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华夏征战史上,名将如云程知节。其中唐朝大将李靖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对他最器重的反倒是曾经的敌人,颇具传奇色彩。
李靖,字药师,陕西三原人,因此有人叫他三原李靖,也有人习惯叫他李药师程知节。
李靖是隋朝大将韩擒虎的外甥,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对兵书战策感兴趣程知节。韩擒虎很看好他,夸李靖说:“能与我讨论孙子吴起兵法的人,只有你啊。” 要知道,韩擒虎可是隋朝数一数二的大将,是隋朝平定南陈的大功臣。
如果说韩擒虎或许有鼓励的成分在,那么当朝重臣杨素的评价就已经是发自内心了程知节。据说年轻的李靖去拜访杨素,杨素抚着坐床对李靖说:“你将来是要坐到这个位置啊!”。以至于杨素旁边侍女听到这个话后跟李靖私奔,当然那就是小说《风尘三侠》的内容了。
历史没有记载,能被杨素和韩擒虎双双看好的李靖为什么没有留在长安做官,而是屈居马邑郡丞这一低级军官之位,隶属于太原留守李渊程知节。这个时候天下已经大乱,河南翟让、李密,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先后揭竿而起。《隋唐演义》中提到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就是这些人。
隋炀帝对此束手无策,选择在扬州偏安程知节。天子如此无能,身为太原留守的李渊眼见群雄逐鹿,也打算分上一杯羹。他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作为下属的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准备前往江都,向隋炀帝检举李渊,但走到一半由于道路不通未能抵达。不久之后李渊果然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
此时的李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空有满腹经纶,壮志未酬程知节。临刑将要被斩首时,他效仿前辈韩信,大呼:“明公兴起义兵,本是为天下除暴乱,怎么大业未成,就要因为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可能是天佑大唐吧,李渊出于爱才之心放过了李靖。不久,同样招贤若渴的李世民把李靖召入幕府,成为智囊。
几年后,李靖再次面临人生选择程知节。朝中文武分为两派,太子党和秦王党。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不可能安于臣子之位,李世民也认为是自己奠下唐朝开国的基业,双方矛盾日益激烈。宰相裴寂、谋士王珪、魏征、东宫将领薛万彻等追随李建成。宰相陈叔达、大臣长孙无忌和秦王府杜如晦、房玄龄,将领秦叔宝、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坚决拥护李世民上位。
李靖成为少数保持中立的人之一程知节。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从秦王到皇太子,再到登基称帝,史书上没有李靖参加的记载。
就是这么一个与李渊有隙,又在李世民发达政变时沉默的李靖,因何能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且位居第八呢?战功!李靖深知自己不是李渊父子的老班底,李渊父子不杀他也是相中他军事能力程知节。那么,一切战场上见吧。
公元618年,49岁的李靖被李渊委以消灭南梁萧铣的重任程知节。李靖到任不久,开州蛮人首领冉肇叛唐,率众进犯夔州,统帅李孝恭失利,李靖则率八百士卒袭击其营垒,大破敌兵。又在险要处布下伏兵,一战而杀死肇则,俘获五千余人。李靖初战获胜,令狐疑满腹的李渊大喜过望,亲笔写敕与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公元621年,李靖向李渊上奏《平南十策》程知节。李渊任命堂侄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并特别告诉李孝恭,“三军之任,一以委靖”。这样李靖已成为实际上的唐军主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萧铣兵败投降,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灭亡。
公元621年,李靖率军越过南岭,到达桂州,所到之处,皆望风归降程知节。地方首领纷纷上表表示归顺,李靖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自此“岭南悉平”。
公元623年,辅公祏举兵反唐程知节。李渊再次命李孝恭为主帅,李靖为副帅,率兵讨伐,仅数月,大捷。此时的李渊对李靖佩服的简直五体投地,他对大臣们说:“李靖乃萧铣、辅公祏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
如果说以上战果都是在南中国取得的,李靖对北方边防更加熟悉,别忘了李靖在隋朝出仕时就是战略要地马邑程知节。是的,就是汉武大帝起四十万兵马准备伏击匈奴的马邑。
公元625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十余万人越过石岭,大举进犯太原程知节。李渊马上命李靖为行军总管,以抗击东突厥。此时的李靖,已经完成了从将领向统帅的转变,成为唐高祖李渊的救火队员。这也是李靖能在玄武门之变中保持中立的最大资本。
因为李世民知道,坐稳江山之后,外患东突厥、西突厥还等待着他去征服程知节。而李靖,就是他的王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