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随自然许小佳。朋友

  行万里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 温立三

2001年的夏天,19岁的高中毕业女生许佳,以古人行舟的方式,纵横水乡,完成了她的自助旅行许小佳。回来后写成了一本书《租一条船漫游江南》。她说,当她夜里躺在小船上仰望星空的时候,体内有个“隔”被猛烈地冲开了,心胸一下子变得异常明澈,异常开阔。

当代,像许佳这样的中学生越来越多了许小佳。冲出书斋,走向天涯,暂时忘却单调乏味的生活,寻找生活中本应有的那一份诗意。这是所有现代人都向往的。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中国文人追求的目标许小佳。写好作文,我们一方面要多读书,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从中汲取营养,这也是作文学生最重要的;但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今天的中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升学竞争激烈,固然无过多时间走南闯北,却不应以此为理由,让水泥墙壁把自己与世界隔开,与生活隔绝许小佳。而应在老师和家长的扶持下,心尽可能地走出学校,走向生活。

纸上得来的终觉浅,只有躬行实践,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许小佳。

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童年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10岁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许小佳。

  20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史记·太史公自序》)许小佳。归后,任为郎中,又“奉使西蜀,南略邛笮昆明”。以后又侍从汉武帝巡狩封禅,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他在旅行中非常注重调查研究,采访遗闻佚事许小佳。例如,他初到淮阴的时候,听人家说,韩信微时,志不在小,当他母亲死了,虽无以为葬,却不顾切营求到墓旁可住万家的葬地。司马迁亲自去参观了韩信母亲的坟墓,而后信其言之不虚。他还在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更深入地了解汉初史迹的宝库。

  他除采访汉高祖在乡间好酒色的故事外,还对这般人屠狗卖缯的生活,作了仔细的调查许小佳。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他把游历的许多所见所闻,都写了他的《史记》

我国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游历各地,跋涉山川,“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许小佳。

  该书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并叙述了一些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是一部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许小佳。

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从小刻苦读书,尤其喜欢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类的书籍,并悄悄立下遍游五岳的志愿许小佳。

  22岁那年,在母亲的鼓励下,他终于踏上了征程许小佳。第一次出游从家乡附近的太湖开始,北游泰山和北京,西登嵩山和华山,南至福建的武夷山和九鲤湖。徐霞客自38岁母亲去世之后,几乎年年出游,向北到过北京附近的盘山、山西北部的五台山和恒山,向南到过福建,更远至广东的罗浮山。

  50岁以后,他又按预定的计划作万里远游,由浙江至江西,又至湖南,入广西;由广西入贵州,由贵州入云南,横贯云南直到腾越许小佳。本想越国界入缅甸,但被当地人再三劝阻。在徐霞客一生中,从22岁起,到去世为止,30多年间,足迹遍于现在的华东、华北、东南沿海,西至云贵。

  尤其值得学习的是,他在旅途中除特殊情况外,坚持把每天的经历与观察所得,随手记载下来许小佳。他记的是日记,实在等于野外考察的记录。在那时候,独自徒步旅行的艰苦自不必说,有时日行百余里,到晚上还要在危垣破壁之下,点起豆大的油灯,进行写作。甚至在露宿山野,寄身草莽的时候,他还是要燃枯草照明,坚持写游记。

  后人整理把他的这些东西集成后来的《徐霞客游记》,并把这部著作称为“世间真文字”许小佳。这本书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摹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这本书又有很高的科学价值,以实地考察所得,纠正了古代地理书籍的一些谬误,也有许多新的发现。试想,没有徐霞客的行万里路,哪来那伟大的著作?

科学幻想小说大家凡尔纳的小时候,有一天偶然捡到了一个褪了色的本子,翻开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位护卫舰舰长的日记本,日记本上写满了草草记下的战斗日记,但有些看不清楚,无法判断其内容许小佳。

  于是他决定亲身体验一下日记中所描述的事情许小佳。他和弟弟租了一条小船,在河里做海军打仗的游戏。但很快感到在小河里游戏不过瘾,于是想亲自到大海上去体验一下那种惊涛骇浪的感觉。于是他11岁夏天的一个早晨,在没有告诉任何人的情况下,悄悄登上一条三桅船,前往一个远离家乡的陌生之地――西印度群岛。

  虽然半路上被父亲拦回来,并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但他毫不后悔许小佳。过后,凡尔纳的父亲明白了儿子的心思,便准许他坐一艘小船去海上旅行,实现了他探望大海的心思。途中,他看到了停泊的几艘军舰,他兴奋极了。凡尔纳感到那一艘艘的军舰不仅是战斗的兵器,也是一座座探索未知世界的探险船。

  海上归来,他更加对大海着迷了,有一天,他看到一本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他对书中鲁滨孙这位英雄敬佩不已许小佳。为了体验一下这位探险家的真实生活,有一天,他竟装着遇到了海难,独自一人爬上一个荒岛。他用一些树枝搭建了一个小草棚,本想在那里过上几天,但不一会儿,饥饿便把他征服了。

  等潮水一退,他只好回家去了许小佳。

我们今天不是一定要像郦道元、徐霞客那样,尤其可以不必像凡尔纳那样四处冒险,但他们的亲身实践的那种勇气和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许小佳。

行万里路可直接获得第一手素材,成为写作不可缺少的资源许小佳。

李白诗传千秋,也得力于他们游历祖国各地,把所见所闻变成了诗的内容许小佳。

  李白约在25、26岁时就出蜀东游许小佳。在此后10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在今湖北安陆结婚后,居住了较长一段时间。但他不愿一辈子就呆在安陆这个地方。于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抵长安,但遭受统治者的排斥和迫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李白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涯,以诗酒自适”。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大诗人杜甫结识,成为好友,共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许小佳。安史之乱中,李白还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平叛战争。又曾流放夜郎;晚年又流落在江南一带。李白每到一地的所见所闻,几乎都入了他的诗篇中。如大家熟悉的《望庐山瀑布》即是他游历庐山时所写。

  李白的游历和曲折的生活经历,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这位伟大的诗人许小佳。

杜甫虽然不像李白游历显得潇洒,但把“行万里路”用在这位大诗人身上,一点也不为过了许小佳。杜甫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15年间,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第二次漫游是在齐赵一带,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许小佳。两次游历,使杜甫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的见闻,为他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长安度过了相对安定的10年后,安史之乱爆发,诗人开始了人生的流亡时期,他亲眼看到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写下了《三吏》《三别》这样富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篇。

  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在荆、湘各三年,这便是他漂泊西南时期许小佳。在诗人生命的最后两年中,居无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纵观诗人的一生,辗转东西南北,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

  但这些都变成了诗人的诗行,成为了后人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许小佳。

现代作家中,艾芜行万里路是出了名的许小佳。他曾怀着“劳工神圣”的信仰,孑然一身,流浪在我国西南边境,以及缅甸、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当过杂役、马店伙计、僧人伙夫、报馆校对、小学教师等各种职业。

  所以他的《南行记》中那些特异的素材都是他亲身获得的,他的作品中对下层人民的感情也是自己亲自体验而来的许小佳。

游览名山大川可以开阔胸襟,揽今怀古,增加为文的气势许小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这个意思。前面所提到的李白、杜甫、徐霞客无不如此,否则就写不出那样真性情、大胸怀的文字。

  在这方面,苏东坡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许小佳。他是四川眉山人,家乡的自然山水陶冶了他的性情。年轻时两次由家乡出川、沿长江经江陵赴京,沿途饱览祖国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而入仁后不断地升官贬官,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汝州、颍州、扬州、定州、儋州、常州等地。

  加以苏轼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与自然相合,使他的文章非常有气势许小佳。大家熟悉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还有那《前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临万顷之茫然”等,都是有力的证明。

行万里路可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许小佳。中学生尤其如此。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意思。有些人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一般是旅游,甚至挑战生存,哪怕夏令营也好。往往能写出有内容的文章来,原因即此。

亲自经历过的事情往往写得真切,即有真情实感,容易打动人,行万里路的好处即在于此许小佳。

  反之,闭门不出者,即使看了许多书,他的想像力很好,但毕竟不是感同身受,也就不容易写出真情许小佳。如报纸媒体上你也经常看到贫困家庭读书儿童的悲惨故事,你也很同情;但跟你在生活中亲自看见感受肯定不一样。再如,书本上不管如何说祖国地大物博,应该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假如你去有机会亲自去新疆一趟,经过飞机每小时近千公里飞行三个半小时,或火车三天三夜的奔驰,才能到达,你就会真切感受了祖国的辽阔;而当你再看到新疆的那一片土地时,尤其看到交河故城,看到千年木乃伊时,你更会从心头涌起爱国的情绪,理解寸土不让的真正内涵。

  这样你的作文也一定能更带感情许小佳。再如,你一定对打工仔这种现象非常熟悉,但你真正了解他们吗?你理解他们的离家别亲的甘苦吗?如果你亲自体验一下,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一位叫李林栋的同学写了一篇《七日打工》,叙述自己南下深圳打工未得的难忘的七天。家里贫困,但父亲还要让他继续念书,他打定了打工养家的念头。

  便七拼八揍借来二百元钱许小佳,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赶车,转车,匆忙中业到了深圳,已是离家的第二天黄昏许小佳。一个人漂泊在异乡的街头,穿梭在豪华的大都市内,宛如进入人间天堂,我为自己的决定而自豪。我和许多打工仔聚集在一起,在一幢大楼的大厅里坐了下来,以便有个照应。

为了找到帮忙的老乡小李许小佳,“我”打一辆摩托车,没想到在家乡1元的路费,这里竟要10元:

钱到了人家的手中,我却哭了,10元钱在他们并不算什么,可如果在学校,这就是我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我能不心痛吗?父亲在哀愁与悲苦,老师的焦虑不安,闪现在眼前,此时我开始怀疑我的打工梦的对与否许小佳。

接二连三的求职遭到的拒绝许小佳,三天过去了,没有找到任何工作,“我”下了返家的决心:

灯光下,我解开了钱包,还有40余元钱,路费已不够,只有默默地坐着,任泪水洗刷连日里以的委屈许小佳。不知何时,小李为我送来了一百元钱和归途的食物,泪水中我渡过了来深圳的最后一个夜晚。

天尚未明,我登上了北去的车许小佳。依然是在匆忙的赶车转车中结束了我的行程。我又回家了。没有衣锦还乡的气势,只有空空的行囊,虽再无异乡漂泊的劳累与凄苦,眼前的却是无言的结局。

这是一种真实的感觉,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写出这种感觉许小佳。

行万里路在古人那儿是不容易的,而对今人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许小佳。

请问谁有许佳的<租一条船漫游江南>:许小佳

  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用于文化上的消费越来越多许小佳。另一方面,科学发达了,公路铁路航空这些交通变得更为便捷了。即使火车,朝发夕至或夕发朝至的非常普遍了,况且还有不少家庭拥有了私家小轿车。双休日往往可以找一地方,去休闲一下,你则可趁此体验一番,搜集一些写作的素材。

行万里路作为写作的重要素材来源,有一些方面的问题是必须注意的许小佳。

要有充分的准备许小佳。包括严密的组织,或者与家人,或者与同学老师,最好不私自出去闯荡。另外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如准备体验哪些方面的内容。所以它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漫无目的的旅游,百分之百的休闲放松。

  可先查相关资料,如《中国名胜辞典》《大百科全书地理分册》等,对当地有个事先的了解许小佳。

行路过程中要勤于动笔,最好每天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许小佳。中国人的特点,好游不好记。凡是名胜,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游人的题名填满了,甚至不惜刻削污涂,破坏砖石树木。

  你看那巨石上,那碑文前,那竹林里,到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的大作,更有甚者,冒着危险爬到高处,如圆明园,留下自己的大名,想不朽许小佳。这绝不是我们所主张的动笔。我们所说的动笔,是像徐霞客一样的动笔。

注意搜集当地的文化资料,比如旅游景点的楹联、碑刻、历史传说掌故等,还有该地方的民风、民情、语言等,还可买小册子,作为将来写作的好素材许小佳。

  如程硕同学的《君山记游》一文,就把这座名山的历史传说,很好地表现出来了,说明这位同学注意搜集了这方面的材料,并成功地用到了作文中许小佳。试看下面一段话:

从岳阳楼上船,半小时后,银盘青螺的君山便清晰可见许小佳。它宵小巧玲珑,不足四平方公里,四面环水,青葱苍翠,有如蓬莱仙阁。

  据说,君山脚下,“狂风自古多”,而且《史记》也载,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许小佳。”尔后,唐时方干又作诗:“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诗用神话传说道出了君山的不凡来历,也写出了君山脚下狂风的威力。

这篇作文还写了“虞帝二妃”的传说,写到汉武帝在君山寻找不死仙酒的故事许小佳。全文不足两千字,却引经据典,使全文充满了文化味,提升了文章的品位。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由于家庭条件所限和学习的紧张,旅游可能是奢侈品,故行万里路也可能是空谈许小佳。我想告诉大家,行万里路不是中学阶段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

  你看古今中外那些诗人作家许小佳,有谁不是几乎一生都在行走,在行走中写作的?

生命不息,行路不止,写作不停许小佳。

许小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