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家常将知识分成两类:“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宋振明。此分别起于宋朝儒家思想家张载,以后成为宋明儒学的共识。张载说:“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见闻之知”指我们日常所学习的知识,这种知识靠经验的日积月累而获得;“德性之知”指对于事物根本性的认识,这种认识靠反省、体悟而获得。

宋振明:宋明儒家将知识分成怎样的类别?

  在我们了解“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的差别后,就知古人所提倡“半天读书,半天静坐”的深刻意义宋振明。“半天读书”,实际上是为了增加、积累“见闻之知”,同时,也为直觉、顿悟创造有利条件;而“半天静坐”,则主要是为获得“德性之知”。当然,有时也可借此消化、理解由见闻而获得的知识,使之化为智慧。

  在这两类知识中,古人比较重视“德性之知”,重视智慧,所以,也多倡导“主静说”宋振明。例如,三国时诸葛亮说,“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禅宗以达摩面壁为例,倡导禅定。儒教、禅宗虽然求静的目的不同,但都认为静是获得大智慧的重要途径。日本电视剧《一休小和尚》,就是这种主张通俗而又艺术的表达。

  一休和尚每当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总要静坐,坐禅一下,然后,忽然开悟,大叫“有了”宋振明。其想出的办法,虽出乎人之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或不悖情理。一休的静坐就是佛教提倡的禅定,一休的智慧实际就是由禅定而获得的智慧。总之,在古代,不论是儒、佛、道,都强调静的作用,都认为只有入静才能获得大智慧。

  应该说,这种思想方法,是古人留下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宋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