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死前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阮玲玉片场灵异事件,有什么特殊含义?
在中国的近代史里,阮玲玉是一个传奇,她是中国无声电影最具代表的人物之一,阮玲玉曾经主演过二十余部各具特色的影片,在影片中他塑造了一个有一个感人的形象,她的戏路极为宽广,从乡野村妇到职业女性,再到青楼女子,无一不惟妙惟肖阮玲玉片场灵异事件。另外她入戏很快,只需要导演略加指点就能领悟到戏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不管是正派还是反派,只要服装一穿,她便能演的自然逼真。她本来可以有着光辉的一生,可是在1935年3月8日的时候她却服毒自杀了。阮玲玉的死成了轰动一时的大事件,人们纷纷猜测着她结束自己生命的原因。
她死前留下了两封遗书,其中就提到了人言可畏,就连鲁迅先生看到她的都很气愤,写下了《论“人言可畏”》这篇文章,由此可见她确实死于人言可畏,只是她为什么会在遗书中提到“人言可畏”四个字呢阮玲玉片场灵异事件?
阮玲玉的遗书内容为“我现在一死阮玲玉片场灵异事件,人们一定认为我是畏罪,其实我何罪可畏,因为我对张达民没有一样对不住的地方,别的姑且不论,就说我和他脱离同居的时候,还每月给他100元,不是空口说的话,是有凭据和收条的,可是他恩将仇报,外界不明还以为我对不住他,哎,那有什么法子呢,想之又想唯有一死了之吧,我一死何足惜,还是怕人言可畏啊”
阮玲玉绝笔廿四年三月七日晚午后
写完后阮玲玉就吃了几十片安眠药和粥一起吞了下去,昏沉沉的倒下去了,此后再也没能醒来,一代影星就这样仓促的离开了人世。在她下葬的那天上海有超过10万人前来为她送行,导致整个上海的交通彻底瘫痪,大文豪鲁迅先生为她写了一篇《人言可畏》的悼词,来讽刺那些无良报刊和媒体,笔端所致,入木三分。
阮玲玉本来可以像星光一样灿烂的人生最后却陨落了,她用死证明着自己的清白,也证明了舆论的压力可以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伤害。即便在通讯还不发达的民国时期,舆论就可以让一个女明星承受不住而死,这在当今通讯发达的时期就更加让人需要注意了。
人言可畏: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因而人言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杀人不见血 杀人于无形,让人生畏。
阮玲玉自杀的原因正如她自已遗书里留下的一句话――人言可畏呀!
阮玲玉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光华耀眼的超级巨星。一生参演了二十九部电影。其中一些巳经失传。比如她自认为演得最满意的一部电影《一生》。这部电影跨度极大。要从少年演到老年。极度挑战演员的演技。她的《神女》被西方专业人世评为旧时代的中国最好的电影。张艺谋,关锦鹏等众多大导演在看了她的《神女》后深深为她的表演所折服,所惊叹。她只用肢体,眼神以及表情就能把一个人物极具传神地演绎出来。她是天生为演戏而生的人。
关锦鹏在看了她的默片电影后震惊于她能够不用语言不用台词就可以把一个人物演得出神入化。她的独特魅力征服了关锦鹏导演。他畴备两三年拍了阮玲玉的故事片《阮玲玉》。电影第一人选是梅艳芳。因关锦鹏在看到阮玲玉葬礼的照片时觉得和梅艳芳比较相似所以定下第一人选为刚刚和他合作了《胭脂扣》的梅艳芳。但最后因梅艳芳档期问题临时换成了张曼玉。没想到张曼玉却给了他一个莫大惊喜。这部电影为张曼王在国际上拿下三座影后。并成为永恒的经典。
电影《阮玲玉》中对阮玲玉的死因作了清晰明了的阐释。导演与其创作团队采访了当时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并结合大量的资料对这一事件作了深度的挖掘,希望给观众一个最客观最合情理的原因。但一定是加入了导演与创作团队的一些猜测的。
阮玲玉身世悲苦。六岁那年丧父。父亲是上海浦东的一名苦力。因积劳成疾患上肺痨不治身亡。其后阮玲玉跟随母亲到上海讨生活。母亲到一个大户人家找到女佣的差事母女二人才安顿下来。
阮玲玉从小聪慧。母亲省吃俭用供她上学。待到十四五岁时已生得清丽脱俗,美丽异常。被母亲所帮佣的户主家的少爷张达民看上并与之同居。但张父嫌弃阮玲玉与其母亲的下人身份很反对他们在一起。随后将其母女赶了出去。
因缘际会阮玲玉开始进入演艺界。有了经济基础的阮玲玉想摆脱张达民寻找独立。最主要的是张达民对她本就不是真心的爱。最多只是一种喜欢。张达民对地始乱终弃。对她腻烦后就又勾搭其他女性。并且滥赌如命。阮玲玉跟他在一起完全是种煎熬。但阮玲玉天生性格温和娴静,柔弱不会抗拒。所以就任由张达民对其钱财地盘剥以及精神上地折磨。
阮玲玉的表演极具天分。可以胜任任何角色。母亲,女儿,妓女,尼姑……无论什么角色她都可以演绎得很好。这也为地赢得了颇高的声誉。她渐渐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巨星。
可是事业得意的她于私下里的生活却苦不堪言。张达民像一剂阴魂不散的狗皮膏药一样让她抑郁难当,喘不过气来。此时的张达民其实就是一个吸血鬼。完完全全把阮玲王当成了一棵摇钱树。
阮玲玉在《神女》中演了一个为生活所迫的妓女。为了养活她可怜的孩子她别无他法。也许现实中和张达民在一起的苦楚并不比她所扮演的妓女的痛苦少。
阮玲玉在一次聚会上结识了做茶叶生意的富商唐季珊。唐季珊常年做茶叶生意。之前就曾包养过电影皇后张织云。但对张织云始乱终弃。在结识唐季珊后阮玲玉终于摆脱了张达民。并搬入了唐季珊的公寓。本以为可以重新开始的阮玲玉不曾想刚从一个魔窟走出来却又掉入了另一个魔窟。唐季珊对她没有新鲜感后就开始拈花惹草。并开始打骂虐待她。
在拍《新女性》时阮玲玉与导演蔡楚生互生好感。此时的阮玲玉对自己现实中的生活极不满意。身心倍受创伤的她希望可以得到抚慰。蔡楚生地出现为她带来了曙光。但蔡楚生乡下有老婆孩子,顾虑重重的他最后拒绝了阮玲玉。
看到的一点曙光也被浇灭。
彼时的她还被张达民告上法庭。媒体与小报对她一边倒地进行谴责与谩骂。说她私生活靡烂,无耻下流等等。阮玲玉犹如经受万剑穿心。万般痛苦心如死灰的她吞下三瓶安眠药自杀身亡。留下两份遗书对张达民和唐季珊加以控诉。
消息传来影迷与亲人朋友万分沉痛。三十万人上街为她送葬。让当时驻上海的《纽约时报》的特约记者大为惊叹。鲁迅先生则写下了《论人言可畏》对她加以悼念。
她的死跟遇人不淑有很大关系。或说是她的眼光不太好。遇到的两个男友都是人渣。阮玲玉的死跟他们有很大关系。若不是他们一个个都对阮玲玉始乱终弃,若他们对阮玲玉真心以待,给予温暖与呵护。阮玲玉当可以挺过去。由此想到刘嘉玲在遭遇绑匪猥亵后其男友粱朝伟的做法。梁朝伟给予了她无尽的温暖,关怀与体贴,作为她的精神支柱心理靠山一起挺过了那场精神梦魇。阮玲玉若有这样的男友当不会寻短见。
她的死和她的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她天生性格温和软弱。这样的人往往不会拒绝,不懂反抗。非要逼不得己才会为之。电影《阮玲玉》中有过这样一场戏。已与唐季珊在一起的阮玲玉不会拒绝张达民地探访。张达民进院后又要求看一下他们的卧室。她母亲的卧室,她和唐季珊的卧室。她都一一没有拒绝也不懂拒绝不会拒绝。说实在的。看到此处一定有很多人为此愤怒。为啥就不知道拒绝?但她就是这样的人。正如一个坏人伤了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很多次在寻求其帮助时依然会得到帮助一样。所以,不是不懂拒绝不会拒绝。是因为太良善。太良善的人往往如此。
性格温和,端庄娴淑的女人在受到欺辱时往往不知所措无以应对。过后很容易原谅对方。但这样的人往往在某些时刻是最脆弱的。那就是名誉名节。面对名誉受损她们往往会痛苦万分,生不如死。性格是阮自杀的很大一个因素。
传统观念的影响。阮虽一直想做一名新女性。但却跳不出传统观念地束缚。传统观念都是女人依靠男人为存。所以阮才在摆脱张达民后紧接着就依附于唐季珊。在对唐季珊失望后又把希望寄托于导演蔡楚生。这不能怪她。那时她身处民国,虽是新旧交替。但中国女性几千年来地位低贱,自来是男性附庸。几千年的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更遑论她温和柔弱的性格。正如张爱玲所说:女人不论怎么跑,遇到的都是男人。可见其对传统观念对女人地束缚与戕害刻画得有多地道与入骨。
流言与舆论。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原因。流言与舆论就像无边的野火。没有烧不到的地方,没有烧不毁的事物。其实流言与舆论最具摧毁性的是可以颠倒是非黑白,毁灭一个人的名誉名节。名誉与名节被很多人视为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比如清高正直的文人。武则天杀伐决断,但一生都敬重那些耿介的文人。比如晚年的李清照带着自己的众多古董名玩跟随南宋皇帝逃亡,为得是替自己被冤枉盗窃古董名玩的丈夫鸣冤。那意思是说:你看我们有这么多古董名玩,为何还要去偷呢?因为名誉名节在李清照看来比什么都重要。再如文革其间。文革其间对名誉地破坏达得了历史之最。其表现为你本为名誉毁损而死。但你的死却是自决于党自决于人民。再在你碎成一地的名誉上踏下一万只脚!……文人和艺术家最珍视名誉。所以文革中才会有那么多文人与艺术家自杀。如老舍。如严凤英。小时侯第一次听严凤英唱天仙配真是觉得太好听,她唱得《天仙配》: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宛如天籁动听。自杀的还有很多。数不过来……
综上,阮玲玉的死在于她遇人不淑,在于她的性格,在于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更在于有人类出现就有的流言与舆论。只要人类不灭,一万年以后,亿万年以后,当我们成为远古人,流言与舆论依然会存在,依然会杀人于无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