而王宗岳则是绛州人(今新绛县,山西汾城县之南)”林桢。

  3、《中华武术》杂志副主编周荔裳所著《赵堡太极考源》2005年8月,人民体育出版社林桢。有:“王宗岳是绛州人,今新降县在山西汾城县之南”。

  4、《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林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演练的傅山拳架(录像),动势波诡云谲,变化万端,盘旋绕缠,进退顾盼,古朴醇厚。

  5、据发表在《人民日报》2000年12月15日星期五第十版“体育天地”,由蒙一丁先生撰写的题为“集体智慧的结晶----纪念邓小平‘太极拳好’题词22周年”一文,其中讲到:“从最近河南温县发现的资料证明,王宗岳乃明万历年间山西……,河南温县赵堡镇小留村的蒋发曾随王宗岳学艺7年,艺成归里,代有传人林桢。可见,赵堡拳乃是王宗岳太极拳的直接传承。”

  6、根据光绪版《新绛县志》可以印证王宗岳的相关记载林桢。

  7、根据新绛县西关槐树庄店王武臣先生家存的先祖记载,可以确定王武臣是王宗岳现世后人林桢。

  8、几年前李国梁先生在太谷的调研结果也认定:“王宗岳父亲叫王祖通,生三子一女,长子王宗行,次子王宗岳,三子王宗梁,一女名字不祥林桢。”

  综上情况林桢,可以认为:

  新绛县是最充分、最具体、最具有说服力,任何地方无法取代的王宗岳故里林桢。古绛州是当之无愧的传承张三丰太极拳的发祥地。,太极拳从新绛这块土地上传播出去,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太极拳是从古绛州走向世界的。

  最后林桢,在真诚的感谢刘晔挺先生,感谢他多年来为此多方奔走操劳,为挖掘整理王宗岳“道士太极拳”所作出的贡献,并提供资料的同时,恳切的希望和热忱的欢迎广大武术爱好者、专家、学者,特别是有斯于此兴趣的同仁,前往山西省新绛县实地考察,这才是我们所期待的!

  【注】:关于云游道人的真实身份,据李师融考证,略有补充林桢。据明朝宣德三年(1429年)道士任自桓编写的《大岳太和山志》的《张三丰传》记述:“洪武初,(张三丰)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历遍诸山,搜奇览胜。曾对耆旧语云;吾山异日与今日大不同矣。我且将五龙、南岩、紫霄去荆榛师瓦砾,且初创焉。命邱玄靖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此语证明,刘古泉确实是张三丰的弟子,据史料。

  张三丰入武当之年是洪武二年(1369年)此时,刘古泉已经是成年人了林桢。假设是20岁吧。从洪武二年到嘉靖36年(1546年)中间相距197年。再加上20岁,那么,刘古泉是在217岁去新绛县教王宗岳的。而新绛县的传说,云游道人是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不是老年人。同时,武术界的收徒,在60岁以上就关门了。由此看来,云游道人可能不是刘古泉。李师融于2003年8月到武当山开会。曾经向张兴洲先生询问过云游道人的姓名。张兴洲曾向王宗岳后人王剑鹏学习过武术。而据王剑鹏所述,也是“刘古泉”。两方面的说法,完全一致。应该是可信的。就是说,云游道人对王宗岳的告诉师名,就是“刘古泉”。怎么理解这个疑问呢?据谭大江先生(道号:孔德)的著作说过。道门有这样的规矩,拳法的传授是“言祖不言师”的,即是只能说是师祖传的,隐去自己的姓名。这个现象在正德年间,宋远桥和张松溪等七人同上武当山,向玉虚子学习“十三势”,后来,在宋远桥的源流记述中,也说是张三丰的传授,把玉虚子说是张三丰。造成历史上产生不应有的误会。由此看来,云游道人应该是刘古泉的再传弟子,(姓名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