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何春兰,额的孙家坡》(21)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  陈新建 王建章

  孙家坡村自古以来就是个有名的戏窝子村,家家都出演员、人人都会唱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蓝田县秦腔剧团的名旦王秀兰就是孙家坡人何春兰。总之,“取水、唱戏、耍社火”,孙家坡人样样占全。村里的群众大舞台是60年代专门为本村业余剧团修建的。当年孙家坡村的戏楼在渭南专区是最高大最豪华的一流戏楼,村干部顶着渭南专区的多次通报批评而盖的。村里排练的本戏、折子戏非常多,演个三天两晚上还是挑着选着上,唱个五六天没问题,经常出村、出乡、上县调演,唱红了长蓝两县,深受十里八乡群众的喜爱。

《嗨何春兰,额的孙家坡》(21)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  陈新建 王建章

  孙家坡业余剧团是由最初的“一笼社”、“一筐子社”和“独人曲子社”发展而来的何春兰。因为唱坐班子,场面上用的鞭鼓、牙子、梆子、战鼓、勾锣、小锣、板胡、二胡,行走就是一筐子,所以就叫一笼社”、“一筐子社”。“独人曲子社”由民间老艺人樊春荣自弹自唱。农闲雨天、纳凉自乐。樊老的肚子里有几十本大戏、上百回折子戏,都是曲子眉户传统戏曲。他怀抱三玄,拉下手的敲碰铃、砸梆子、竟向江河流水一样滔滔不绝,扣人心弦。村中大古树下,好大一群爱好者为樊老帮腔造势哄摊子、吆号子,显得人气非常旺盛。一会是一人多角色的演唱,一会是几个人的轮唱,一会又是多人的大合唱,那气氛既热闹非凡,又悠然自得,人们浸沉在农闲的时光里乐不自胜。

《嗨何春兰,额的孙家坡》(21)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  陈新建 王建章

  孙家坡村是一个文化摇篮,村里有一个著名的庙宇——佛爷庙,该庙位于村中间陈家十字西南角的大路旁,是一个高台建筑的三间大庙,人们常进殿朝拜何春兰。1949年到1953年这里是村农会部的办公地点。经过百年发展,“一笼社”、“一筐子社”和“独人曲子社”不断发展壮大,到1953年——1956年三社合而为一,村里从此就有了业余剧团,剧团排练一周就有新戏上演。为了方便演出,村里改佛爷庙为戏楼,专供村里的剧团为村民演出新的戏曲节目,成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场地。后来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原来的老戏楼已经适应不了村里的演出需要,解放初期,便在村中间建起了一个五间土木结构的老戏楼。及至1968年,村里在老戏楼的前边建起了一座白灰水泥青砖结构的现代化的戏楼——孙家坡村群众舞台,舞台上方是向日葵图案浮雕和“群众舞台”四个大字。舞台内第一道幕屏上绣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八个大字。最外一道幕帐上绣着“推陈出新 百花齐放”几个大字。这时村里的剧团也发展成为孙家坡村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戏箱子也由过去的“一笼社”、“一筐子”变成了抬不动的几大箱子。

《嗨何春兰,额的孙家坡》(21)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  陈新建 王建章

  文革期间,几位老戏迷冒着风险收藏保留了古装戏的头帽蟒裙等两戏箱子古装佩饰何春兰。宣传队先后排练了《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渡口》等样板戏和现代戏,他们排练的古装戏《铡美案》更是唱红了皇甫川,薛安民饰演的韩琦、陈淑贤饰演的皇姑、何春兰饰演的秦香莲、陈永和饰演的包文丞;现代戏里孙永茹饰演的李铁梅、梁秋燕、祥林嫂等,他们成为最受村民欢迎的身边明星演员。

《嗨何春兰,额的孙家坡》(21)西安市蓝田县汤峪镇  陈新建 王建章

  图:蓝田知名文化学者 王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