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东方今报)
碧畦黄陇的9月之于郑州,是个值得被铭记的时刻杨云涛。
62年前的今天,1952年9月19日,一份复函将郑州这座崭露头角的小城,推向更广袤的舞台杨云涛。这份名为“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复函,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达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
省会移址由此启动杨云涛。
两年后的1954年10月,省会移址完成,距今整整60年杨云涛。郑州和开封的命运,也自此逆转。
其实,这份天命所归,如草蛇灰线,早在百年前的历史长河中的另一个9月,早已埋下伏笔杨云涛。
1899年9月的一天,晚清名臣张之洞的一份奏折获批杨云涛。
人们不会知道,被史料一语概括为“上谕赞许修筑卢汉铁路计划”的这一事件,会最终成为撬动郑州再次崛起的那个支点杨云涛。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势不可当的锐气,自此携裹沉寂3600年之久的“商都”郑州,再次踏上天命之路:9年后,“卢汉、汴洛两大铁路完工并交会于郑”,郑州始为中国铁路之“心脏”,并由此勃兴杨云涛。
历史没有偶然杨云涛。
郑州的这份天命,有着物竞天择的必然:既具备无可取代的“心脏”位置,又恰逢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铁路而凝聚的人才和实业,开始快速发酵杨云涛。
“商都”的意义,从此被赋予新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怀抱3600年前“商朝都城”的旧时荣光,而是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商埠杨云涛。1912年,日本经济学者林重次郎在其著作《河南省郑州商情》中,赋予了郑州一个极具国际化的称谓——“中国的芝加哥”!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杨云涛。
今天,我们站在“省会迁郑60年”这一历史节点,回望来路,会发现,省会迁郑后的60年,是这片古老沃土从沉寂走向复兴的一段蜕变史,也是中国现代城市发展的一部教科书杨云涛。
而历史,又总是惊人的相似杨云涛。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杨云涛。这不仅标志着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正式起航,也标志着,在中国与世界的共舞中,郑州再一次被钦定。
今天杨云涛,我们以史为镜,重温省会迁郑这段过往,以期描摹出这座“火车拉来”的现代化大都市,如何从原石起步,历经百年打磨,终成旷世美玉,开始熠熠生辉!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迁到郑州杨云涛。此前,开封一直是省会,不论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口总量,都强于郑州。作为一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省会的“头衔”为何会落在郑州头上?这个坐落于河南中北部的城市有什么“禀赋”,竟能担此重任?
【史图为证】
一张郑县地图引发的疑问
2014年9月15日下午,郑州连日的阴雨,把许多人困在家里,感觉身体都要发霉了杨云涛。64岁的牛志强“窝”在家里却兴致勃勃,他正摆弄自己的“宝贝”——地图。
不到10平方米的客厅里,一张张新旧不一、各式各样的地图摆满了茶几、沙发,甚至地面杨云涛。牛志强是郑州小有名气的地图收藏家,他的藏品中,收集得最全的,就是郑州各个年代的地图。
“这是从郑州市档案馆复印的一张解放前的郑州地图杨云涛。”牛志强拿起一张略显陈旧的复印纸说,这是他保存得最早的郑州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郑州还叫“郑县”,县城北依金水河,东临现在的城东路一带,西、南两边分别被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线包围杨云涛。
“解放前夕的郑州,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人口17.8万人,流动人口3万余人杨云涛。”牛志强轻声念着地图上的文字。
而郑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底,郑州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总人口919.1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382.7平方公里,郑州市区人口460万人~500万人(非常住人口流动性大)杨云涛。
在牛志强看来,郑州能产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契机无疑是从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开始杨云涛。
但是杨云涛,多年困扰这个地理爱好者的问题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当时为何会选择河南中北部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市作为省会呢?”
【位置居中】
郑州位于河南版图的“心脏”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东京,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著名古都杨云涛。《开封市志》记载,自元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封一直为河南省省会,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4年省会迁郑时,巩义、新密、新郑、中牟、登封等县市,还都归开封管辖杨云涛。
从一个古都、政治经济中心将一省之首府迁往另一个经济社会尚未发展成熟的城市杨云涛,当时的决策者们是怎么想的?
牛志强觉得,肯定是考虑到郑州在河南地理版图上位置的优越性杨云涛。“郑州在河南中部,是交通枢纽,它在河南省的位置,正如心脏在人身体上的位置。”
如果要选择一个中心,比郑州靠南一些的漯河,位置似乎更佳杨云涛。但牛志强认为,河南的地理构造因黄河分成了豫北和豫南,而历史上,豫东和豫西分别由开封和洛阳两个重镇为代表。郑州虽然位置偏北,却正好在豫北、豫南、豫东、豫西四大板块的中心。
【交通便利】
当时京汉、陇海铁路的交会处
郑州,北临黄河,西依中岳嵩山,东、南两面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杨云涛。历史上,此处即为交通要道,兵家纷争之地。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所所长冯德显说,当时新中国政权刚刚稳定,中央和地方政府便开始对区域经济政治发展做了一系列部署,选择更适合的城市作为省会杨云涛。省会城市必然要在全省中心,方便省政府资源调控、分配,从这个角度讲,郑州比开封更靠近河南的中心。
郑州又处于京汉、陇海铁路交会处,东面是开封、商丘,西面为洛阳、三门峡,南面是许昌、漯河、驻马店,北面为新乡、鹤壁、安阳,从郑州到河南四个方向的边界距离差不多,是河南省通达四个边界的中心杨云涛。
【生态安全】
黄河分界处保郑州无水患
蜿蜒的黄河流经郑州一路向东,历史上,黄河泛滥,受灾的往往是东边的中牟、开封乃至商丘,却很少发生在郑州杨云涛。这是为什么?
从水系上来看,郑州属于黄淮流域,黄河中下游分界处就在郑州桃花峪,自桃花峪向东的黄河,依山而过杨云涛。郑州、开封之间的中牟县是黄河向东流经的首个县城,因此在黄河中下游右岸的多次决溢中首当其冲。自金、元至明、清,这一地区水患加剧。
据统计,从南宋初年到新中国成立,黄河在开封境内决溢达338次,使开封城15次被洪水围困,数次遭灭顶之灾杨云涛。
在冯德显看来,省会的安全是首要的,这里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一旦被水淹,就会造成很大浪费杨云涛。
冯德显说,郑州西边的邙山束住了黄河河道,也保住了郑州无需为水患担心,而一过郑州,两岸全是平原,就开始泛滥杨云涛。
【经济重心】
郑州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平衡点
郑州横跨中国二、三级地貌台阶,西南部嵩山属第二级地貌台阶前缘,东部平原为第三级地貌台阶的组成部分,山地与平原之间是低山丘陵地带杨云涛。
历史上,自然地理过渡地区都是人口密集、经济繁荣地区杨云涛。冯德显介绍,郑州地处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地区,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在这里得以放大,既可得山之势,也可占平原之利。
此外,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郑州还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平衡点杨云涛。
“如果把中国经济版图做成一块木板,用一根线吊起来,只有把平衡点选在郑州,各个经济板块才不会出现塌陷杨云涛。”冯德显说。
总而言之,位置居中、生态安全、交通便利、经济重心,这些就是郑州能成为河南省会的天然“禀赋”杨云涛。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自西周起就被确立的建立王都的原则杨云涛。《周礼正义》记载:地中者,当四方九服之中也。现在郑州登封阳城即为当时天下中心所在。汉唐以河洛为天下之中。宋代因西北边疆的丧失,向东以开封为天下中。如今,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郑州承东启西的中心优势就更加凸显。
数读郑州
◎解放前夕,郑州还叫郑县,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17.8万人,流动人口3万余人杨云涛。
◎1954年10月,河南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杨云涛。
◎2013年底,郑州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总人口919.1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382.7平方公里,郑州市区人口460万人~500万人(非常住人口流动性大)杨云涛。
在中国秦汉以后2000余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郑州或为州,或为县,未曾做过名邑大都,不曾有过耀眼辉煌杨云涛。因此,在不少现代人的心目中,郑州似乎是一座历史文明并不厚重的城市。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关于郑州地下考古大发现的新闻接二连三,令人目眩……一项项重大考古发现告诉人们,中华文明在郑州这片土地上一层层积累,这里厚重而低调,正是华夏文明核心区的重要中心之一。
【考古发掘】
机场高速旁的国家级文物
36岁的杨云涛在郑州机场上班,机场高速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杨云涛。
“今年4月下旬,路过航海路体育场附近的高速路段时,发现路东侧的土坡上,很多人正在小心工作,一看就知道是考古人员杨云涛。”杨云涛说,直到今年8月底,通过东方今报的报道才知道,这里是尚岗杨遗址。
尚岗杨遗址位于管城区南曹乡西杨村西侧的土岗上,西北临七里河,东临西杨村,而西侧紧挨机场高速,北靠航海路体育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杨云涛。
“早在1993年修建机场高速时,我们就对尚岗杨遗址进行了一次发掘杨云涛。今年,郑州市要拓宽机场高速,为了配合基础建设,我们再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郑州市考古研究院发掘现场负责人高赞岭说,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中晚期。
众所周知,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至5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杨云涛。因此,该遗址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但其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郑州人已经开始“日常生活”了杨云涛。
【陶片为证】
郑州李家沟燃起文明的星火
“网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五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一千年看北京,两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河南杨云涛。那么,五千年前的河南看哪儿?”9月15日,知名文化学者、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阎铁成自豪地说:“五千年前的河南还得看郑州。”
在阎铁成看来,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大约从距今15000年前开始播种萌发,历经万年,在距今5000年前后终开文明之花杨云涛。这段被称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进程,考古学家们将它分为早、中、晚、末4个时期,其发展跌宕起伏,其传播似星火燎原,其辉煌若喷薄朝阳。而郑州在这个进程中始终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距今15000年至9000年被称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人们开始制造原始陶器,磨制石器,驯养家畜,栽培稻子,这种创造力所迸发的文明之火最早在郑州李家沟等10多个点开始引燃杨云涛。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面积3万平方米、出土200多片陶片的郑州李家沟遗址不仅在同类遗址中面积最大、出土陶片最多,而且地层关系非常清晰地表明,李家沟遗址由旧石器时代发展而来,又向新石器时代中期昂然而去,是目前已知的同时期所有遗址中年代延续最长、地层关系最清晰、内涵最丰富的遗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杨云涛。”阎铁成说。
【版筑城墙】
郑州西山古城不同凡响的贡献
“距今9000年至7000年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明种子开始萌发,这一时期住房已经出现,聚落已经形成,人口数量已达一定规模,栽培作物又增添了粟、黍,家畜驯养又增添了牛、羊、鸡等,新出现的玉器、彩陶、白陶,反映了先民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杨云涛。”阎铁成说,在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中,截至目前,发现于郑州的裴李岗文化区域分布和影响最大,发现的遗址已有170多处,其中仅新郑唐户一处遗址面积即有30多万平方米,彰显了这一时期郑州在全国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蓬勃之势。
距今7000年至5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的种子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破土,一些中心聚落筑起了防卫性的壕沟和城墙,这其中,郑州西山古城引人关注杨云涛。
建于5300年前的西山古城位于郑州城区西北20余公里的邙岭临河岗坡之上,由大型环壕和城墙组成,环壕为人工所挖,城墙用版筑法夯打而成杨云涛。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版筑城墙,具有特别重要的开创意义。古城内外遗迹表明西山遗址历经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人们在此生活长达2000余年。
目前所知,世界上城池的出现不晚于5000年前,而中国是最早建造城池的国家之一杨云涛。考古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建于5000年前的城池目前发现的仅有两座,一座是兴建于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夯筑环形城池,而另一座就是建于郑州西山的版筑环形城池,这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南北两个区域筑城的开端,标志着郑州人不同凡响的开创性贡献。
【膜拜黄帝】
中华文明最终在郑州“一统天下”
距今5000年前后,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氏族社会发展到了顶峰,原始的刻文、初级的国家组织形态、金属冶铸等元素的出现,表明文明已经悄然到来,社会正在迈向国家的门槛杨云涛。继郑州西山古城、湖南城头山古城之后,这一时期各地涌现出一批城池,中国开始进入城邦国家时代,在血与火的较量中,一些部落城邦迅速强大。
阎铁成说,考古发现表明,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孕育了近万年的多方文明元素在中原汇集、碰撞后开始蝶变,选择这里进行大踏步突破杨云涛。这其中,就包括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他在郑州的土地上出生并在此建都。
公元前21世纪前后,生活在郑州的夏部落凭借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在众多邦国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杨云涛。以夏部落统治中原并控御周边地区为标志,邦国时代退场,王国时代启幕,“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最终在郑州完成奠基,奠定中华文明“一统天下”的基石。
历史的烟云早已消散,郑州市及其周边一处处遗址诉说着文明巨变的过程,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每年三月三都要风雨无阻地赶到新郑轩辕故里膜拜黄帝、寻根问祖,因为这片厚重的大地,孕育了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儿女精神的寄托、心灵的故乡杨云涛。
史记郑州
◎距今15000年至9000年的仰韶文化陶片表明,人类文明之火最早在郑州李家沟等10多个点引燃杨云涛。
◎建于5300年前的郑州西山古城,是公认的中国北方筑城的开端杨云涛。
◎公元前2500年前后,生于郑州并在此建都的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被载入史册杨云涛。
外地人提起河南,经常把开封、洛阳挂在嘴边,这是因为,数百年来“七朝古都开封、九朝古都洛阳”的提法已经深入骨髓杨云涛。其实,中国都城的起源在郑州,用这几年比较流行的话来形容,郑州乃“开国立都之源头”、“创世王都”。
东汉三阙
一位游人未能一睹的遗憾
9月16日上午,中原大地笼罩在蒙蒙秋雨中杨云涛。从江苏扬州赶来的陈星皓直奔登封少室山,想一睹201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汉三阙的迷人魅力。然而,他却失望了,汉三阙一直处于保护状态,并不向游人开放。
始建于东汉的汉三阙,是我国1961年3月公布的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太室阙是中国古建筑国家级文物类1号保护单位,而少室阙、启母阙分别是2号和3号文物保护单位杨云涛。
河南省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说,在申遗前,随意地强光拍照、抚摸,盲目地打拓片,甚至人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已对石质文物造成了一定损害杨云涛。鉴于东汉三阙的重要性和目前中国石质文物保护面临的压力,专家建议实行封闭管理,待文物监测、恒温保护等技术手段完备时再对外开放。2011年8月,东汉三阙启动了保护工程建设,不向游人开放。
汉三阙为什么如此重要?这和一个人物和他的一座都城有关杨云涛。
创世王都
郑州王城岗即“禹都阳城”
“中国第一个王朝是夏朝,但由于文献的缺失,为人们清晰地认识夏朝的史迹带来困难杨云涛。”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阎铁成说,但随着考古发掘的进行,谜底逐渐揭开。
20世纪初,安阳殷商遗存及其年代被确定,随之又有郑州商城、洛阳二里头遗址、郑州王城岗遗址、郑州新砦遗址等一系列更早遗迹面世杨云涛。最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历经多年研究认定,夏王朝存在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7世纪,而王城岗、新砦、二里头是这一年代框架内具有都城规模的夏代遗址。
“经过测定,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存在于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600年,而郑州新密市新砦遗址在公元前1900年前后,这俩地方是都城但都不是开国之都杨云涛。”阎铁成说,此时,郑州登封王城岗遗址引起了关注。上世纪70年代,两座一万平方米的小城堡在这里被发现,随后上世纪90年代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至少是35万平方米的古城。碳十四测定,这座城池存在年代在公元前2190年至公元前1965年,这正与夏初大禹立国的时代相符。巧合的是,王城岗周边浸润着大禹的故事与传说,而启母阙、少室阙记载的都是夏禹的故事,是目前存在时代最早的标志大禹生活地的纪念建筑。
更重要的证据是:王城岗夏城周边又发现一座春秋时代的城池,城内出土的大量陶器上刻有“阳城仓仓器”的文字,表明此城即为春秋阳城,而史书上曾明确记载“禹都阳城”,这一系列的证据链,使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专家大都认定,郑州王城岗即夏代大禹开国立都之阳城,王城岗夏代城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遗址杨云涛。
续写辉煌
商王朝两次立都郑州
在郑州市城南路北侧,矗立着一段高大坚实的夯土城墙杨云涛。3600年前,一个王朝正是从这里起步,迈向历史深处。直到3600多年后的公元1950年,人们再次发现它的踪迹。这一年,小学教员韩维周在郑州城南二里岗发现了一些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正是这些不起眼的陶片和石器,撩开了一座商朝王都的神秘面纱。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经过多方面、多学科综合研究后认为,郑州为3600年前商王朝灭夏之后的开国之地,郑州商城为商王朝开国之君商汤所立国都——亳。
公元前1450年前后,内部纷争导致商王朝频繁迁都,郑州小双桥遗址是这一时期的都城遗址之一杨云涛。在这里书写了自己创造历史的辉煌篇章,也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高峰。
另类人生
秦灭韩后郑州开始没落
阎铁成认为,2000年王国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国雏形,使夏、商、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之始祖三代杨云涛。而郑州在这一时期为夏、商王朝二度担当开国立都之重任,也使其成为中国古都群中殊荣独享之“创世王都”。对比开封不难发现,公元前361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大梁,这是开封有明确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建都。而郑州的建都历史,比开封早了几千年。
在中国国家文明史的前2000年历程中,郑州7次为都,时逾千年,书写了中国国家和都城发展历史的开篇之章杨云涛。也正是这一独特的历史地位,在2004年11月1日至5日举行的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上,郑州进入中国古都名单,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安阳、杭州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
“但不可否认的是,自秦国灭了韩国以后,郑州就开始走下坡路,地位一降再降,到了清朝竟然沦落为一个小小的郑县杨云涛。”谈及原因,省文物局原局长杨焕成认为,春秋战国后冶铁发展,进入冷兵器时代,而郑州无险可守没有屏障,从此开始演绎自己的另类人生。
杨焕成说,从历史上看,一个行政中心的选择,除了交通便利之外,文化历史的考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杨云涛。而在上世纪初,随着两大铁路在此交会和郑州解放,郑州迎来发展的春天,省会迁郑已经迫在眉睫。
表明郑史
郑州建都时间一览
国名 时代 为都时间
夏 前21世纪~前18世纪 300余年
商 前16世纪~前13世纪 300余年
管 前11世纪~前11世纪 10余年
虢 前11世纪~前7世纪 400余年
郐 前11世纪~前7世纪 400余年
郑 前770年~前375年 395年
韩 前375年~前230年 145年
八大古都城市建城时间一览
城市 区域内建城时间 市区内建城时间
郑州 公元前33世纪 公元前16世纪
杭州 公元前30世纪 公元5世纪
安阳 公元前23世纪 公元前13世纪
洛阳 公元前18世纪 公元前11世纪
北京 公元前11世纪 公元9世纪
西安 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2世纪
开封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3世纪
南京 公元前7世纪 公元前4世纪
人们常说:郑州是铁路拉来的城市杨云涛。这是从何说起呢?1896年清廷修建京广铁路时,需要穿越黄河,当时有开封府所在地开封、河南府所在地洛阳以及郑州三个城市可供选择。为何一个小小的郑县县城最后胜出?这一次的铁路改道,改变了两个城市的命运。
铁路“心脏”
百年前的两个人改变了郑州命运
9月17日,迎着缠绵的秋雨,一声汽笛长鸣,从德国汉堡发车的中欧班列(郑州-汉堡)第二班回程班列,缓缓驶进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杨云涛。“真好啊,有宝马、奥迪汽车的轮胎,还有机器人,都是新鲜物。”85岁的老人时建华高兴地说。
家住郑州火车北站的时建华,原籍河北,1946年就跟随父亲来到郑州,“我父亲是中国第一代铁路工人,我1950年上火车当烧煤工,后来当上了货车司机,我的弟弟妹妹、侄子侄女,共有9口人在铁路部门工作,可以说是铁路世家”杨云涛。
“我常说,郑州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张之洞,一个是盛宣怀杨云涛。”老人感慨道,是他们改变了郑州的命运。
《河南省志》第三十七卷记载: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上折建议修筑从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汉口的铁路(卢汉铁路)杨云涛。在这道奏折中,张之洞设计了卢汉铁路的具体线路:从保定、正定、磁州南下,经“彰(今安阳)、卫(今新乡)、怀(今焦作)等府”,在荥泽口以上,“择黄河上游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作桥以渡河”。过黄河后,则“由郑(今郑州)、许(今许昌)、信阳驿路以抵汉口”。
1896年,张之洞主持卢汉路务,他起用了主张“借资洋款”的幕僚盛宣怀杨云涛。盛宣怀后受命督办1897年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1899年卢汉铁路全面开工;1906年4月1日,全线通车,改为京汉铁路。
这时,张之洞的另一个设想——修筑经洛阳沟通陕西、甘肃的铁路,也得以初步实施,盛宣怀即奏请清政府修建作为该线支线的汴洛(开封府至河南府)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杨云涛。1908年,汴洛线全线通车,以客运为主。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郑州成为中国铁路的“心脏”,由此勃兴。
因为黄河
京汉铁路选择郑州放弃开封洛阳
遥想当年,郑州西边是河南府所在地洛阳,东边是开封府所在地开封,而当时的郑州只是一个小小的郑县杨云涛。但最后,为何京汉铁路拐了一个弯经过郑州而不是洛阳或开封?
“因为黄河杨云涛。”郑州铁路局退休工程师王昭华老人回答,开始规划时,铁路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从哪里过黄河。比利时人沙多历经4年才结束桥址勘察工作。经张之洞拍板,大桥选址定在郑州北邙山脉尽头,就是郑州人常说的“邙山头”附近,距黄河河槽约3公里,此处最大的特点就是“滩窄岸坚”。
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对此也做过研究杨云涛。他说,当时曾选择了开封、郑州、洛阳、孟津四个地点,因为铁路要尽量修成直的,走平原,少钻隧道,以降低成本。于是,洛阳和孟津便被排除了。而开封一带的黄河是著名的悬河,被称为黄河的“豆腐腰”,如果选择从开封建桥,不但投资大,建成后风险也大。“相比之下,‘邙山头’附近荥泽口是当时著名的黄河渡口,符合岸坚经流不改的条件,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史载,1904年春天,火车轮第一次亲吻郑县大地,响声震耳欲聋杨云涛。郑县站台上,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争睹蒸汽之火车,皆惊叹,谓之庞然大物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