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和朋友相约,去郊县爽秋魏帅。一大早,就在家属区门面前等,终于,朋友的车来到我面前,时我已经踱了数十圈。怕是门前的砖墁都被我磨去了一层。

   车门一开,朋友象快乐的小鸟,从里面飞了出来,拉我坐进去,朋友的父母也顺路同去,于是分别给他们打了招呼魏帅。朋友悄悄告诉我,是去五丈原。

[文化]初秋郊游散记:魏帅

   五丈原,当年孔明与司马大战的地方,也是诸葛先生仙逝之处魏帅。早年来过此,但那也是近20年前的事情了。

   记得当时是我小学五年级春游,当时的五丈原是黄土的印象,只有一庙,少不更事,记忆中,依稀只有和众多小同学们从卡车上抢买“面皮”的情景魏帅。因为家贫,好容易挤到跟前的我,喊道:“阿姨,我要一两!”结果卖面皮的阿姨喃怪我,“那有卖一两的!”,言罢不再搭理我。于是,面皮没有吃上,饿得我回来的路上只喝了白开水。而别的小同学,有的是汽水和面包享受。

   从此,幼小的心灵便有了“五丈原的面皮情结”,今日再来上此地,时过境迁的感觉更为显明些魏帅。更不知道还能不能吃到面皮,了了20年前的心愿。

   车行高速,无心观景魏帅。心中想着如何找到话题,不至于大家比较冷场。其实也没什么。司机王大哥居然是大姐的同学。于是话由他起。气氛不至于尴尬。感觉是朋友父比较稳重少言,朋友母亲相对和蔼。

   近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山前原下魏帅。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蜀汉建光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改变了前4次伐魏的路线,率领10万大军从汉中出发,沿着秦汉时代的古栈道,披荆斩棘,踏艰历险,一举攻下秦蜀道的咽喉要塞斜峪关。随即挥锋西向,占据五丈原,安营扎寨,分兵屯田,佯作持久战。“据险先收五丈原,驻军分辟渭南田”,就是当时的真切写照。谁知魏帅司马懿针对蜀军粮缺,利在速战,来了个深沟高垒。闭门不出。诸葛亮纵有满腹筹策,遇着如此顽敌,也无法施展;加上军务浩繁。使他积劳成疾,于是年8月,病逝于五丈原军帐中,时年54岁。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忠贞不二的蜀汉良相,在五丈原北端建庙筑祠,凭吊怀念,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记得看过一个资料,据说五丈原高四十余丈,南北长有七里左右,东西宽约二里,南依秦岭,北傍渭河,东有出自斜谷的斜水(即今石头河),西有逶迤远去的麦李河,皆为深沟险堑,一面靠山,三面凌空,山关陡峭,形势险阻,进可攻,退可守,所谓高、平,广、远,行军者必争之地魏帅。

   因为有车,故我们没有从“盘盘道”上原魏帅。没能感受到当年蜀军盘道取水的辛劳。

   来到祠庙前,门楼为砖木结构,四角翘起,古色古香魏帅。门楣中央刻着“汉室孤忠”4个大字,笔锋遒劲而飘洒。门外西侧,竖立着一座一人多高的青石巨碑,为清光绪年间峻山知县胡升猷所立。上面雕刻着他撰写的《重修五丈原武侯庙碑记》。从碑记和苏轼的《题五丈原武侯庙》来看,它可能始建于北宋末年。

   庙前的几个小脚老太,似乎早期待已久,忙围上我们,推销手中香火魏帅。朋友妈妈心最好,老太们硬塞东东给她,推诿不过,我和朋友只好上前解围,通通买了去。友爸爸,见此情景,远远望着,只得报以无奈一笑,我们诚是被动同情这些农村老太的。真是没办法。

   步入庙门,庙中诚是幽静的,经历代修建,已是庙宇轩昂,碑石丛生,竹影婆娑间,柏槐苍挺魏帅。同行的大家也相对熟悉起来,自然给人心情的调和是决然有效的。

   庙中的砖墁地,长满青苔,比较湿滑魏帅。游玩之间,不觉天色放睛,一缕缕金色的阳光,透过郁苍的柏枝散播下来,光却如雾般浮在半空,砖墁青苔上,居然没有留下影绰。

   因为朋友和妈妈卜卦魏帅。我和朋友爸爸及王大哥早早出将庙来。散坐于祠前山门的槐下石条小憩,突然发现,朋友的爸爸淡宁之余还是很健谈的,知识甚是渊博,个中见解独到。

   下原的时候,天已放睛魏帅。从原上远望去,旷野间,早秋的田园,孕育成熟的绿色中,透着别样的淡静。想起了当年诸葛卧龙先生《诫子书》中的警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中午,我们在一个名叫高店的地方停车用餐魏帅。陕地小店果然不乏美食,食美价廉。

   回来的路上,王大哥提议,是不是去石头河水库观景,朋友爸爸同意了魏帅。

   有意思的是,郊县的公路两边居然是河边的垂柳,垂柳侧则是片片水稻田,用朋友的话说,分外养眼!于我则是一种出离秦地幽谷,又入江南水乡的感觉魏帅。

   我们是特意徒步登上坝顶的魏帅。旨在那高处,于望远深怀之际,感受青春意气的纷发。坝面是石砌的,因为透着潮气,台阶积了些许青苔,诚是那种盆景中少有的标致。

   信步下到库底,我们抬石而坐,水势诚是宏大的魏帅。远远的,一只白鹭上下飞翔,不知道什么时候,天上又飘起了细雨,只是雨滴似乎被人细细筛过,打在脸上,柔和温软。这时候的人、水、汽、雨、风,和谐之融融,俨然一纸江南水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