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眼泪在飞
——牛玉儒同志先进事迹中央新闻采访团在内蒙古采访侧记
<中国妇女报>记者 王永钦
10月27日中午12点,40名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风尘仆仆来到了呼和浩特刘先进。他们当中,不少人是第一次来内蒙古。从机场到宾馆的路上,他们看到了和其他首府城市一样的繁华,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还以为到处是草原和蒙古包呢,怎么连匹马也看不到?”望着窗外掠过的风景,每个记者的心里却是无比沉重,
他们知道,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刘先进。不仅因为中央的多位领导对采访有明确指示,还因为采访对象是一个英年早逝的蒙古族领导干部,特别是各个媒体在选派采访记者时,老总们就是精挑细选。每个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定不能让领导失望,更不能输给同行!
没来得及休息,座谈会就开始了刘先进。让老记们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安排的被采访对象发言“收不住”,好多预先安排的被采访人发不了言。采访团于是做出决定:晚上继续工作。这样一来,在呼市采访的四天时间里,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11点多。
通过观看牛玉儒同志的生前录相,大家对这个深受老百姓爱戴和怀念的好干部有了更直观和立体的认识刘先进。不少记者私下里高兴地说:我已经找到感觉了——说来也怪,在内蒙古采访的十几天里,记者们跑了三个城市,行程达3000多公里,每到一个地方,总会赶上一场豪雨。多位被采访对象流着眼泪说:“牛书记的事迹感动苍天啊!”据了解,内蒙古中部长年干旱,今年又特别缺雨,11月还下这么大的雨真是少见。
随着采访的渐渐深入,记者们心里也越来越沉重,一个勤政为民、爱民如子好书记的形象深深地烙在了大家心里刘先进。好几次,大家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听着被采访人的诉说,眼泪一泻千里,哭的一塌糊涂。这些见过大世面、采访过无数感天动地事件的“名记”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完全溶入了牛书记那一件件可歌可泣的故事当中。
有三个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号啕大哭,不能自持,给记者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刘先进。一位是包头市现任人大主任赵道尔吉;一位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副秘书长盖文山;还有一位是呼和浩特市人大的巡视员、原副主任张凤凯。虽然他们讲述的事情不一样,和牛玉儒同志共事的时间、地点不一样,但他们那种伤心欲绝、完全“失态”的哭泣却一模一样。张凤凯和赵道尔吉都是60多岁的老人了,大家在被感动的同时,也都在心里默默地祝福他们:好好保重身体。要说这三个人,他们的职务很高,走上领导岗位也很多年了,是他们不懂得克制?还是不晓得保持自己的矜持和风度?都不是,他们是从心底对失去这样一位好同志感到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就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最最真切的怀念。好多记者说,当记者这么多年,还没有见过政府官员这么动情的。
由于牛玉儒的老父亲已80高龄,家里人一直没敢把儿子去世的消息告诉他,假称电视机坏了,看不成,怕他从电视上看到有关报道露了馅刘先进。每当有记者到家里造访时,家人总是和老人说:“因为你儿子在自治区干的好,现在中央领导派记者宣传你儿子的先进事迹呢。”因此,老人每天都是乐呵呵的。11月5日,十几个记者到老人家里看望了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虽然80多岁了,但耳不聋,眼不花。老人在大伙的簇拥下,高兴地回忆着牛玉儒儿时的一些事情。看着老人慈祥满足的笑容,记者们强装的笑脸下心如刀割。就在我们告辞登上汽车的一刹那,感人的一幕出现了。不知是谁突然喊了一声:“快看!老人穿着拖鞋出来送我们来了!”大家回头看时,只见老人蹒跚着脚步,吸着拖鞋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瘦弱的手臂在寒风中不停地摆动,向我们告别。老人钟爱的两只小狗一左一右,护送着年迈的主人。顿时,车厢里死一般地宁静,记者们再也控制不住,泪水夺眶而出——牛玉儒7岁时母亲就不幸病逝,留下6条小生命嗷嗷待哺。为了活命,父亲将三个孩子送到了二叔家。牛玉儒的童年大部分是在二叔家度过的,因此,他对二叔的感情也最深。11月6日,记者们乘车前往30公里外的通辽市木里图镇杨家村,采访至今仍在农村生活的二叔一家。由于路面崎岖不平,我们竟走了一个半小时。眼看离村子近在咫尺了,却怎么也过不去。原来,前一天的一场大雨让进村的这一小段土路泥狞不堪,稀糊糊的路面有半尺深,汽车根本过不去。无奈,二叔的几个儿子早早就套好了四五架马车,早早地在路口等着接我们。记者们分别上了马车,彼此紧拽着摇摇晃晃地往前挪,怎奈马也是肉长的,这么恶劣的路,又拉着这么多人,马也累的够戗,走几步,歇一歇。不少记者看马儿可怜,就主动下车,徒步一脚泥一脚水地淌。大伙儿看着中宣部新闻局的刘汉俊副局长在颠簸中的窘样,开玩笑地说:“刘局长可能是当今坐马车的最大的官了。”看着二叔家普普通通的农村小院,看着全家老老小小忙着招呼大家,一个个的“泥腿子”样,大伙儿心里感叹:一个副省级干部的二叔家,5个孩子竟都是地地道到的农民,没有一个跟着沾光,真是不容易!回到宾馆,记者们也是一身泥水,但大家觉得,今天采访收获很大,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育。
在十几天的采访中,各家媒体的记者除了集体采访外,私下里都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想方设法获得一手的独家新闻刘先进。他们既是同行,又是对手。不少记者利用休息时间,单独到大街上进行暗访。他们想听听老百姓私下对牛玉儒最真实的看法,有几名记者还说:不信就找不到一个骂他的人。他们偷偷地在呼市新华广场、青城公园和大街上随机采访了几十个市民后,竟异口同声地感叹到:“没想到牛书记这么受老百姓爱戴,每个人说起他都是眼含热泪,都说他走的太早了,太惋惜了。他在呼市仅呆了一年时间,就为老百姓办了那么多的好事,真是天妒英才啊。”这一点,不论是在呼和浩特,还是包头和通辽,都得到了印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王巧玲、中国纪检监察报的金玉萍和经济日报的顾阳激动地对记者说:“我们采访过很多先进典型人物,但像牛玉儒这样得到老百姓一致肯定和赞誉的不多刘先进。这样的典型树的住、立的稳,我们写起来也会激情澎湃。特别是在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今天,这样的典型宣传非常必要。”呼和浩特市市委宣传部部长云丽珠在一次座谈会上甚至说:“不宣传牛玉儒简直天理不容!”其实,这句话记者们在采访中听过好多次。
11月9日上午10时,记者从通辽返回呼市,飞机起飞时通辽阴雨绵绵;降落时,呼市竟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刘先进。去机场的路上,记者从通辽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口中得知了这么几件事:《南方周末报》的记者寿蓓蓓已经又返回呼市,杀了个“回马枪”,做进一步采访;中央电视台记者王小节因在呼和浩特和包头深入采访而拖延了时间,今天才到达通辽,宣传部已做好了配合采访的准备;8号晚上,牛玉儒的二嫂李书平给通辽市宣传部的主要领导打来电话,说就在6号晚上,当市电视台播送中央采访团采访老人的新闻时,家人像往常一样,赶紧阻止老人看,老人不解。无奈,全家哭着将真相告知了一直蒙在鼓里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