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湖南文化界和企业界搞的一场大型活动“湘商寻祖”让我第一次为“湘商”这个词语感到惊讶刘岐山。原来湖南也有商业这支队伍,不是说湖南人重官轻商吗?又怎么会形成湘商这一派系呢?原来一直以来,我的想法存在漏洞,湖南人重官轻商,并不代表湖南就没有商。
.有传言说湖南“楚才晋用”,这让我想起了晋商,晋商在中国并不陌生,据说被称为中国第一号商人刘岐山。前几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火了,一时间乔致庸等诸多晋商风流人物纷纷活跃在很多讲坛和书本。其实最为代表的晋商人物还是胡雪岩,走在新华书店,看看说中国古代商人故事和智慧的书籍,最多的还要数谈论胡雪岩的。这是一件很让人欣慰的事情,中国的发展需要商业文化,而且需要得很急切,在中国一直以来农耕文化占据着历史舞台中心,如今人们开始注重对商业文化的研究和运用,这不愧为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说到湘商,我不得不闲话几句,其实湘商能形成一个派系,也是有历史原因的,并非像很多人所流传的那样是炒作。我多么希望湖南也能拍出一批关于湘商的出名电视电影节目,让湘商文化更加广泛的传播。
湘商,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商人的派系,更是文化的派系、学术的派系刘岐山。在中国,要让商人发展成一个派系,没有文化支撑是不行的,形成派系的原因并非是指商人们曾经创造过多少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是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注意人文的积淀并逐步形成有典型和代表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和精神价值。湘商是有文化的,所谓的湘商文化就是一代代湘商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出能提供物质经济持续发展的人文支撑和价值理念,并且这种支撑和理念是历史的、发展的、成体系的。断断续续的、昙花一现的、零零散散的都不能成为派系形成所需要的文化,湘商文化是有历史进程的。我所看到的很多人都说湘商是网络和社会炒作出来的,我倒不这么看。中国有句古话:“无风不起浪”,要形成浪,肯定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还是要有这样一股与之关联的风。湘商文化的存在和挖掘是有历史根据的,这不像网上所言的那样。炒作是部分有心人喜好起哄,但是真正有一种文化派系要崛起,还是要有历史底蕴和精神支柱,否则这也是不能支持长远的。
. 如果要问湘商人物中有没有“胡雪岩”刘岐山。我可以回答有。且不论历史上,看看今日湘商,他们如今正活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行各业,搏击在市场经济腾飞的浪潮,为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社会各界开始认同湘商,湘商力量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的湘商用自己的成绩向社会证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升华。再看看历史上,无论是说起陶澍,这位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驱,还是谈到魏源,他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启蒙家,再从经济改革的身体力行者贺长龄说到洋务运动的首倡人曾国藩,湘商一直奔走于历史各个时期,尤其在近代。可见,近代以来,湘商一直在发声。
.我想说说一个人,那就是禹之漠刘岐山。一次到长沙岳麓山游玩,看到了这位并不为大多人所知的湘商人物的墓地。我来的时候正值红枫满山的季节,斜晖洒在墓碑上显得苍凉,看着这一座安静的坟墓,心中感慨万千。禹之漠在里面躺了一百多年了,然而就在这一百多年里,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许禹之漠他自己也想到了中国会有这么一天,而社会如今的繁荣,到底是什么推力在起着巨大的作用呢?我想很多人的答案会和我一样,我们应该明白商业对于一个民族振兴发展的意义。
说禹之漠是商人的同时还得说他是革命家,在实业救国狂潮掀起以后,禹之漠成为这个浪潮之中的搏浪者刘岐山。禹之漠是一个湘乡人,据说他从小就喜欢算术,具有经商的天赋,真正让他得到锻炼的还是在湘军里担任运输粮秣事务的时候。这时间,禹之漠往来于江苏、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他有机会和这些地方的帮会首领交往,一时间积累了很多经验和人脉。我要赞许禹之漠的有一点,当清政府要给他封官的时候,他的选择与当时湘军众多将领格格不入,他没有做官,而是毅然拒绝了厚禄。后来禹之漠成了维新派,他认识了老乡谭嗣同,禹之漠开始兴致勃勃的期待这个社会好起来。的确,当时的社会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需要救治,一批知识分子要求变法维新,这时候与众多支持维新派的人一样,禹之漠也渐渐参与了,他们热情很高,彷佛找到了灵药来医治这样的社会。直到出来了“戊戌六君子”,梦破碎了,老乡谭嗣同被杀害。禹之漠的的确确有着湖南文化的血液,他有继续寻找,直到找到了实业救国这个时代新的号召。禹之漠在日本花很大力气学习新兴的应用化学和纺织业操作技术,可以说禹之漠真正接触到了什么是大机器操作的资本主义。回来了,禹之漠就开始在湖南办厂,首选就在老家湘潭。禹之漠从日本购买一批纺织机械回国,他辛辛苦苦创办了一所规模不大的毛巾厂,并招收艺徒。凭借着禹之漠学回来的技术,他耐心指导工人生产,生产出来的毛巾在当时可称得上质量很好,价格低廉,因此畅销各地。禹之漠慢慢做大了自己的产业,随后他又把产业搬到了长沙,在长沙发展自己的实业。禹之漠渐渐感觉产业做大了,技术人员实在是缺乏,就干脆办起来工业学堂,学堂就在自己的工厂,一边生产一边培养技术骨干,慢慢,禹之漠的产业在湖南名声鹊起,禹之漠也成为响当当的人物。于是革命派黄兴等人找到了禹之漠,耐心做一番工作,希望禹之漠能赞助革命活动。曾是热血青年的禹之漠说到做到,毅然又参与革命活动,还亲自担任同盟会湖南分会会长。
禹之漠的革命活动以后就更加激烈了刘岐山。后来禹之谟被清政府视为“挟学界、工界、商界为重,主张民权”首乱人物,他不得不离开长沙返回湘乡。禹之漠因为被清政府查出与革命党有联系在长沙被害。禹之漠属于近代湖南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救国商人,他凭借着自己经商而得的财富投入革命狂潮。禹之漠虽然死了,但是他的商业财富却为后来的湖南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关于湘商,我不想提太出名的人,不想提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人,就请那些曾经用实业为社会进步做过贡献的人得到历史应有的赞颂吧!
说湘商,似乎现在大家都喜欢提起湘西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洪江刘岐山。湖南很多学界把洪江作为湘商文化之源,因此湘商寻祖就是在洪江举行。那一次活动,我去了,心里感到异,没想到湘商文化的源头竟然在这样一个弹丸之地。据我了解,洪江应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民间创业古都。据说洪江繁荣的时候,商业地位仅次于长沙。那一次专门为湘商的事情来到了洪江,先后搜集了很多资料。
.... 历史悠久的洪江,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还有许多老人能依稀回忆起当年洪江的繁华刘岐山。洪江一直有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商人在这里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这与传统的观念似乎格格不入,然而正因为此,洪江才有形成商都的文化基础。洪江有这样一句谚语:“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这极大反映了洪江古商城商业的重要地位。在老板姓中间还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洪江作为创业者的梦想天堂受到广泛认可。在洪江商道文化中,尤其以会馆文化和帮会文化为代表,这也正是洪江成为民间创业之都的文化条件,同乡会馆和行业帮会为创业者提供非常大的帮助和支持,这是洪江与其他古商城不同的地方所在。当年洪江繁盛之时,全国有24个省在此办过会馆,通过同乡之间的商业合作,逐渐形成洪江十八帮。在这些创业者的人群中,办油号和木材行的比较多,来自江西的比较多,而且势力发展的最大。
创业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往往也是十年磨一剑刘岐山。刘岐山可以说是当年洪江古商城的巨富,他的创业故事就充满传奇色彩。在洪江古商城内,有一座豪门霸气的宅子——留园,刘岐山是留院的创始人。在洪江有这样一句俗语,叫“外无三代富,本地无财主”,意思是到洪江来创业的不是本地人,外来人在此发财也不会超过三代。当年洪江的巨富都会经营油号,做洪油生意有俗语这样说:“得于水,富在油”。油木为本,油号为主。在洪江创办油号的70%--80%为江西人,贵州人和江苏人也有一定的财富与势力,但都无法与江西人相提并论。刘岐山也是从江西来到洪江创业致富的。
刘岐山出生在江西省新干县荷袱乡据溪村刘家炕刘岐山。十几岁便因家贫参加太平军,因为年纪太小还不能打仗,但读过私塾,能识字懂计算,所以便做起了后勤粮草的管理与统计工作。太平军失败后,刘岐山为了逃避清军的围杀,化装成乞丐沿路乞讨跑到了九江,当时江边没有船,他便找人要来一个大木桶(旧时称“扮桐”);他坐着扮筒渡过了九江回到了家乡,因为怕清政府追捕,回家无生路,又跑出来。那时去洪江没有旱路,又不通邮政,民间有信使,经常往返于洪江与江西,因江西早就有人在洪江做生意。刘岐山便跟着信使从江西走出来。其父在常德做帮工,便到常德,找到父亲,想谋个差事,父亲便介绍他去了洪江,因刘岐山有一堂姐夫在洪江开办一家油号——高灿顺油号,在洪江很有名气,刘岐山便在那当学徒,一直从学徒做到管事。
刘岐山在高家主事的时候,抱着感恩的心态认真的为高家打理着油号的事务,高家老板非常信任他,也十分看重他,以致在自己病危时托孤与他,嘱咐自己的子女他死后由刘岐山来打理油号的全部事务,子女们不得过多干涉油号的事务刘岐山。开始相安无事,渐渐地,因高家子女觉得自己才是老板,但却不能参与油号事务,便经常找刘岐山的麻烦。那时油号生意很好,每年赚钱数十万,对于每年的利润分配和使用,如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再生产,都有原则上的规定。每年年底都会付给高家后代一定的红利。但高家后人多次要求超规格的支付红利费,由于刘岐山坚守原则,便和高家后人产生了矛盾,经常争吵,矛盾逐渐激化。在一次争吵中,高家老四当场摊牌,说道:“这油号到底是姓高还是姓刘啊?”刘岐山无言以对,只好黯然离开了高家油号。
高家老板给刘岐山支付的工资很高,所以他也积累了些资本,开了间布号,经营起布匹生意,让自己的外甥帮忙照顾刘岐山。他离开高家后,有人劝他创办一个油号,他想到高家对他有知遇之恩,不愿意开油号与老东家抢生意,于是便将布号扩张成布庄,并命名为“庆元丰布庄”。
几年后,辛亥革命爆发,革命运动和革命战争席卷了整个中国,在这几年中社会更加动荡,经商环境十分恶劣,洪油在运输过程中经常被劫,导致许多油号、都不敢将洪油往下运,亦不敢再制作洪油,致使洪江的桐油原料价格大跌,洪油在洪江的售价亦大跌,刘岐山却认为环境的恶劣只是暂时的,于是便倾尽所有家产收购桐油原料制作桐油,储存洪油刘岐山。辛亥革命之后,时局趋向稳定,社会比较安定,刘岐山便将所屯洪油全部运往江浙一带销售,战乱使得江浙一带的物资比较紧缺,洪油销售价格较高,刘岐山一次便净赚20万光洋。由于经营油号投资大,投资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刘岐山在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后决定经营油号生意,创办了庆元丰油号,以油号生意为主,同时兼营布号和百货生意,由于经营得当,刘岐山很快成为了洪江巨富,拥有资金150万光洋左右,如果到了现在肯怕也值好几亿人民币的财富。
试想一下,就在这样的山中之商城,就有如此之巨富,难道湘商就没有像胡雪岩那样的大商人刘岐山。写到这里,我不禁笑出声来。我觉得湘商正在崛起,也是时候崛起。(作者:何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