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尔读到此文,感觉不错,与大家分享一下唐全顺。

  退役运动员 前途路茫茫

  四川新闻网-厂长经理日报讯

  本报记者 周海波

    站在领奖台上的冠军们,脸上都挂着幸福和自豪的笑容唐全顺。此时,他们可曾想过自己的运动生涯结束后,路在何方?还有千千万万运动员,没有这样的机会站在领奖台上。运动员们退役后,生活大不相同。同样的退役为何却有天壤之别?为何有些运动员过去的成绩可以铺就其未来的成功之路,而有的运动员却只能让曾经的辉煌成为故纸堆中的美谈?

    弊病——金牌体育的“结果”

    前亚洲举重冠军、年仅33岁的辽宁运动员才力“连看病都没钱”因病英年猝死,前足球国脚、甲级联赛最佳射手唐全顺因开设“盘口”接受他人赌球被拘留,类似事件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对退役运动员生存状况的关注唐全顺。据报道,以往用计划手段包揽运动员退役安置的方式,面临重重困难,很可能走进“死胡同”,大多数退役运动员走上社会之后,身无一技之长的他们生存状况堪忧,甚至会陷入贫困交加的窘境,有的不得不“铤而走险”。

    事实上,现在大部分退役运动员都得自己找工作、自谋生路,生活都很艰难唐全顺。辉煌一时的马家军中,退役后的运动员,除了王军霞、曲云霞、姜波等少数几个在社会上名气很大的队员境遇不错外,其他大部分都处在待业状态。奥运会柔道冠军庄晓岩退役后,辽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照顾她,留到学院训练科工作。她说:“我现在真是后悔自己当初不好好学习,当冠军是暂时的,可一辈子没文化,这个代价付出太大了。我要不是奥运会冠军,我不知道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样!”

    中国的金牌体育有两大弊病,即经济浪费的弊病和人才浪费的弊病唐全顺。而人才浪费的弊病对社会的影响尤甚。金牌体育的最大受害者正是运动员自己。现在的中国体育政策,就是典型的“黑猫白猫”理论的实践者。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可是抓不住老鼠的猫怎么办?没有拿到奖牌的运动员就是“没有抓到老鼠的猫”,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悲惨的。

  每次奥运或全运会等重大比赛结束后,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少数金牌(奖牌)获得者名利双收,不仅领到大笔奖金,还能做广告,免试攻读学士硕士,甚至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被提拔升官职,获贷款支持开公司等唐全顺。但大多数运动员都没有那样的好运,这些没有挂金提银的运动员的下场,往往就不很妙了。每次重大比赛结束后,都要出现运动员大批退役的高潮,因为对于不能在下届奥运会或全运会上夺金牌的运动员,他们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体育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最上层是国家队,目前大约1000多人;第二层是省队,目前大约1万多人;第三层是市队、县队,人数大约数万人;最下层是少年体校(也叫业余体校),人数大约20万人唐全顺。中国运动员的训练基本是在十一二岁的少儿时代就开始专业训练,而中国的运动员的训练又是残酷的“苦练”方式,少年体校的学生每周要进行30到40小时的训练,使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

    如果拿不到奖牌,退役下来的运动员由于文化程度低,又缺乏谋生的技能和技术,往往成为社会的弱势人群唐全顺。运动员吃的是青春饭,运动青春像“流星”一样一逝而过。由于在青少年时期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训练,使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文化程度的要求,相当一部分运动员退役后只好去当保安或门卫,因为他们力气比常人大,这似乎是等待他们的最合适归宿了。

    事实上,中国现行的体育体制,只有对出成绩、夺金牌运动员的奖励,至于大多数没有出成绩的运动员退役之后的出路问题、后半生的生存问题,则几乎不在现行体育体制的考虑范畴之内唐全顺。

    现状——摆脱不了体育圈

    曾经有一名优秀运动员进入高校读书,他在学校里很活跃,不仅担任学校的学生会 ,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差唐全顺。毕业那年,学校推荐他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没想到,他竟然被导师拒绝了。

    导师的理由很简单:这位同学曾经有过体育运动员的经历,那么他对学习的要求应该比一般同学要松一些唐全顺。换句话说,这位导师不相信这位同学的学术水平。

    “一旦进入体育圈,一辈子都很难摆脱这个圈子的影响唐全顺。”一位常年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说。

    尤其是那些进入普通高校读书,希望与过去挥手再见的运动员们,体育就是个深深的烙印,他们很难抹去唐全顺。

    还有一位优秀运动员进入一所师范类高校学习中文,她之所以选择这里,是想与体育说再见唐全顺。她的青春年华都在训练中度过,她希望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大学毕业了,她去找工作。喜欢孩子的她希望能当个老师,如果顺利的话,她的理想是语文老师。

    她来到一家著名的小学面试唐全顺。校长看了她的简历,很感兴趣。可校长却说:我们的语文老师编制已经满了,但是体育老师还缺编。你以前也当过运动员,要不你试试当体育老师?最后,这位运动员成了这所学校的体育老师。

    有不少退役的运动员,在自己的求职简历上,足球运动员的经历是他们介绍自己的重点唐全顺。于是,有负责人事的好心人告诫他们:如果你们想找到与你们大学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要太多提及这段经历。

    而对那些有名的运动员们来说,是否在简历上提及这段经历并不重要唐全顺。因为他们那张熟悉的面孔替代了一切文字说明。

    成都一所著名高校的体育教研室负责人对记者说,到这所学校读书的运动员学习都非常刻苦唐全顺。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哪个运动员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去就业。“到学校读书的运动员都是非常优秀的,一般都是名人。他们与一般应届毕业生不一样,到哪里都受到瞩目,很难想像他们出去递简历的样子。”这位负责人说。

    “实际上,这些运动员即使拥有本科毕业证书,也很难凭借他们大学的专业去找到对口的工作唐全顺。毕竟与应届本科生相比,他们的学习基础还是要差一些。”一位常年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老师说:“一般来说,他们还是摆脱不了体育这个圈子。”

    疑问——谁为退役生涯埋单

    运动员退役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谁该为他们退役后的人生负责?当一切演变成“群体性困窘”时唐全顺,我们是否还能坦然地说: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运动员退役后在新的领域开创新事业的例子不胜枚举:体操王子李宁退役后一手创办了体育用品公司唐全顺,目前已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以雄健的姿态与阿迪、耐克等国际巨鳄们分庭抗礼;一代乒乓女皇邓亚萍退役后在清华完成本科学业,在剑桥取得硕士学位后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学业之外担任北京奥组委官员,电视上经常可见她忙碌的身影;曾经的跳水王子熊倪,现已是湖南省最年轻的厅级干部……

    然而,在许多运动员成功转型的另一面却是更多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一事无成、穷困潦倒令人扼腕的现状唐全顺。马家军的这些姑娘们是一例,还有前著名运动员张惠康忧郁成疾无人过问的凄凉,还有许许多多的未被人所知……

    同样的退役为何却有天壤之别?为何有些运动员过去的成绩可以铺就其未来的成功之路唐全顺,而有的运动员却只能让曾经的辉煌成为故纸堆中的美谈?

    中国职业运动员退役后有一下几种出路:第一是做教练,他们经验丰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已经把他们和自己所从事的运动紧紧相连,从运动员到教练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如王义夫、刘国梁、吉新鹏等等唐全顺。

    第二,还有一部分运动员退役后下海经商,竞技场上的霸气、训练场上的持之以恒令他们受益匪浅,最终成就自己的新天地,李宁、邱钟惠就是个中翘楚唐全顺。

    第三,一些运动员退役后进入管理层成为体育官员,他们对体育有亲身体验,对体育在中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就是最好的例子唐全顺。

    第四,一部分运动员退役后成为了体育新闻工作者,以专业的视角诠释竞技体育,使体育更具有人性的魅力,代表人物是前体操名将刘璇、莫慧兰唐全顺。

    无论是退役后做教练也好,做官员也好,或者从事体育新闻,下海经商也好,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工作都需要有文化素养做基础,都需要政府出面做一定的工作唐全顺。然而,更多的运动员除了其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之外一无所长,文化水平往往停留在小学或初中,退役时已过了学知识的最好时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虽然有些运动员手持大学文凭,但是文凭含金量不高,一旦被抛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就处于巨大的劣势中:生存技能匮乏、社会交往能力低下、心理自我调节能力不高,于是他们的穷困潦倒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运动员退役后所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并不能全都归因到他们自己身上唐全顺。试问,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完美的?谁愿意看到退役后的自己在社会大熔炉中苦苦挣扎?谁会愿意轻易浪费每一个改变未来的机会?目前正在某大学一边学习一半训练的队员就曾感慨,现在训练之余片刻不得闲,要忙着背英语单词,忙着补习中学数学,然而就算再苦再累,他们也一定会咬牙挺住,这是比拿金牌更艰苦的挑战。一旦赢了,他们将拥有更加美好的值得期待的未来。

    出路——改变模式与机制

    要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后路”问题,有关方面统筹规划、对退役运动员进行妥善安置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建立更为科学、人性化的运动员培养机制唐全顺。将过去那种“体教分离”(将运动员苗子与日常学校教育分离开来)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转变为“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这样即使运动成绩练不出来,文化学习也不至于被耽误。如果只顾向运动员要成绩、要奖牌,而对运动员其他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文化学习不闻不问,就是对他们极端的不负责任,就谈不上“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轻视,生存技能培养的匮乏导致了众多职业运动员退役后的“恶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地解决,那么无论媒体对他们的困境倾注多少的关注,无论社会各界给予他们多少帮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唐全顺。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国家、社会和运动员通力合作,运动员退役后的问题才能在开始之初就得到根治。

    据报道,上海市从1999年起已开始进行“运动队办进学校”的尝试:一线队办进大学、二线队办进中学、三线队办进小学,变过去体育部门一家包揽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体育、教育两家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唐全顺。这样做既改变了长期以来运动员文化学习和训练比赛对立的矛盾,也为将来运动员退役免除了后顾之忧。这种运动员培养机制无疑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为解决运动员退役就业的老大难问题,经过反复酝酿,今年福建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进行了规范唐全顺。

    今后,福建省退役运动员主要有3条出路:一是组织安置,即获得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赛)、亚运会、全运会冠军的运动员退役后可由政府指令性安置就业,目前已有6名优秀运动员通过这条途径就业唐全顺。二是自主择业,即根据运动员的运动年限和比赛成绩给予一次性现金补偿。三是进入高校学习并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就业。

    为鼓励运动员上大学深造,福建省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退役时申请进入全日制高等学校学习的运动员,给予最多6个月的复习迎考时间,在此期间发给全额体育津贴;复习迎考期间,省体育局统一组织4个月的考前辅导;退役运动员被高校录取后,一次性发给与自主择业经济补偿标准相同的助学金唐全顺。前游泳选手黄正目前正就读于一所大学,他一次性获得了10万多元助学金,这笔资金将有力地支持他的学业。

    此外,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将于明年竣工并开始招生,将有力地促进体教结合,使运动员训练、学习两不误,将来投身社会时有一定的技能和学历唐全顺。

唐全顺:金牌体育之后 - 我们运动员的全面素质,和退役者的前途?(转载)

    福建省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将成为退役运动员的另一条重要出路唐全顺。他透露,福建省需要成千上万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省人大通过《体育经营管理条例》后,社会体育指导员将持证上岗,而退役运动员在这一行业大有可为。

    福建省的安置文件出台后,多数退役运动员勇敢地选择了自主择业唐全顺。8月9日,首批经济补偿金在福建省体育局发放,140名退役运动员一共获得1051万元经济补偿金。

    据了解,截至今年7月,福建省共有历年积留下来的339名退役运动员需要通过自主择业的方式予以安置,他们将分批获得经济补偿金,总金额达3400多万元,人均10万元左右唐全顺。他们中退役时间最长的已达26年,年龄最大者43岁。

    福建省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其他省份相比,福建省的补偿金有受益面广、补偿标准高等特点唐全顺。在完成历史积留退役运动员补偿金发放之后,每年都要向当年退役的30名左右运动员实时发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位负责人表示,对历年积留下来的退役运动员进行全面、妥善的安置后,福建竞技体育将放下历史包袱,重新轻装上阵。

    足球名宿王后军先生曾经说:“全社会在为运动员巅峰时期的辉煌欢呼的同时,更要关心他们带着一身伤病走向社会时的失落唐全顺。”这句话令人深思。但愿发生在唐全顺、才力这些退役运动员身上的悲剧,以后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