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县这个地方有一个县令,大家都忘了他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为人刚毅,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的喜爱吴丁。
吴县百姓非常敬重城隍,所以每到城隍诞辰时,当地人就用木头做成雕像,再披上锦缎的衣服,放在繁华地方参拜吴丁。
因为每年都要如此,所以百姓们每次举行城隍会时,都要大肆敛财,用豪华的车子拉着神像游街,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来纪念城隍吴丁。
起初,县令对于此事只是颇为不满,他觉得百姓本就生活不太富裕,又每年这样大肆举行纪念城隍的仪式,实在是大可不必,但这是百姓的个人行为,自己也不太好管,可最近几年,百姓一次比一次收的钱多,举行神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以至于城隍之会已经成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每一次都不曾懈怠吴丁。
这不,今年的城隍之会又大张旗鼓地开办了起来,县令实在忍无可忍,便跑到百姓举行城隍之会的地点,拦下游行的队伍,站在高台上向百姓宣讲城隍之会的害处,可百姓都没有放在心上,县令看众人一个个都不专心,好似不将他的话放在心上吴丁。
于是便命令左右的差役吴丁,将那神像拉倒在地,打了20大板,又在众人面前指着神像大声斥责道:你是主管一个县的城隍,为何如此冥顽不灵呢?你根本不值得人们供奉,如果你有灵就应知道爱惜民力,又怎么会让百姓去做这些无意义的花费,来耗费民脂民膏呢?”
众人见此,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但事毕以后,都对着县令竖起了大拇指,纷纷议论道:这才是真正为民办事的好官吴丁。
逐渐地,人们将城隍之会的风俗习惯也停掉了,只是每年进行一次小小的纪念罢了吴丁。
县令本就是一个两袖清风的清官,他所住的房屋残破不堪,每逢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起小雨吴丁。
这天,县令眼看着要下雨了,想要上房去修补一下瓦片,旁边差役说他上去,县令说:“此处危险,你们的命也是命啊吴丁。”于是便自己上去修补房屋,但奈何没站稳便摔了下来,摔断了腿。不久以后,因为病情恶化便去世了。
县令去世以后,吴县的百姓经常在城隍庙中听到那县令愤怒的吵嚷之声,似乎他和城隍神起了争执吴丁。连续好多天也没有停止,吴县的百姓都不忘那县令的恩德,纷纷聚集在城隍庙中为他们二人调解,但不管怎样就是不起作用。
后来吴县的百姓又另外建起了一座祠堂来供奉县令,争执之声这才消失了吴丁。人们将县令的祠堂也称作城隍庙,每年按时祭祀。
据说,县令的城隍庙比原来的城隍庙更加灵验吴丁。吴县至今还有两个城隍庙供百姓祭拜呢。
暮有话说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名叫《吴令》,他讲述了一个县令两袖清风,爱惜民力,制止百姓大肆举行城隍之会的故事吴丁。
故事中,县令本就是一个为人清廉的好官,他看不惯百姓大肆花钱去做一些祭拜鬼神之事吴丁。当众斥责众人,最后将耗资巨大的城隍之会给停了,得到了吴县百姓的一致称赞,可县令因为意外身死后,却和城隍庙的城隍神吵嚷了起来,直到百姓为他又建起了一座祠堂,这才解决了争吵的事端。
起初北暮读这一篇文章时,觉得这县令还真是一个好官啊,为人清廉,懂得为百姓着想吴丁。可是到结尾,蒲松龄的描写却让我有了另外一个疑问:这样一个为官清廉的官员,死后仍然被众人所祭拜,这难道不是现如今人们所说的,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吗?
生前不许祭拜的县令,死后竟和城隍吵了起来,同他去争夺城隍的职位,享受百姓的祭拜,看不惯百姓祭拜的人,最后却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蒲松龄的这篇文章还真是讽刺啊吴丁。
对于本文吴丁,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吴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