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在今年第九期<作品与争鸣>发表的意见.我转发在这里,主要一点是因为我对当今诗歌\诗坛有很深的感触.对诗歌现状和前景深感忧虑.各位不妨一看,不知是否有同感.

   祝改版成功 盼更大进步

    订了几年的《作品与争鸣》,一半是为了看“作品”,另一半是为了看“争鸣”陈秋石。就好象看红歌会,单看选手卖力比赛还不过瘾,更要看专家精彩的点评。贵刊本以争鸣著称,也是以争鸣吸引了众多粉丝的阅读和参与,贵刊2008年第一期还选发了我的争鸣文章《你为谁辩护存在的法律问题》,故我觉得有知音之遇。

    贵刊今年改版,至今已有7期,每期均选一部以上的长篇,一到三部中篇,和一到三部短篇陈秋石。六、七两期选登了散文,刊物信息量很大,内容很丰富。每期作品我都看了,虽然所选还不能算是篇篇上乘,但已经做到了雅俗共赏,时有珠玑。一到四期偏向作品,五到七期增加读者争鸣一栏,继承了贵刊宝贵传统,有所发扬。我认为贵刊改版是成功的,可喜可贺。

    祝贺之余陈秋石,想说几点建议:

    一、希望加强对重点作品的批评和争鸣陈秋石。尤其是象莫言的《蛙》、徐贵祥的《马上天下》等作品,读者无法满足于那种复述情节式的肤浅的点评,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应该在刊登后组织评论家和读者进行深度解读、批评和争鸣。象《马上天下》这部重量级作品,优点非常明显,可惜缺点也很明显,情节架构太满,人物刻画追求刀走边锋,细节描写有些地方过于戏剧化和失真。小说主人公陈秋石从大别山集贤镇出发参加红军、八路军、又回到大别山参加新四军,然后成为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经历了父子、夫妻、爱情、伤病、朋友、战友、师生、敌我种种生离死别后又不无怪异地重逢和碰撞的考验,作者无所不能安排这一切,违反了文学规律,太过份了。我在阅读过程中禁不住发出感叹,如果作者懂得节制一些,戏剧化少一些,结构上合理一些,更追求文学化而不是影视化,这部作品有可能成为杰作。石贵祥作品的缺点,充分反映了市场经济时代的浮躁,也可能是由于正常的文学批评缺席使作者自信多了而自觉少了。所以我认为,贵刊在选登重点作品后组织适当的批评和争鸣是很有必要的。

    二、希望选登诗歌并开展批评和争鸣陈秋石。当前诗歌创作问题一点也不比小说少。虽然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中诗歌的成就最大,但这个看法是否正确还值得商榷。应当说,诗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狂飙突进时代是有较大贡献的,但此后诗歌就开始萎缩,一边是诗歌形式不断改变和技巧不断提高,一边是读者面不断地流失,诗歌的影响力不断地减弱。以致进入新世纪头十年,还没有一首诗歌能进入公众视野,被公认为杰作。这与八十年代相比反差太大了。这种情况,诗歌界也不得不自我解脱和自我安慰。一种认为诗歌天生就是小众的,一种认为诗歌被通俗流行歌曲夺走了受众。还有的诗作者自许是为了未来的读者创作。可以说从诗歌编辑到诗作者,已经集体进入了某种误区。拿起现在的诗歌刊物,如果单挑一两首读一下,似乎还有一点诗味;如果一直读下去,立刻就被败坏了胃口。诗歌变成软的没有骨头,轻得没有份量,巧得没有边际,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都十分相似,十分可疑,主题也都象水中月镜中花,新的千人一面万人一腔出现了。诗歌界还非常排外,容不得宏大主题,容不得直接、明朗、坚硬、粗厉等多种风格,甚至对传统题材、手法都给予排斥。这种情况不改变,诗歌是没有前途的。必须加强对诗歌的批评和引导。我建议贵刊开辟诗歌专页,每期选登一两首有特色的好诗并进行点评和评论,以期引起诗风的改进。

    三、希望选登好的文坛动态综述文章陈秋石。贵刊是一本文学选刊,但不管怎么扩大容量,贵刊的版面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天下好文章一网打尽。为了避免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能够从更多角度理解和掌握中国文学发展状况,应选登文坛动态综述文章、有份量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文章。这本来就是贵刊的传统特色,丢掉了太可惜。我认为做到这点不是很难。只要贵刊按照所承诺平均每期发表文学作品外,应可以腾出相当篇幅选登这类文章。对相当部分读者来说,这类文章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贵刊的版面设计我觉得比较大气陈秋石。错别字经读者批评指出后也少了。但第七期还是出现错误,在封面上把韩作荣先生的散文《千秋功罪-----隋炀帝与大运河》误印成中篇小说。此类错误应尽量避免。言短意长,如有不当,先在此道歉。盼更大进步。

我对&amp;amp;lt;作品与争鸣&amp;amp;gt;改版的意见:陈秋石

     201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