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约前440—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一说山东曹县)人,战国初 期卓越的军事家吴子申。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
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子申。
战国初期吴子申,七雄争立,战争频繁,而吴起所在的卫国较弱,是列强争夺的对
象吴子申。
出生于富有之家而又胸怀雄才大略的吴起,面对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祖国, 不吝钱财,四处奔走,立志干一番大事业吴子申。结果功名未成,耗尽了家产,遭到乡里 的奚落和耻笑,于是他离开卫国到鲁国游学。
吴起到了鲁国,受业于孔子名徒曾参门下,昼夜苦读,学习治国本领吴子申。
母亲
病亡,吴闻讯仰天悲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吴子申。曾参见吴起不奔母丧,视他为忘本 之人,与其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审时度势,毅然弃儒道改学兵法。三年业就,经 相国公仪体的推荐,被鲁穆公任为大夫。
周威烈王十四年(前412年)吴子申,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想用吴起为将,但因为
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有所怀疑吴子申。
吴起由于渴望当将领成就功名,就毅然杀了 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倾向齐国,史称“杀妻求将”吴子申。鲁君终于任命他为将军,率领 军队与齐国作战。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以出其不意之策向齐军发起猛攻,鲁军大
获拿胜吴子申。吴起的得势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一时流言四起,鲁国有些人在鲁王面前 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
鲁君因而疑虑,就辞退了吴起吴子申。
吴起离开鲁国后,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去凭本事游说他吴子申。魏文侯就任命他为
大将,受命伐秦,连克五城,占领了全部西河地区(今陕西省大荔县以东地区); 接着又协助乐羊消灭了中山国,配合韩、赵联军战败了齐国吴子申。从此,吴起的军事才 能得以充分发挥。
他在魏国27年间,先后与各国诸候大战76次,获全胜64次,“辟 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诸侯国吴子申。
吴起是位非常懂得爱护士兵的军事统帅吴子申。每逢行军打仗,他都和最下层的士卒
同衣同食,睡觉时不铺席子,行军时不骑马坐车,亲自背干粮,和士卒共担劳苦吴子申。
士卒中有人生疮,吴起就用嘴为他吸脓吴子申。这个士卒的母亲知道这事后大哭起来。别 人说:“你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取疮上的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母亲说:“不是这样吴子申。往年吴公为他父亲吸过疮上的脓,他父亲作战时就一往无前
地拼命,所以就战死了吴子申。
现在吴公又为我儿子吸疮上的脓,我不知他又将战死到哪 里,所以我哭吴子申。”
魏文侯死后吴子申,吴起继续效力于他儿子魏武侯,因受到武侯的宗亲排挤,得不到
武侯的信任,于是离开魏国到楚国去了吴子申。吴起一到楚国就被楚悼王任命为相。他严 明法令,撤去不急需的官吏,废除了较疏远的公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 士,加强军队实力。
他在南面平定了百越吴子申,北面兼并了陈国和蔡国,并击退了韩、
赵、魏的扩张,向西征伐了秦国吴子申。诸侯都害怕楚国的强大,原来楚国的贵族都想谋 害吴起。到楚悼王死后,公元前381年,公族责成和大臣叛乱而攻击吴起,吴起跑
到楚悼王的尸体旁伏在尸体上,意在以此或者可使作乱者有所顾忌,但追杀吴起的 楚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吴子申。
悼王葬后,太子楚肃王戚即位,全部杀掉了因射刺吴起而 同时射刺中悼王尸体的人,由于射刺吴起被诛灭宗族的有70多家吴子申。
吴起在长期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写出了《吴子兵法》48篇,给后人 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财富吴子申。其主要谋略思想是:“内修文德,外治武备”。
吴起 一方面强调吴子申,必须在国家和军队内部实现协调和统一,才能对外用兵,提出国家如
有“四不和”,就不能出兵打仗;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吴子申。吴起继
承了孙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他懂得战争是千变万化的,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的措施吴子申。
他具体论述了在战争仓卒间遭遇强敌、敌众我寡、敌 拒险坚守、敌断我后路、四面受敌及敌突然进犯等情况下的应急战法和胜敌的策
略吴子申。他认为,军队能否打胜仗,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重要的是依靠军队的 质量。质量高的标准是:要有能干的将领;要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兵士;要有统一的 号令;要有严明的赏罚。
他重视将帅的作用吴子申,尤其是重视将帅的谋略,强调好的将
帅应有优良的品质和作风;重视士卒的训练,提高实际作战能力,强调赏功以励士 兵吴子申。《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后 世的军事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