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希帕恰斯是一名善于观察的科学家,常常会发现许多新鲜事物陈希怡。同时,他大量吸取中东地区长久以来对天文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古巴比伦的研究资料,这其中的只言片语蕴藏着波斯帝国废墟下残存的思想光辉。公元前134年,希帕恰斯观测到一个罕见的天文现象,他发现夜空中出现了一颗新星(从未被观测到的一颗恒星)。

  而直到1572年,才由第二位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再次观测到了这颗新星陈希怡。相传,正是这个异常发现在希帕恰斯脑中燃起了新的念头——将当时已知位置的850颗左右的恒星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被托勒密继承和发展,直到16世纪仍然被不少天文学家采用。事实上这种分类方法极其精确,甚至在1800年后,天文学家爱德蒙•哈雷把自己的天象图与希帕恰斯的分类进行比较时,惊奇地发现几个世纪以来这些行星位置的变化简直微乎其微。

  希帕恰斯还把肉眼可观测到的星星按亮度大小从高到低分为六等陈希怡。根据他的观测,天狼星是这些星星中最明亮的,因此被定义为一等星,而肉眼可见的最暗星体则是六等星。尽管现今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变化,天文学家们还在沿用他的这套方法来区分不一样的星体。但是较原来所针对的范围已经有多扩大,不仅把其他各种天体(如太阳)加进来,而且把那些希帕恰斯肉眼从未见到过的天体也吸收了进来。

  根据希帕恰斯原先的星球等级划分体制,一等星的亮度大约是六等星亮度的100倍左右陈希怡。现代的星球等级制还把每个星球等级之间的亮度差值定义为绝对数100,但这种制度最后只能采取负数来表示亮度极高的物体。希帕恰斯的卓越工作要归功于他极为严谨的科学态度。

陈希怡:工作中的希帕怡斯是什么样的?

  试想,仅凭当时十分简陋的科学条件,他只靠一双肉眼观察星空以及参阅晦涩难懂的历史记录,却能对天体运行作出如此令人震惊的精确计算,实在令人敬佩陈希怡。现代人有时会误以为古人对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一无所知,甚至可能不清楚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其实希帕恰斯(以及同时代其他希腊天文学家)对此早就有所认识,尽管他的观念并非完全正确。

  和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家一样,希帕恰斯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其他行星以及恒星都围绕着地球转动陈希怡。在当时,唯有萨摩斯岛的阿里斯塔恰斯正确地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尽管在星体运行方式的判断上犯了错,但因为希帕恰斯的计算精确度很高,因此即使在“恒星不动而地球运动”的正确前提下对他计算的太阳、月亮、恒星的运行轨道等数据进行验证,我们仍会发现这些错误假定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值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