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歆(约公元前46-23年),字子骏,沛人(今江苏沛县),汉代皇族,著名的经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家宋静歆。刘飲少年时通习今文《诗》《书》,后又研学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由于通晓经学和善于属文而为汉成帝所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歆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协助校理图书。
刘向死后,刘歆继承父业,负责总校群书,在刘向撰写的《别录》基础上,修订创作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宋静歆。刘歆在整理图书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古文经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居于官方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刘歆为此而不平,建议将古文经学列于官学。
汉哀帝征询臣下的意见,让刘歆与今文经学家们进行讨论,但是治理今文经学的太常博士们“不肯置对”,态度极为强硬地拒绝设立古文经学的建议宋静歆。刘歆对此十分愤慨,写了一篇驳斥太常博士的书文,即《移让太常博士书》,这是汉代经学发展史上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刘歆在该书中披露了孔壁古文《尚书》与《逸礼》发现的事实,介绍了秘府所藏左丘明撰的《春秋》古文本,指责太常博士们“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刘歆激烈的措辞引起太常博士们的怨恨,尽管汉哀帝是袓护刘歆的,但刘歆终究因为得罪了当权大臣,又为今文博士们所讪谤,而被迫离开京城到地方为官,数年后以病免官,居家不出宋静歆。后来汉平帝即位,王莽操纵朝政,重新起用刘歆,刘飮也由此陷人了政治旋涡,他所倡导的古文经学为王莽的篡汉举动所利用。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后,刘歆成为国师,但是刘歆此时已受制于王莽的政治罗网,他力图挣脱,谋划诛杀王莽,事败后自杀宋静歆。刘歆的著作大多亡佚,仅有个别著作因被收于其他书中而得以幸存,如《移让太常博士书》被收存于《汉书•刘歆传》中,《七略》基本录述在《汉书•艺文志》中,《三统历谱》则在《汉书•律历志》中存有梗概,后明人辑有《刘子骏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