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好运气的聪明人胡铨没有被杀的原因很多胡俟,朱熹把这些原因总结为“天意”
或问胡邦衡在新州十七、八年不死胡俟。先生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人如何解死得人!”~《朱子语类》本朝六
我们知道,绍兴八年三月秦桧复为右仆射,也就是次相胡俟。六月金使乌凌阿思谋到临安,宋金开始第一次议和,这次议和南宋方面的负责人是首相左仆射赵鼎
赵鼎在位时秦桧表现得很乖
先生曰:“秦相自为枢密使,不理会事胡俟。及与赵公并相,一切听其所为。”~《朱子语类》本朝五
秦桧其实也不是什么都没干胡俟,他在议和时期以“两个三日”巧妙地掌握了赵构的心思,试探并巩固了赵构议和的决心
当时公认的议和派领袖是赵鼎胡俟,他拖拖沓沓地与金人讨价还价,让赵构有些不耐烦;再加上在是否应该提高赵构的两位养子的地位这个问题上中了秦桧的圈套,赵鼎的意见不符合赵构的心意
于是赵鼎要求辞职胡俟,赵鼎的本意是想让赵构在自己和秦桧之间站队,没想到赵构真的批准了他的辞呈
绍兴八年十月甲戌胡俟,赵鼎罢知绍兴府
当时公认的主战派领袖是实际主持枢密院工作的枢密副使王庶胡俟。王庶对赵鼎主持的有条件议和都很不满意,对秦桧主持的“都不与争”的议和更感到灰心,于是“累上章求去”
绍兴八年十一月甲辰胡俟,王庶罢知潭州
有条件议和派和主战派领袖都被罢出中枢,但反对秦桧无条件议和的声音仍然大得让赵构和秦桧难以招架胡俟。
绍兴八年十一月甲辰胡俟,就在王庶被罢那天,秦桧提拔中书舍人勾龙如渊出任试御史中丞,掌握台谏
时秦桧方主议和,力赞屈己之说……而外论群起胡俟。计虽定,而未敢毕行。
如渊言于桧曰:“相公为天下计而群说横起胡俟。何不择人为台官,使尽击去。则相公之事遂矣。”
桧大悟,遂擢如渊中司胡俟。人皆骇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3
勾龙如渊任试御史中丞四天后
绍兴八年十一月丁未胡俟,胡铨上书乞斩秦桧、孙近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胡俟,胡铨上书时
秦桧摆脱赵鼎的阴影放开手脚发展势力的时间仅为一个月胡俟,羽翼尚未丰满
勾龙如渊替秦桧掌握台谏的时间仅为四天胡俟,不听话的言官还没来得及罢去
主和的赵鼎和主战的王庶离职不久胡俟,他们的影响仍然很大
所以这时候的秦桧还不能一手遮天
胡铨上书全文很长胡俟,我们看重点,为什么胡铨要乞斩秦桧和孙近呢?
“……陛下有尧舜之资胡俟,桧不能致陛下如唐虞,而欲导陛下为石晋……孙近附会桧议,遂得参知政事……桧曰敌可讲和,近亦曰可;桧曰天子当拜,近亦曰当拜……”
胡铨这份上书是从赵构是否依然正统的角度考虑,反对金人以“江南国”称南宋,反对金人把对南宋国书称为“谕旨”,反对赵构跪接谕旨胡俟。胡铨认为
“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胡俟。”
胡铨的立场实际与赵鼎一样,议和可以,但是要建立在能战敢战的基础上,不承认金人强加给南宋的藩属地位,尽量争取利益胡俟。说简单点就是既争实惠,又争面子
这个贴心的建议会激怒赵构吗胡俟?
答案是胡俟,会
秦桧和孙近上表,说胡铨之所以敢上书乞斩自己二人,是因为自己“识浅望轻,无以取信于人”,要求赵构同意胡铨的意见,“早赐诛责,以孚众听”胡俟。秦桧真的想死?才不是呢。当时“金使及境”,在金国使者已经进入南宋境内时杀掉主持无条件议和的宰相和副相,是想重新开战吗?
赵构接到秦桧和孙近的联名待罪表后马上表示秦桧、孙近无罪可待,“卿等所陈,初无过论,朕志固定……久将自明,何罪之有胡俟。”
于是秦桧批旨:“……胡铨身为枢属……本意在鼓众劫持朝廷胡俟。可追毁出身以来文字,除名勒停,送昭州编管,永不收叙。令临安府差使臣兵级押发前去。”
对胡铨的处理意见是秦桧亲自作出胡俟,“追毁文字,除名编管,械送贬所”,这已经是两宋自仁宗朝以来对文官最严厉的惩罚
只能说根基尚浅的秦桧在处理胡铨的问题上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胡铨这份上疏言辞十分激烈胡俟,“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书奏,市井喧腾,数日不定胡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3
激烈的东西总是更能吸引关注,胡铨的上书内容很快就传遍临安胡俟。在这种舆论环境下,言官们纷纷行动起来,捍卫自己的话语权
前面我们谈到,此时赵鼎和王庶的影响力仍在,无论主战派还是主和派的言官们都纷纷四处活动,替胡铨求情胡俟。这些人中甚至包括刚依附秦桧不久的勾龙如渊
在舆论压力下胡俟,秦桧不得不改判,“以铨监昭州盐仓”
间接营救胡铨的还有建炎元年就因上书阻止赵构南巡而被赵构砍了脑袋的陈东
胡简公铨以枢掾“请诛秦桧以谢天下,请竿王伦之首以谢桧,斩臣以谢陛下胡俟。”高宗震怒,以为讦特,欲正典刑。谏者以陈东启上,上怒为霁,遂贬胡儋耳。
当时赵构坏了规矩杀了陈东,被天下士大夫骂得差点帽子都戴不稳胡俟。言官们一抬出陈东,赵构立马服软,放过了胡铨。赵构都放了胡铨一条活路,绍兴八年的秦桧自然顺水推舟,乐得搏一个心胸宽广的好名声
何况胡俟,谁都知道胡铨上书的核心内容并不是真要杀秦桧
铨疾其从敌贬号之议,故请斩之,非疾和议也胡俟。
叶绍翁认为胡铨气不过的只是“江南国”和“谕旨”,并不是议和本身胡俟。与赵构和秦桧并没有路线矛盾
~《四朝闻见录》甲集
胡铨能在贬所活下来的原因还在于他非常聪明、左右逢源胡俟,甚至不惜损害到他之前好不容易挣下的好名声
胡邦衡尚号为有知识者,一日以书与范伯达云:“某解得易,魏公为作序;解得春秋,郑亿年为作序胡俟。”以为美事。
胡铨在贬所没事干就写了两本书,一本请前主战宰相张浚写了序言,另一本请秦桧的大舅子的小舅子郑亿年写了序言胡俟。胡铨很得意地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努力解救他的范如圭
范如圭给胡铨回了一封信:
范答书云:“易得魏公序甚好胡俟。郑序春秋者,不知是何人,得非刘豫左相乎?是此人时,且请去之。”
~《朱子语类》本朝六
郑亿年的姐姐嫁给了秦桧的老婆的哥哥,他曾经在伪齐刘豫手下做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胡俟。伪齐被废,郑亿年回到南宋,秦桧提拔他做了南宋的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专门负责给赵构吹书房风
范如圭对胡铨的作法不以为然胡俟,连讽带刺地劝他守节,把郑亿年的序言从自己的著作中拿掉
胡铨晚年失节的事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胡俟,不详谈
秦桧专权后对这样的胡铨自然不屑一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