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心病》(2588)

陈知建:第二千五百八十八帖   读《心病》

  《心病》,现代长篇小说陈知建。李健吾著。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11月初版。作者事迹参见《读书破万卷•<这不过是春天>(2586)》。

  《心病》分上、中、下 3 卷陈知建。书中几个重要人物都是些平常人:大学生、小官僚、旧式太太、小姐。小说通过这些平常人的命运,尤其是三个苦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惨遭遭遇,揭示了封建礼教给人造成的危害。此外,作者在作品中还暗示着一种超人的力量,他左右着人的 “命运”。文章一开始就描写恐怖,一种超人的力量,到结尾依然是渲泻着这种阴森。

  小说描述一位从老家来到北京读书的青年陈蔚成,寄住在舅舅家中,在舅母的詈骂白眼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陈知建。他想念故乡,但没有钱去不成;他要读书,常常交不出学杂费。他不知父亲为何不寄钱给他,后来才知父亲寄来的钱全给舅舅吞没了。他一气之下,剪断了电线自杀,但被人救活。陈蔚成被救活后神经错乱,舅母见状,就急急地挑了个日子让他与女家完婚。亲事是父亲早就定下的,亲家秦太太也很高兴找个大学生作女婿。可是,新婚之日,才发现陈蔚成已今非昔比,且神经错乱。洞房花烛,新娘恐惧地躲着新郎。陈知自己已变了模样,他不愿拖累一个无辜的女子,终于离家出走。小说是作者根据真实报道改写的,作者在跋中说:“描写的对象是我们病态社会的一个角落,没有人过问,冷在旁边永远发霉。生活在这阴暗角落的男女,蒙着传统的灰尘,呼吸着恶浊的空气,心情自然不健康,在我们这若大的社会,这些落伍者,几乎比比皆是。……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社会在新旧交替时候的现象,以及在不新不旧中无辜牺牲的青年男女。”吗

  《心病》上卷是主人公陈蔚成的自述,写他所生活的洪家;中卷写陈蔚成的未婚妻秦绣云家;下卷先写洪家,次写秦家,接着又是陈蔚成自述陈知建。小说主要写一对青年人的爱情悲剧。似意识流小说,《心病》十分注重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主人公陈蔚成和秦绣云两人都有心病,心病都突出地表现在各自的性压抑上。小说对他们的性心理作了绝佳的描写。比起陈蔚成,秦绣云的心灵锁得更紧,封得更严,她的性苦闷、性躁动也就更甚。在这里,混乱社会及其不合理的婚姻对人性心理的压抑与扭曲突显出来。该小说极为重视人物意识活动的描写,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陈蔚成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除了陈蔚成的外,其他人物如秦绣云等人也不时会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而这正是意识流小说最常用的两种艺术技巧。小说还有乔伊斯式的潜意识和梦幻意识描写。陈蔚成在电击后昏迷时呓语要见娘,舅妈来看他,他却爱不释手地玩捏着舅妈的一双小脚,并背诵家乡儿歌。小脚在这里是未婚妻的幻象,捏着这双小脚,无异于拥抱着未婚妻。所唱的儿歌也与性有关。这些都是潜意识的活动。小说类似潜意识的描写还有多处。此外,《心病》中还有幻觉意识、梦幻意识的描写,如穷鬼变成了旧皮袍;陈蔚成自杀前,作者写到了他的迷乱意识,电门幻化成了母亲。《心病》出版后,朱自清对作者新手法的运用很是称赞。他指出,中国的新文学,直到近两年才有不以故事为主而专门描写心理的,像施蛰存的《石秀》诸篇便是,读者的反映似乎也不坏。这是一个进展。施蛰存只写了些短篇,长篇要算李健吾的《心病》为第一部。施蛰存的描写还依着逻辑的顺序,李健吾的有些地方却只是意识流的记录。这是一种新手法,李健吾承认自己是受了英国作家伍尔芙的影响。我们平常总不仔细分析人的心理,乍看这本书的描写,觉得有些生疏,反常,静静去想,却觉得入情入理(朱自清《读<心病>》)。朱自清的评价甚中肯,一语中的。李健吾有意识地使用意识流小说的艺术手法进行长篇小说创作,这在现代文学中是破天荒的,而且使用的是那样娴熟,几乎丝毫没有生硬之感,十分难得。然而,一直以来,文学史家对《心病》缺乏足够的重视,几乎没人提到李健吾的《心病》,对其文学价值认识不足。这大概一是因为在二三十年代很少有人使用意识流手法,而且李健吾也仅有《心病》一部集中地使用此种手法,没有形成规模,因而为了论述方便起见论者干脆不提。二是因为《心病》主要写青年人的性压抑借以表达反封建反礼教的主题,因而主题流于一般。

  评:知识青年陈蔚成,读书寄住舅家中陈知建。寄人篱下詈白眼,舅吞学费更心痛。

  自杀未遂神经乱,洞房花烛夜婚难成陈知建。病态社会心皆病,青年男女枉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