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我国农业土地私有化改造的方向或已确立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2011年初秋,一定会发现,对于中国农业的改革,2011年8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郑青原。梳理8月份以来的高层动向和舆论动态,可以做出一个明确的判断:关于农业问题尤其是农业土地制度的问题,改革的准备阶段已经结束,正在进入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密集的高层动态  

  这是颇有滋味的一周郑青原。先是胡 8月23日下午做了一个讲话,他在中央政治局关于土地管理制度的集体学习会上强调“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3天以后的8月27日晚上,温家宝总理在张北县主持召开了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会上特别讲了保持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对稳定物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间的几天,媒体上相关声音虽然算不上密集,但份量很重郑青原。8月24日,一大批农业专家,包括清华大学的蔡继明、复旦大学孙立坚、同济大学的谢岳、南京大学的宋颂兴等四教授通过媒体进一步鼓吹“让老百姓个人自由支配土地”(《国际金融报》)。8月25日,美国托列多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亚洲研究所所长张欣通过媒体表示,中国政府必须考虑对现行《土地管理法》作出修订,开放土地市场、从根本上改革土地所有权架构,明确建议“把土地私有化,然后土地要有市场价格。”(美国之音中文网)  

  一篇奇特的文章  

郑青原:土地私有化 on the way(转载)

  理论界很快就有声音了郑青原。8月29日中午,党中央机关权威理论刊物《求是》杂志网站头条赫然挂出一篇重磅文章《改革中国农业土地制度刻不容缓》,(网上搜索首发于三农中国8月25日头条)。此文首次提出了一个“两乏”的概念,即“农村后继乏人,农业后继乏力”,在分析了中国农业面临的六大困境后,认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必须断然进行改革”,明确提出要通过农户参股、村社合作、引入社会资本三种方式进行土地的集中和再分配,并且重点反驳了关于“土地垄断、粮食安全、社会动荡”的三个“伪命题”。这篇万言长文的奇怪之处在于,虽然是以学术探讨的面貌出现,但统筹到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分析问题,采用严谨的设问和回答的方式行文,而且带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的号召。可见,这显然不是一篇简单的论文,而是一篇事关中国未来改革走向,代表中央发声的立论性文章。  

  《改革》一文署名“胥祥忠、崔石磊”,而在所有主张农村土地改革的专家学者中,甚至在整个经济学界,这是两个完全陌生的名字郑青原。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年写作《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皇甫平”和今日的“任仲平、“郑青原”,实际上从此文的文字特点中也能够看到“二平一原”的痕迹。中央在重大决策出台前,以化名发表舆论引导性的文章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次为什么要署两个新名字,不得而知,不过从语音联想,“祥忠”或许是在强调这种改革能够造成社会的祥和、和谐,以及对于国家、对于历史的“忠”,而“石磊”无非是要表明一种铁石心肠,顶住压力毫不动摇的决心,看来中央是铁了心要沿着这条路改下去的!   

  没必要再争论了  

  《求是》的文章与其说是改革的信号,倒不如说是一个实施纲领郑青原。短短一周的时间,从高层讲话到专家呼吁再到署名文章的理论准备,一气呵成决非偶然。下一步的动向是很明确的,看来,中国农村就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走土地集约化之路”了,像工业化改造那样按照先“唱衰”、继而卖掉,最终实现“私有化改造”的模式,在农村也如法炮制,彻底挖掉公有制的基础,股份化、流转化、私有化、买办化,将中国干净彻底地带回土地革命前的状态。  

  我所担心的是郑青原,资本买下土地后,能给中国农民带来什么!不仅如此,象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一旦农业的命脉掌握在大地主大资本家的手里,后果将会是什么?!  

  十年来,农村土地的“私有化”,曾经是一个太过争议的话题郑青原。现在看,尘埃落定,也就没有必要再争论什么了。看来,在中国工业基本被大资本家绑架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也必然要被大地主绑架,这是宿命,是中国农业的不幸。  

  但愿我的担心仅仅是杞人忧天郑青原!  

  NO.2

   从农村倒退倒单家独户经营的1978年开始,改革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郑青原。进入2008年,以私有化为取向的改革,伴随着美国的金融危机,伴随着西方需求的减少,伴随着中国沿海中小企业的纷纷破产,已客观上宣布了改革的失败。改革已入困境。这是热衷于资改化的领导,和各种得益于改革的利益集团,卖国集团不愿看到的实事。那么,怎样才能救改革呢?只有一个办法,土地私有化。于是,农民有一伟大创造——土地流转应运而生了。

  土地私有化或叫土地流转为什么能救改革呢郑青原?

  首先,土地私有化将产生大批失地农民,降低当前日益增高的劳动力成本,增强外贸竞争力郑青原。挽救频临倒闭的大批中小型私营企业。

  第二,银行资本、私人资本、国外资本开辟了新的投资渠道郑青原。中国将再次成为资本的最佳投资地。同时,为贪腐资本洗钱,提供了合法场所。

  第三,大地主,大农场主的迅速产生,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拉动内需郑青原。为国内过剩的工业品找到出路。

  以上三点,足可以挽救频临死亡的私有化改革郑青原。

  那么,土地流转是否是土地私有化呢?草民以为,只要某领导讲的多种形式中,存在经营权卖买或转让的情况,就等同于私有化郑青原。"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开始时是涓涓细流,后来发展成势不可挡的洪流。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这是又一领导的用语。确实这样,一旦实行土地流转,土地私有化趋势将势不可挡,不可逆转。中国将再次沦入殖民地、半殖民的国家。再次走入战败平息再战乱的循环。

  历史回倒上世纪1965年,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5月25日送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下山的时候,毛 大声地问:“你是没有忘记我在专列上的许诺吧郑青原。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张平化激动地望着毛 郑青原。大声地说:‘ ,我懂了’。”(马社香:《前奏――毛 泽 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第151页)

  毛 早就预见了1978年土地承包到今天的结果郑青原。一个中国总理竟然演出"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救美壮举,美国回应的却是卖给台湾65亿美元武器,这就是今天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土地私有化后,中国又将会是怎么样呢?所以,草民在此郑重呼吁参加17届3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和中央侯补委员,以对党对人民对国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审议有关土地流转问题,坚决阻止土地私有化和变相私有化,捍卫宪法的尊严郑青原。

  多看看 凤凰卫视 那几个 鼓吹土地私有化的人 个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