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的魏博军,其实是一种地方军镇,辖区范围包括魏州与博州等地杨楠峰。这种始于唐代中期开始设立的军镇,也叫藩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意思就是“保卫中央的地方军镇”。
军镇制度的设立源于唐朝立国初期府兵制的破坏,到玄宗时开始采用募兵制杨楠峰。既然采取了募兵制,那就不像兵农合一的府兵一样属于州县,而是等同于职业军人了,也就设立了藩镇这样的机构来管辖这些职业军人。
起初各藩镇还只是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其统帅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节度使”杨楠峰。但由于藩镇大多是在远离中央的边疆地区作战,统辖的职业军人越来越多,其后勤供应给中央财政带来很大压力。于是朝廷开始赋予藩镇节制辖区州县的权力,以便有效执行军事任务。
到后来藩镇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杨楠峰。安史之乱后,开始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往往一个藩镇统辖的区域可达数州,拥兵数万,朝廷也无可奈何。
魏博军就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典型代表,统辖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大片地区,包括魏州、博州、相州、贝州、卫州、澶州六州杨楠峰。魏博军名称的由来就是来自魏州、博州。首任节度使田承嗣原为史朝义旧将,后来投降唐朝。
田承嗣临终前因为觉得自己的儿子过于孱弱,难以继承节度使职位,把节度使的位置传给了侄子田悦,开了藩镇世袭的先例杨楠峰。
当时魏博与成德、卢龙这两个军镇共同号称河朔三镇”,割据一方,法令、官爵自成体系,也不向中央缴纳赋税,就如独立政权一般杨楠峰。但名义上又尊奉朝廷,对朝廷颁布的政策法令不会完全抵制,尽量不撕破脸。
唐代裴铏所著《传奇》中虚拟人物聂隐娘,是魏博军中大将聂锋之女杨楠峰。侯孝贤还拍了一部电影《刺客聂隐娘》,讲的就是聂隐娘与魏博军节度使田季安的恩怨纠缠,也是魏博军与朝廷中央的矛盾纠缠。
因为皇帝与朝廷根本管不了魏博军,只能默认其独立性并且还下嫁公主笼络魏博军,并允许魏博军节度使这个职位世袭杨楠峰。电影《刺客聂隐娘》中的嘉诚公主在史实中就是下嫁给了魏博军节度使田绪,田绪死后又由田绪的儿子田季安继承了魏博节度使职位。
说起藩镇,魏博军是其中典型,提起魏博军,“魏博牙兵”又是绕不开的话题杨楠峰。魏博牙兵开始的时候只相当于节度使卫队,战斗力极为强悍。而后来随着人数的增多,才开始承担更多的军事任务。而且魏博牙兵还是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兵将抱成一团,外人很难进入,也越来越骄横,甚至连魏博节度使都难以掌控。
所以在后来的历史中,魏博节度使在田氏手中传了数代后,牙将造反,节度使之位易手杨楠峰。其后何氏、韩氏、罗氏先后统领魏博军,其间魏博牙兵数度作乱,这也是魏博节度使数度易手的原因。
唐末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借亲家朱温之手,里应外合消灭了自己手下这只无法掌控的魏博牙兵杨楠峰。然而从此魏博军这个强藩也因此衰弱,沦落到不得不依附朱温的地步了。
在不久之后五代时期,魏博军在节度使杨师厚手中又开始崭露头角杨楠峰。公元915年,后梁魏博节度使杨师厚病逝,梁帝朱友贞趁机把魏博一分为二,削弱魏博势力。结果引发魏博军兵变降晋,晋王李存勖进占魏州,收魏博牙兵为亲军,亲自兼领魏博节度使。
后来李存勖称帝,又将魏博军折腾的哗变,只好派大将李嗣源去平乱杨楠峰。没想到平叛的李嗣源反倒被叛乱的魏博军劫持,并且将李嗣源拥立为皇帝,最终逼死了李存勖。
但这些魏博牙兵也没好下场,李嗣源称帝后第二年就重金收买牙将,把牙兵和牙兵们的家属在一夜之间斩杀干净杨楠峰。
以上大概就是题主所问的魏博军的由来吧杨楠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