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陈翠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

    ■1996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发展战略陈翠兰,反响巨大:“如果在中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那么世界上就不应当有任何国家说它不能”

    ■各级政府决策人的环境意识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影响至关重要陈翠兰,而全民环境意识的觉醒是我国环保工作取得的最大成绩

    (一)

    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逐步走上环境保护舞台的前台,日益成为环保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陈翠兰。从这支队伍中,我们看到了正在觉醒的环保意识和一股渐强的自发的环保力量———

     倾注生命的奉献

    10月17日,73岁的唐锡阳在人民大会堂站到了最高领奖台————他和夫人马霞创办的北京“大学生绿色营”活动被评为今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环境教育类一等奖陈翠兰。为他颁奖的同样是一位为环保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古稀老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曲格平。

    在高校圈里,“大学生绿色营”是一项知名度颇高的环保活动陈翠兰。1996年,为了保护云南德钦200多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唐锡阳的美籍夫人马霞出资1万元促成了首次“大学生绿色营”活动。而就在7月25日绿色营出发的当天,马霞却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第一次绿色营活动引起了舆论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滇金丝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可能是民间力量推动政府部门实施环保行政最早成功的一个实例。我想马霞也会因此感到欣慰。”唐锡阳告诉记者。

    自从1996年7月25日当天在马霞去世的情况下毅然随营员一起出发以来,唐锡阳几乎每年都亲自带领营员们深入大自然陈翠兰。“1997年我们到了藏东南原始森林,1998年到东北三江平原保护湿地,1999年、2000年到新疆考察生态旅游和荒漠化,2001年到云南思茅保护野象,2002年到渤海湾。”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绿色营的成绩是巨大的:滇金丝猴保住了,三江平原的湿地保住了,新疆的胡杨林也受到了重视。“虽然不能说全是大学生绿色营的功劳,但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

    这是一项纯民间性质的环保活动陈翠兰。为了筹集到更多的活动经费,一向对评奖不感兴趣的唐锡阳最终听从了学生的建议,申报了2002年福特汽车环保奖。“我已经73岁了,只能为环保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唐锡阳说今年因为访问芬兰没有参加大学生绿色营,明年仍然要亲自带队。

    像大学生绿色营一样,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志愿者逐步走上环境保护舞台的前台,许多来自民间的力量正在日益成为环保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陈翠兰。从1994年我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成立至今,据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不完全统计,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全国性环保社团共有100多个,地方性的环保社团数量更多。而《中国的环保社团》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已有环保社团约1600多个。截至2001年4月,全国(不含港澳台)有176所高校成立了184个学生环保社团,设有环境资源专业的大学由原来70多所增加到200多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肖根旺先生认为,民间力量积极参与环保,推动了我国环境事业的巨大进步,正是我国人民环保意识觉醒的最好表现,也是我国环保事业与国际沟通、交流的良好渠道。

    “自然之友”是其中一支主要的力量陈翠兰。

    这个由梁从诫先生在1994年注册成立的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创建了中国第一辆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羚羊车”,2000年5月31日正式启动,主要面向农村和城市的中小学生进行参与式环境教育、环境游戏普及和实地调查等教学活动陈翠兰。最先负责这个项目的主管郝冰正是第一届大学生绿色营的营员。“羚羊车”跑遍了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等地200余所学校,在20000余名中小学生中展开了新颖的互动式自然教学。

    2001年3月,“羚羊车”开始进入北京的社区,废旧电池回收、废纸回收、明智选用日用化学品、宠物主人职责、保护野生动物、节约用水、简朴生活实践等都是他们向居民宣传的主题陈翠兰。

     李淑珍式的习惯

    67岁的李淑珍看上去和生活在北京大大小小数千条胡同里的任何一个大妈没有任何区别,但她却珍藏着和许多“大人物”的合影,其中就有北京市市长刘淇陈翠兰。“她家是最先获得我们小区绿色家庭称号的5户家庭之一。”宣武区白纸坊街道建功南里社区居委会主任陈翠兰这样向记者介绍李淑珍大妈。

    这荣誉应该归功于李大妈近年来新养成的习惯陈翠兰。几乎每天早上,李大妈都要提着两袋垃圾到楼下,按照上面提示的“生活垃圾”、“废旧金属”、“废纸”等分类放好,然后提着布袋到菜市场买菜。洗菜的第一遍水李大妈总是用来浇花,“菜里含有化肥,这水浇花有营养。”老人都浇出经验来了。洗完菜的水老人也从不倒掉,总是用来拖地、冲厕所。“这么说吧,我家里除了人喝的水,其余的都要用上好几遍。”李大妈这样告诉记者。

    说起这习惯,李大妈说自己开始的时候也觉得挺别扭的,“扔垃圾老扔错地方,经常要重新拣一遍,”李大妈跟记者说,“应该感谢廖晓义陈翠兰。是她来到社区告诉我们什么是白色污染,什么是垃圾分类,还告诉我们怎样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一个普通老百姓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大妈说的廖晓义就是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简称地球村)的发起人陈翠兰。1999年4月,地球村在建功南里试点建设绿色社区。当年,建功南里就被北京市授予第一批绿色社区称号。

    “刚开始的时候会碰上居民不理解,因为要改变原有的习惯实在太难了陈翠兰。”郝冰说环保的生活态度其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地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使尽可能多的人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

    陈翠兰主任告诉记者,她们曾组织部分居民家庭到地球村设在延庆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参观水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等,对居民触动很大,但是一回来生活习惯还是改不过来陈翠兰。居委会只好从老人和小孩抓起,慢慢地大家就都养成了习惯。“我们还经常组织居民论坛,讨论‘绿色社区往哪里走’,居民参加都很积极。”  这是一个让“郝冰”们感到欣慰的信息。不知不觉之间,李淑珍式的习惯已经走入了天南海北各个城市人们的生活中。广州、上海、山东、江苏等地都在积极建设绿色社区,北京更是提出到2008年要把全市所有的小区都建设成为绿色社区。不仅在城市,农村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得到了提高。河南农民田桂荣花费毕生积蓄收集废旧电池,乡亲们不仅没有视她为“怪人”,而且许多人都表示也愿意投入环保活动当中。

    (二)

    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陈翠兰,不但在中国能有效地克服发展路径上的障碍,而且能够给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提供光辉的范例———

    从“要我环保”

    到“我要环保”

    唐锡阳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作为《大自然》杂志的记者到各地采访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环保”是什么意思陈翠兰。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设绿色社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绿色消费,“绿色”成了中国的流行语言。短短的几年时间,环保的观念怎么能够如此深入人心呢?

    “政府在推进环保方面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陈翠兰。公众环境意识尤其是各级政府决策人的环境意识对我国环保事业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全民环境意识的觉醒是我国环保工作取得的最大成绩。”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曲格平这样对记者说。这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长期奋斗在我国环保事业岗位上的老人亲身见证了我国在环保领域所发生的意义非同寻常的五大变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就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90年代,又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国家基本发展战略陈翠兰。从基本国策到国家战略,这是第一大变化。曲老介绍说,1992年环发大会后,中国政府立即行动,在一个月内就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宣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年7月,中国政府着手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并于1994年3月由国务院正式发布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国家级《21世纪议程》的国家。今年8月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宣布核准《京都议定书》,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保护地球的责任。

环境意识的变迁(转)(转载):陈翠兰

    第二大变化,是从污染控制到生态建设陈翠兰。曲格平说,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环保的重心是污染控制。1998年特大洪灾发生后,中央提出了污染控制和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点源治理到流域和区域环境治理,是曲老见证的又两大变化陈翠兰。曲老说,“九五”期间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关停“十五小”,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并通过“三河三湖两区一市一海工程”等重大污染治理项目,为全国环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大变化,是从行政命令为主导的环境管理到以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导的管理陈翠兰。自197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中国共颁布海洋、大气、水资源、噪声等环境保护法律7部、资源保护法律10部、环境保护行政法规30多件,缔结和参加了国际环境公约30余项。

    五大变化体现在人们的意识上,就是由“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转变陈翠兰。不久前公布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98%的人关注并讨论环保问题;48%的人认为公民在环保方面的作用最大。自然之友关于全国70多种主要报刊环境意识的调查显示,1996年媒体的环境意识出现一个跳跃式发展。受调查的70家报纸中,全年环境报道的篇幅占到1.01%;而在1995年,这个数字仅为0.46%。

     向世界作出承诺

    10月16日,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在北京召开陈翠兰。江泽民 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采取积极行动 共创美好家园》的重要讲话。在此前举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政府已核准《京都议定书》。在短短的几个月,党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席世界环境会议,不仅是为了与世界各国首脑和环境组织进行最高级别的沟通,同时也是向世界宣告我们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

    其实早在1994年,中国就第一个制定国家级《21世纪议程》陈翠兰。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组长牛文元教授认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往往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成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但在中国能有效地克服发展路径上的障碍,而且能够给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提供光辉的范例。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显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年来,中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4.7%,远远低于9.5%的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经济增长与能耗的弹性比例发生了根本改变陈翠兰。1999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1981年下降了60%。中国的商品

    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由1990年的74%下降到2000年的68%陈翠兰。到2005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在2000年基础上再降低20%,达到2.2吨标准煤。

    这得益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更得益于中国政府所采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在环境治理方面的高投入陈翠兰。据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透露,我国的环境保护投资从1981年的2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1年的1106亿元人民币。“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资金达到3800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长了1.75倍。“十五”环保计划预期投资7000亿元,比“九五”几乎翻了一倍。

    中国在人均GDP才800美元的时候,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流域性污染治理和酸雨区的治理陈翠兰。牛文元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20%以上的大国,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实施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自身发展的惟一正确模式,而且将是对整个人类的巨大贡献。一位西方环境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如果在中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那么世界上就不应当有任何国家说它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