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1908—1977),原名孟令辉,小名若兰孟小冬图片灵异事件。祖籍山东,生于上海。
小冬是她的艺名,据说这与她出生在冬天有关孟小冬图片灵异事件。小冬的家族是个京剧世家。祖父唱老生,人称老孟七。父亲孟鸿群,也唱老生。由于自幼就受到传统戏曲的熏陶,孟小冬对演戏表现出了强烈的喜好。看着女儿也有这方面的天赋,于是父亲很早就让她拜了师父学艺。六岁时,孟小冬便开始在无锡参加演出了。1915年,她拜孙派老生,也就是自己的姨夫仇月祥为师,学老生。四年后,在无锡演出,开始使用孟筱冬的艺名,不想演出一炮走红。后来,她正式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乾坤大京班。
1920年底孟小冬图片灵异事件,她改艺名为孟小冬,并担任主角。此后又曾赴福建以及菲律宾演出。还在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击鼓骂曹》等。1922年,她与师父仇月祥等在汉口演出,赢得满堂喝彩。在汉口演出一年后,又赴无锡、济南、天津、北京等地演出。1925年8月23日冯公度为母祝寿,孟小冬与梅兰芳合演《四郎探母》,名动一时。第二年又在王克敏的生日堂会上,和梅兰芳合演《游龙戏凤》。正由于两人的交往与合作的深入,她和梅兰芳渐生情愫,最终于1927年成亲。但对两人的婚事,梅兰芳的师父却并不看好。后来有位迷恋孟小冬的戏迷为报复梅兰芳而杀害了梅的好友张汉举。此后,两人感情出现裂痕。
1930年,梅兰芳伯母去世,孟小冬前往吊唁,但却被拒之门外孟小冬图片灵异事件。因此她万念俱灰,去往天津礼佛隐居。1932年,孟小冬父亲病逝。第二年,在报纸登文澄清与梅兰芳之间的事情,随后重返舞台。此后,孟小冬拜余叔岩为师,技艺更上层楼。1943年,师父余叔岩病逝后,孟小冬推出舞台重返隐居。1947年,赴上海为陕西水灾义演暨杜月笙六十大寿。当时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但在此后孟小冬就此告别了戏曲舞台。
在与梅兰芳情感决裂后,杜月笙的一个小房撮合孟小冬和杜月笙,随后孟小冬入住杜府。1949年,随杜月笙乘船前往香港。次年,两人在香港补办婚礼。此后,她在香港收的徒弟赵培鑫等。1977年5月26日,孟小冬在台北去世,享年七十。
核心提示:在与梅兰芳的婚姻走到尽头后,小冬悲愤之下,一度告别舞台,潜心念佛。是什么因缘际合让她与上海滩大亨杜月笙走在一起?梅孟二人分手有何隐情?日前,杜月笙之子杜维善先生口述,为这段公案解惑。 内容来自杜维善口述,李菁记录 父亲喜欢京剧,他后来娶的两位太太——我母亲和孟小冬都是京剧演员。我的外祖母叫筱兰英,筱兰英与恩晓峰、李桂芬等,是中国第一代京剧女演员中最有成就的几位。李桂芬是卢燕的母亲,我喊她大姨,我们和卢燕家的关系很近,在上海时她也经常住在我们家。母亲叫姚玉兰,唱老旦出身,和父亲结婚后她还唱戏,但多是慈善演出或堂会之类。 父亲跟京剧界的关系也很好,当年无论多有名的京剧演员到上海,都会到我父亲那里去。他常常请客吃饭,高兴时也会在吃饭时唱几句。 父亲与梅兰芳很早就认识了,梅老板每次来上海都来拜访我父亲。梅兰芳和我父亲的关系、我父亲和孟小冬的关系应该分开来说。我父亲娶孟小冬做太太是梅、孟两人分开以后的事情。 因为都是京剧演员,孟小冬很早就和我母亲、外祖母比较接近。孟小冬离开梅兰芳一段时间后和父亲结识,正式有往来是在40年代。母亲把孟小冬当成自己人,也并不介意。她俩的关系时好时坏,有时候会吵架,一生气她就回了北京,过几个月又没事了。那段时间孟小冬给我母亲的信我现在还保存着,信里谈的都是生活上的事,母亲有时汇钱给她,她在北京有一帮朋友也经常到上海来,像吴家、朱家都是大家族,彼此间也都很熟。 我猜想父亲暗恋孟小冬好久了。一方面她唱得很好,用现在的眼光看,她也称得上是一位艺术家;另一方面孟小冬比较会用心计,也很会讨父亲喜欢,在我父亲面前常常会说笑话,逗他开心。孟小冬除了普通话,上海话讲得也很好,父亲可能跟她交流起来比较顺畅。不像我母亲,虽然嫁给父亲那么多年,但基本不会讲上海话。后来我太太常常问我母亲怎么跟我父亲沟通,母亲回答:“他听得懂我讲话,我听不懂他讲话。” 梅兰芳与孟小冬的分手,并不是那么简单,可能牵涉了很多很复杂的问题。母亲有时候会跟我们讲他们分开时的一些事,母亲知道孟小冬和梅兰芳离开一定有条件,而且条件可能很苛刻。我母亲看不惯,因为她们都是唱戏出身的,她多少同情孟小冬。但是这个条件究竟是什么,也只有梅兰芳、福芝芳和孟小冬他们三个人才知道。梅葆玖不知道,许姬传也不知道——1983年我去看许老的时候,提起过这件事情,他都不清楚。我觉得这里面可能福芝芳有条件,限制孟小冬登台演出作为他们分开的什么条件,但这只是猜测,不能够证实。所以后来听说章子怡筹拍孟小冬传,梅家不答应,因为这里面可能牵涉到比较微妙的关系。我想《梅兰芳》这部电影也不会对这种关系有太多的涉及。 父亲和梅兰芳的关系也并没有因为孟小冬而受到影响。1947年父亲过60大寿,上海的中国大戏院组织了10天的堂会。梅兰芳和孟小冬都到上海演出了,但他们没有同台——10天的大轴,梅兰芳占8天,孟小冬占2天,回避了见面的尴尬。孟小冬此后只字不提梅兰芳,解放后,父亲和梅兰芳也没什么联系了。 我想孟小冬对我父亲还是有感情的,否则她不会跟父亲一块儿到香港来。父亲在去世的一年前和她结婚就是给她一个名分,否则在遗嘱里怎么分财产呢?除了我们家人之外,那天参加婚礼的人并不多,大家一起吃了顿饭,拍了几张照片。婚礼的照片现在还存在上海历史博物馆里,其中有一张相片是我与马连良、万墨林和孟小冬弟子钱培荣的合影。婚礼那天,孟小冬很高兴,久病的父亲也难得有了精神,他带病陪客。这段婚姻无所谓谁成全谁,他们之间是有感情的,我父亲一向重视她的艺术成就,孟小冬也很仰慕我父亲,她同父亲结婚不是报恩,也不是无奈的选择。再加上我母亲也在当中撮合,所以走在一起比较容易。现在出版的那些书,像《梨园冬皇孟小冬传》,讲我父亲怎么和孟小冬在一起的,他们说的那一套不可靠。 孟小冬与父亲结婚后,我们喊她“妈咪”,管自己的母亲叫娘娘。平时,孟小冬喊我母亲叫姐姐,因为在与父亲成为夫妻前,孟小冬和母亲都是京剧演员,她们的关系都不错。 孟小冬年轻时很漂亮,她从前抽大烟,但这也不影响她的唱功。孟小冬性格比较孤傲,晚年在香港、台湾的时候,她始终不唱,连清唱都不唱,最后一次清唱是在香港给张大千[1]唱的,因为张大千喜欢听她的戏,这是面子很大的事情。虽然后来她不怎么唱戏了,但还是很有威望,我太太有一次问孟小冬:“您还预不预备唱啊?”孟小冬回答一句:“胡琴呢?”是啊,没有胡琴你怎么唱,给她拉胡琴的最后一个人是王瑞芝,他也去世了。 1952年,我们和母亲先去台湾,孟小冬先是一个人待在香港,直到1967年也到了台湾。孟小冬到台湾以后生活平淡,她自己租一个房子,独住。她早年在北平时领养过一个孩子,关于她怀了梅兰芳孩子的事是谣传。孟小冬晚年过得不错。她没什么经济来源,就是靠我父亲留给她的和她自己当年挣的钱过活。她对钱也没有特别多的需求,就是希望有朋友每天到她那里去,像我太太、二姐去她那里打牌她就知足了。孟小冬对我们很亲近,拿我们当自己儿女一样。我们对她也很好。每天她家里面都有人,我母亲天天去。 前几年出的那一本《孟小冬传》,讲她有十大弟子,根本没这回事。有几个人经常到孟小冬家里去聊天、说戏。她的个性是这样的:她绝对不得罪人,所以你跑去问她“孟老师我唱得怎么样”,她的回答永远都是“好”。孟小冬突然之间生病了,去世了。他们实际上都没有拜过孟小冬,所以孟小冬去世后他们商量:我们在灵堂磕个头就算了。那天很多人都来灵堂给孟小冬磕头,都是弟子了?所以说所谓“十大弟子”其实是一个大笑话。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