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苍赋予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美的语言曲阜杏坛灵异事件,仓颉创造了灵动的文字,历经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淘漉,我们聪明的文人学士,将这些灵动的文字巧妙组合,给我们留下一个个生动好感人的故事,一个个历久弥香的典故。杏园、杏林、杏坛,即是其中之一。

曲阜杏坛灵异事件:“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杏园这个词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只是一个普通的词组,根据字面意思,就是指一些以杏树为主题的园林曲阜杏坛灵异事件。

曲阜杏坛灵异事件:“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杏林这个词现在引申为特指医院或中医院曲阜杏坛灵异事件。这个典故相传源自于三国时期吴国医生董奉。

据《庐山记》载曲阜杏坛灵异事件:董奉每治人病,病愈,令种杏一株,遂成林,奉后成仙,上升。

另据《神仙传》载:董奉,字君异,居庐山,为人治病。重病得愈者,令种杏五株;病轻者,为栽一株。数年掷晷,杏有十数万株,郁然成林。

后世就把杏林作为医生或者医院的别称,我们也经常能见到“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之类的颂词。

那么,董奉给人治病,为什么要求病人栽杏树呢?因为董奉不但会治病,还颇懂农事。他看到当地土地荒芜,而人们普遍贫穷,甚至都没粮食吃。为了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而当地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杏树,他就号召大家因地制宜,种杏树,结了果子卖掉换回粮食。但是他这一片苦心没得到响应,他就想出了这个治好病人栽杏树的办法来推广。当杏子成熟以后,前来买杏子的人也不比付钱,只用一斗粮食换一斗杏子的方式交换就行。通过这种办法解决了当地人的吃饭问题。后来人们从中得到了实惠,为了感激他不但治病救人,还拯救穷人的善举,就把杏林作为对他的纪念和赞美。

杏坛这个词当然就是寓意教书育人了。这个与至圣先师孔子有关。

《庄子·渔父》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坐杏坛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幼学琼林》载: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去过孔庙的人都知道,大成殿前有一座小亭,这地方就是杏坛。不过这个杏坛是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在监修孔庙时修建的。他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纪念孔子办学设教。后世就将“杏坛”演绎为教书育人之地了。

我是南方生人,生活的轨迹也在南方,对山东没有直接的了解。但是众所周知的奇书《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山东的奇人。其中的异字就是奇异的意思。

《聊斋志异》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是说狐妖鬼魅。关于《聊斋志异》大家可能听过传得很广的一个说法,说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志异》,在他的家乡柳泉旁边摆茶摊,请过路人讲奇异的故事,不管听到什么人说,听到什么稀奇的事,他都收集来写小说,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斋志异》。

据此,《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应该大部分取材来自山东的奇异事件加工而成的。

谁写了那本书?在明朝中后期,一本小说在市井中悄悄流传,发展到后来连文坛中人都开始研读。书中潘金莲、李瓶儿等人坎坷曲折的身世让人神往,黄暴不堪的内容让人拍案叫绝,作者没有留下自己真实的身份,只有一个笔名——兰陵笑笑生。

曲阜杏坛灵异事件:“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曲阜杏坛灵异事件:“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曲阜杏坛灵异事件:“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从此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至今无法破解的谜团,到底谁才是兰陵笑笑生?从明朝到现代的一票文学侦探们努力挑战这个谜题,然而全部折戟沉沙,其中不乏袁宏道、沈德符、鲁迅等名家。这个家伙谨慎的出奇,几乎没留下任何关于身份的线索。这个笔名唯一能够有迹可查的只有兰陵两字。

曲阜杏坛灵异事件:“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兰陵是个地名,可坑爹的是中国有两个兰陵,一个北兰陵在山东,一个南兰陵在江苏。没关系,考据党的恐怖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那本书里出现了大量的山东口语,无疑这个混蛋是山东人,起码也在山东呆过很长时间。

曲阜杏坛灵异事件:“杏园”“杏林”“杏坛”代表什么?

沈德符又发现五十三到五十七回的文法和其他章节迥异,里面出现了很多吴语,那么这个混蛋会不会其实是江南人?只是长期生活在山东,所以能够熟练运用山东方言。这几回是成稿后补作的,所以露出了本来面目?

文学侦探们思来想去锁定了一个目标,王世贞!这货是江苏太仓人,懂吴语,又当过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副使,正经在山东混过一阵子。能写出这种神书的人肯定不是等闲之辈,王世贞正好在那阵子最火。而且书中种种暗示,那个西门大官人怎么看都像奸相严嵩之子严世藩啊!王世贞的老爹被严嵩父子给迫害的够呛,文人嘛,打不过就开骂呗!跑不了了!就是他!

这个说法本来已经逐渐本人所接受,甚至在清朝已经快要成为基本共识。可是却在近代被一个叫姚灵犀的文人发现了BUG,书里三十五回出现了一个叫《残红水上飘》的曲子,这曲子是晚明李九疑所做。王世贞死的时候,李九疑才20多岁,根本就没做这个曲子。

不是王世贞还能有谁?又一票文学侦探开始翻故纸堆,他们杀死无数脑细胞后列出了一份60余人的怀疑名单。其中包括汤显祖、唐伯虎、徐文长、冯梦龙这类如雷贯耳的名字,也有贾三进、屠隆、李开先、王穉登这类小众点的名字。反正我是无力分辨到底哪个更有道理的,总之到底谁写了《金瓶梅》,至今依然是个谜。

他们说了什么?1822年7月26日,美洲瓜亚基尔港内一艘帆船慢慢的靠岸,身穿军装的何塞·德·圣马丁走上码头。这位出生在阿根廷的军人此前已经完成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作为秘鲁首任护国公,他将在这里会见自己一生的同路者或者死敌——西蒙·玻利瓦尔。

宾馆中的玻利瓦尔同样忐忑,再此之前他和圣马丁的显然是同路人,他们共同致力于南美的独立,共同起兵反抗西班牙殖民,虽然未曾谋面,但双方数次互相配合,可以说是并肩战斗的兄弟。然而这些并不能弥合政治上的分歧,圣马丁主张君主制,玻利瓦尔主张联邦制。玻利瓦尔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也让主张各国分别独立的圣马丁心存怀疑,这会不会是一个本土化的西班牙帝国?

7月26日中午,两只足以扭转乾坤的手紧握在一起,随后两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会谈。在这三天里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三天里的三次会谈都没有第三者在场,也没有任何记录。会谈结束后,圣马丁返回秘鲁,两个月后辞去秘鲁护国公,将所有军队移交给玻利瓦尔,只身返回故乡。

玻利瓦尔没有辜负圣马丁的期望,他于次年攻陷上秘鲁,并将其改名为玻利维亚,南美的解放运动在他手里彻底完成。只是两人对这次会谈的详细内容都保持缄默,被追问过的玻利瓦尔只用“见面、拥抱、告别”来搪塞。在玻利瓦尔临终前还要求副官烧掉自己所有的信件、著作和演讲,虽然副官违背了他的命令,但也只保存了著作,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信件也都无法看到。

就这样南美解放双子星历史性的会谈,也成了历史性的谜团,如果真的有历史之神,吐槽机很想知道在那三天里他们到底谈了什么?是什么让圣马丁放弃一切权利,安心的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