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古邑名,本为春秋吴邑,季札所居之封邑吴延龙。延陵郡为中国十大姓之一的“吴”姓的郡望。   《史记· 吴太伯世家》载:“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汉书· 地理志上· 会稽郡条》载:“毗陵,季札所居。江在北,东入海,扬州川。莽曰毗坛。

  ”师古曰:“旧延陵,汉改之吴延龙。”《后汉书· 郡国志四· 吴郡条》载:“毗陵,季札所居。北江在北。”注引《越绝书》曰:“县南城,古淹地。上湖中冢者,季子冢也。名延陵墟。”两汉时期,延陵更名为毗陵。三国时期,人们仍习惯于将季札所居之地称为延陵;与此同时,延陵这一地望,也成为季札这位历史人物的代称。

  《晋书· 地理志下· 扬州条》载:“毗陵郡,吴分会稽无锡已西为屯田,置典农校尉吴延龙。太康二年(281),省校尉为毗陵郡。统县七,户一万二千。丹徒,故朱方;曲阿,故云阳;武进,延陵,毗陵,既阳,无锡。”按:战国楚云阳邑,秦置曲阿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

  三国吴改名云阳,晋又改曲阿,唐天宝元年(742)改名丹阳吴延龙。《宋书· 州郡志一· 南徐州条》载:“晋陵令,本名延陵,汉改曰毗陵,后与郡俱改。延陵令,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乡”《南齐书·州郡志上·南徐州条》载:“晋陵郡”,辖“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

  可见西晋太康二年,已分曲阿县置延陵县,隶属于毗陵郡之下,至东晋南朝,沿而未改,其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吴延龙。东晋南朝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延陵的军事、经济、文化地位更为凸显。军事上,延陵是从建康通往三吴地区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经济上,延陵的农业状况,经东晋南朝时期的开发,粮食生产有长足进步。

  文化上,延陵越来越受到文化名人的关注吴延龙。延陵出现的各种灾异与祥瑞,也频频为史书所记载。其中有些祥瑞,就与季子有关,如《南齐书· 祥瑞志》载:“建元元年(479)四月,有司奏:‘延陵令戴景度称所领季子庙,旧有涌井二所,庙祝列云旧井北忽闻金石声,即掘,深三尺,得沸泉。

  其东忽有声铮铮,又掘得泉,沸涌若浪吴延龙。泉中得一银木简,长一尺,广二寸,隐起文曰:庐山道人张陵再拜谒诣起居。简木坚白而字色黄’。”《南史· 齐高帝纪》亦载此祥瑞。《南齐书· 豫章文献王萧嶷传》载:齐武帝萧赜即位后,“遣嶷拜陵,还过延陵季子庙,观沸井,有水牛突部伍,直兵执牛推问,不许,取绢一匹横系牛角,放归其家。

  为治存宽厚,故得朝野欢心吴延龙。”隋开皇中,延陵移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并丹徒县入内。唐初,延陵县复分,还旧治。唐代延陵的文化颇为发达,著名的文化名人有包融。五代后唐庄宗时,“侍真吴氏封延陵郡夫人”。因吴姓为延陵季子后裔,故有此封号。北宋熙宁五年(1072)省延陵县为镇,归丹阳县管辖。

吴延龙:贵州思南吴氏延陵堂来自哪里?

  南宋绍兴年间,经丹阳知县朱穆等人的兴修水利,延陵的农业生产条件有进一步改善吴延龙。自从北宋熙宁年间省延陵县为镇后,直到清代,延陵一直属丹阳县管辖。清代常州知府骆钟麟创办延陵书院,对常州与丹阳的文化发展颇有贡献。

 季札 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吴延龙。

  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于江阴申港东南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吴延龙。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

  季札重信义吴延龙。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

  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吴延龙。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吴延龙。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季子墓高大的封土依然耸立在古老的申浦河西畔吴延龙。

吴姓堂号延陵  就是现在的延陵镇,延陵是个老镇了

  季札封延陵,`更有了一支后裔吴姓世代聚居,因此延陵成为后世吴氏的郡望之一吴延龙。季札所封延陵,遗址在现江苏省常州市南淹城,秦时为延陵县,隶属会稽郡,汉代改为毗陵县,西晋改为晋陵县,分丹徒曲阿乡延陵镇置延陵县(今江苏丹阳县,且仍有延陵镇)

如果能帮到您,请好评,谢谢吴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