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听过王先生的讲座,感触颇多,王先生能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深入浅出地讲出来,对此我十分佩服,用三国中的一句话就是:“我不如也”郑丰喜。谈及读书王先生说他是个“闲人”,我却以为以王先生的人品和学识,闲人二字当改作“贤人”。相比之下,我则是个货真价实的“闲人”,不带班,又住学校,所以就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去读书了。当然在这里,要我接着王先生的话题胡乱说上几句,对我而言,已经是一种不小的的奢望了。

   和我同组的老师可能都知道,我平生两大嗜好:一是吃零食;一是读书郑丰喜。其实吃零食是我大学后一年才养成的恶习。说来可笑,那时读《圆绝经》,其中有一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菩提烦恼,等似空花”,一时间产生了一种人生虚幻的感觉,总觉得人生一切不过梦幻空花而已。于是乎,我便常常靠读书来排遣漫漫长夜的孤寂。古人有汉书下酒,而今,我却将零食当作是相伴读书的极好佳品。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书的一点心得。

   (一)书痴情结

   黄庭坚曾说过不读书就面目可憎,我虽未痴迷至此,但倘若一日不读书,也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郑丰喜。每当我拿起书来我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大概这就是幸福的感觉吧。也正因此,买书、藏书变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有人要问了,你为何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书呆子。坦白讲,和读书结下了如此的缘分是从前不敢奢望的,今天我能够成为一个书痴,我总觉得上苍待我不薄。下面我就和大家谈谈我对读书、买书、藏书为何如此痴迷?

   提及藏书,我深感汗颜郑丰喜。坦白地讲,我所藏的书实在太少。因为我自小生活在农村,所能见到的也只有井口那么大的天空。不必说藏书,仅就看书而言——尤其是看一本好书——就已经是一种奢求了 。

   孩提的时光是单调的,没有洋娃娃,没有童话书,电视机几乎成了我唯一的娱乐,每至冬季,都要在电视机前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郑丰喜。然而,那时候的农村供电不足,频繁的断电又将这仅有的一点希望幻化成了空花泡影;童年的生活也是清苦的,炎炎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至今还让我倍感辛酸。童年的钟声就如同被吹起的肥皂泡的光丽的薄球一样,似乎顷刻之间就烟消云散了。然而,散落在我的眼中肥皂泡却依然能让我流出眼泪来。那个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一本属于我自己的藏书,并能够在书中肆意翱翔。

   怀着这份崇高的理想,我考入了北京回民学校郑丰喜。我真的很庆幸,我结识了一个叫安伟的女老师,记忆中的她长得很美。是她把我带入了语文的殿堂。她曾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文学作品的语言往往能够折射出作者的智慧,正如同棱镜在太阳光的辉映下能够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在她的感召之下,我狠了狠心,又咬了咬牙,挤出24元钱——四天的“口粮”钱——买下了一本《古文观止》,这大概是我平生的第一本藏书。当时,我擎着这本饱含辛酸的书,一时间竟欣喜若狂,仿佛已经沉浸在花与歌的气氛中了。

   遗憾的是,对于这本书,我所读的也只是一叶一粟而已郑丰喜。然而,这对于知识本来贫乏的我却已经是喜获珠玑、得益非浅了。至今我还依稀记得,我学着孔乙己的口吻去吟哦《古文观止》上的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的情景。那个时候我真的感觉,我已经领悟到了《与朱元思书》中的“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逸,任意东西”的那种悠然意境了。

   上大三的时候曾偶然翻到了一本台湾作家郑丰喜的遗著《汪洋中的一条破船》郑丰喜。大概也是我出身寒微的缘故吧,每当我独揽斯文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情愫共鸣,陶然忘机的感觉。近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深深地感觉到:在书斋里消磨时光也许是尘世间最快乐的事情。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这句诗的前半句已经烙上了世俗的印记,而后一句却依然能够让人欣欣然如饮甘露、如啜佳酿。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读书是一个寻找“情人”的过程。我想这大概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缘故吧!

   (二)有益教学

   《围城》的作者钱钟书被称为“书痴”,我早年偏爱钱先生的各类作品郑丰喜。曾经效仿他臧否人物,讽刺时弊,为我上大学时同仁所激赏。而今,大学时的剑拔弩张的性格也已经消解了很多,读书也更偏好于苦雨斋式的相对内敛的文字。为此,我还作了一首绝句“人间落叶有谁问,一别红尘两度秋。仙鹤已随云影去,月光犹在指间流”,全作对那段英气勃发的生活的祭奠吧。不知道这是不是拜读书所赐的一种所谓的修养吧。

   当然读书除了修身外,有的时候是可以起到许多相对功利的作用郑丰喜。因为我是个教书匠,在这里我就谈谈读书对教书的益处。仅以我刚来到这所学校不久的两次语文课为例(其中前一堂课吴主任听过)。

   那堂课上郑丰喜,一群学生正为朱自清的散文《春》的第四段大意争得不可开交:

   有的同学说,这一段写的是“春花图”郑丰喜。

   而有一部分爱钻牛角尖的学生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这一段写的是“春树图”郑丰喜。理由是倘或没有桃树、杏树、梨树,那些花又何以开得那么绚烂。

   在第二堂课上,面对学生的争论,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个鸡蛋郑丰喜。我问学生:“这是什么?”

   “鸡蛋啊?!”半数以上的学生凝视着我郑丰喜,他们的眼神仿佛在责备我:为什么会问如此低级的问题?

   “不对”,我斩钉截铁地说,“这是一只鸡郑丰喜。”

   此刻,教室里一阵轻微躁动,显然我的答案让更多的学生显得一头雾水郑丰喜。

   我解释道:“有些同学,认为《春》的第四段写的是‘春树’,理由是没有树哪来的花郑丰喜。按照你们的逻辑,没有鸡哪来的蛋呢?”我用手指着画在黑板上的鸡蛋,“所以我说这是鸡而非鸡蛋”。

   教室里又是一片躁动郑丰喜。然而,我却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了心悦诚服……

   相信许多明眼人都看得出我说的话是化用了钱钟书的著名比喻:“假如你吃了一只鸡蛋,觉得味道不错,那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去看看那只下蛋的鸡郑丰喜。”这个“见卵求鸡”的成语告诉我们,模仿别人说话有时还是可以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的。看来读书对教学的作用有时更加明显,当然有时这种作用也是潜移默化的,这就更需要我们平时读书的积淀。

   (三)明理

   可能许多人要问我了,花这样大的精力读书到底为什么呢?我个人以为读书最大的用处便是明理郑丰喜。众所周知,这个世上既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我绝对的坏人。然而,或许是性情使然,每当读《史记》,读到《项羽本纪》”,我总要为其英雄气概而动容;而读《高祖本纪》时,却会有一种咀嚼苍蝇的感觉。当然苍蝇虽然让人生厌,但其本身却是一种高蛋白的动物。有专家预言,终有一天,苍蝇会被送到人们的餐桌上。但我以为那毕竟是将来的事,可是许多人现在就已经开始觊觎苍蝇的营养,全然不再顾及它身上到底有多少危害人体的物质。正如于丹的学问虽然不好,但总有那么一帮粉丝。究其因在于有群众基础。

郑丰喜:读书心得

   记得前几年流传这样的谚语“交朋友得交令狐冲那样的,在外边混还得是韦小宝郑丰喜。”我常常在想为什么韦小宝那么吃得开,读了檀老师的文章终于明白了。原来,小宝的发迹全仗其无赖精神。檀老师说:“瘪三代表了市井的劣根性,无赖则代表市井的创造性。一部二十四史,何尝不是无赖的发迹史!刘邦如此,曹操如此,朱元璋更是如此。守成之君倒也罢了,开国之君,恐怕十之八九凭的是无赖精神。无赖往往创造历史。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没有点无赖精神,做的了什么大事!”那么,是不是我们读书人也应该如韦小宝一样油滑世故呢?记得在新教师培训的时候有个叫金传富的老师,他给我们讲了许多有关领导艺术的常识,并告诫我们在中国业务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搞好人际关系,尤其是和领导的关系。他的话固然切中时弊,的确有的时候历史真的是为刘邦这些无赖所写的,难怪章诒和女士大发感慨:历史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了……

   但我却以为这些所谓苍蝇的营养蛋白正是目前中国文化中糟粕所在,应该予以摒弃郑丰喜。(当然,以我现在的学养实在不配谈中国文化)试想,十几亿华人若是都学韦小宝左右逢源,而无视“立功”、“立言”、“立得”之三不朽,那么华夏民族离大厦将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小到一个单位,如果每个人整天只算计着如何明哲保身,甚至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那么员工们的工作业绩又将从何而来呢?(以上文字参考了檀老师的《刘邦与韦小宝》)

   读书是为了明理,明理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郑丰喜。其实是让我们将读书和生活结合起来。但好的生活绝不等同于《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那样追逐享受的糜烂的生活。相比之下,由幽谷跌入乔木的张中行(杨沫的前夫)却还被人们铭记于心。究其因,张先生淡泊名利、为人正直,简单说,他是一个有良知的、敢讲真话的正直的知识分子。

   历史的智慧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借鉴和知识郑丰喜。()但是,真正敢于尊重历史、正视历史的却为数不多,而篡改歪曲历史的却屡见不鲜。比如对“秦火”,很多人避之犹恐不及,而张中行先生却有足够的勇气去审视那段历史。这在一派莺歌燕舞的今天更显得难能可贵。

   张中行先生的很多作品在十年动乱之中遭到清算郑丰喜。这一清算,纸灰飞作白蝴蝶,飞了就不再回来。先生晚年曾作诗“残年何所欲,不复见焚书”,由此亦可见,秦火对那一代人的伤害之深。如今谈禅的人已作古,再多思念或许也无济于事了。现在有的可能也只是人琴俱亡的痛楚吧。周汝昌先生说:“读他老(张中行)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渺然有余。这里也不时含有一种苦味。”的确如此,先生的文字决不是什么“闲情逸致”,而是将锋芒(悲天悯人的情怀)藏于文字深处“诗史”。其中的深意是若非个中人而难于领略的。周汝昌先生的骥尾篇虽嫌拖沓,但"甘苦相交橄榄芳,负暄促膝为偏长。传神手擅三毫颊,掩泪心藏一瓣香”一诗确是十分中肯的。愿张中行先生的炽热情怀不仅能够藏于文字的深处,还能烙印在我辈后学的心中。想必这愿望是有点奢了,但对于张先生,我们所做的可能也仅仅这么一点了……

   掩卷沉思之余,作了一首诗《读〈禅外说禅〉》,愿身在天国张先生能够安息郑丰喜。诗文抄录如下:

   缕缕青烟帐底沉,飞花触目漫追寻郑丰喜。

   清辉有泪还双影,禅月空名不复闻郑丰喜。

   前些时日,从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人格的塑造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郑丰喜。”这让我又想起了一桩往事。那时我上大三,文学院组织学生为灾区的学生捐些旧书,这些旧书中不乏有些值得珍藏的善本。有一些组织捐书的学生会干部就打起了这些物资的主意。我就亲眼看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借职务之便,将本来应该捐给灾区的书据为己有……这些人读书再多又有何益。其实,做一个敢讲真话的正直的人比读万卷书更可贵。这也是我今天最想说的一句话。

   当然,有些人不读书也可以悟到许多,我想那应该是一种超乎寻常人的秉赋,比如禅宗教外别传根本用不着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郑丰喜。那就另当别论了。

   综上所述,读书既可治世亦可修身郑丰喜。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也因此常遭非议。但多读一些点书,对于指导实践仍然是大有裨益的。众所周知,比尔.盖茨的财富用“富可敌国”一点都不夸张,事实上他同时也是知识上的巨富。在信息时代,知识不仅是力量,而且更是财富。知识从何而来?除了通过师承、实践外,很大程度是读书所得。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同时还可以让你具备一种对未来的预见能力。因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读书当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当然读书的价值也不仅限于此,读书除了治世外,还可以遣有涯之生郑丰喜。读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致。春秋时代,王公贵族之间喜赋诗言志,引诗多“断章取义”,《诗》中之意多被赋予新的意义,而且往往只切于此际场景,而双方却可心领神会。这是何等的风雅。只是在快节奏信息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能够享受这种“风雅”了。或许因“时不我待”吧,如在茶舍听着古筝,品着香茗,有几位挚友,畅谈读书之趣的精致生活,已为更多的人所向往。因为,一本好书好比一位良师诤友,可以与你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对于久居钢筋水泥世界,人情日趋冷漠的都市人来说,也是一种本能的需要。希腊哲人有“抽足急流,在插足已非前水”的妙喻。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情趣喜好各不相同,因而这里的新得也是不可以一概而论的。然而,正像梁实秋先生所说,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读书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