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陆俊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咨询师,医学背景长沙癌症的灵异事件。在世态纷呈的环境里,请记得不管经历了什么,我愿意倾听你的诉说,感受你的感受,陪伴你走出困顿。
有网友问长沙癌症的灵异事件:
请问患癌症晚期的老人如何做心理辅导长沙癌症的灵异事件?老人内心很恐惧,又不愿开口谈死亡,情绪低落,有些抑郁了,请教老师~
陆俊茜回复长沙癌症的灵异事件:
你好,看了提问,感觉你想尽自己所能帮助患癌症晚期老人,减缓内心痛苦、以积极的心态直面患病实事。但是,你觉察到似乎“老人内心很恐惧,又不愿开口谈死亡”,并且“情绪低落,有些抑郁”,你不知道该怎么办,为此你向我们求助。
看来我们现在面临的是2个叠加的难题。一个是晚期癌症,意味着挽救康复的可能性极低;一个是老人,有着固着的思维模式。想要改变谈何容易。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如何做这个事情。
一般来说,癌症患者的心理辅导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通常在知道自己患癌症后,首先的反应是震惊和否认。一些人会反复去不同的医院以证实医生给予的诊断是“错的”;
另一些人则采取鸵鸟政策,觉得自己没病或只是小病,而拒绝一切的求医问药。同时伴有的恐惧心理,担忧、害怕。当经过初步治疗病情没有得到理想的控制时,患者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一些人会抱怨医生没本事、“庸医”;另一些人会产生比较心理,那谁谁谁和自己一样情况,为什么他没事?
...接着就是求生的心理,在患者逐渐接受患病事实时,不再怨天尤人,而是转向积极配合治疗,幻想有奇迹发生。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感觉前景黯淡、求生无望会产生抑郁情绪,并漠视周围的一切。最后才是认可,接受患绝症的事实并趋向平静。照你信中的描述,感觉老人还处在恐惧和否认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谈论死亡,似乎很难开口。
此外,不排除老人的家人不愿意让老人知道他所患的是晚期癌症并且时日无多。可能老人知道自己病了,但不知道是什么病,只感觉自己病得很重。换句话说,老人并不知情。在不知自己病情的、只知道自己患了很重的病的情况下,心理多趋向于疑惑、担忧、害怕。难免就情绪低落了。当然,人与人还是不同的。
一些人希望对自己的生命有掌控感,了解了自己的病情心理才能踏实,才能知道后续自己该如何处理、并直面死亡的恐惧;而另一些人则在了解病情后,不愿增加家庭的负担,拒绝一切治疗,希望早日结束生命......
因此,在针对患晚期癌症的患者做心理疏导时,必须要清楚患者目前所处的心理阶段并针对性的开展心理疏导,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能解决你的困惑?祝好!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关注及私信我们的头条号,向作者提问咨询!
为什么有人说得了精神疾病海不如得癌症死掉?我非常能理解这么说的患者,当然,也可能是家属,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因为我是精神科医生,我对精神疾病了解,确实同情和理解他们。精神疾病,之所以让人头疼,大多数是因为“没办法去根”,又随时容易对周围人造成伤害我们通常理解的精神疾病,大多为疯疯癫癫、衣着褴褛的异常人群,而且可能手持凶器,在垃圾桶前捡食垃圾。通常对于首发的精神病人,家属是持有很多耐心和关心的,舍不得让患者住院,害怕患者在里面吃不好、睡不好、受欺负,这些我都能理解,然而,也确实因为你得“舍不得”,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导致疾病迁延。当然,疾病本身也具备致残性质,但“早期干预”尤为重要。
通常随着疾病的发展或反复发作,越来越难以控制病情,而且患者也不会每次都配合治疗,这就增加了家属的负担,又要工作赚钱,又要严防患者不要惹事或毁坏家中物品,还要面临对患者肇事后的经济赔偿,所以,久而久之,家属的耐心也被磨灭了,开始担心、烦躁、绝望,抱怨,所以,这里,虽然我向来主张患者回归社会,但对于经常惹事肇祸的,倒不如在某康复中心长期治疗;如果对患者来说,服药就能控制精神症状的,可以改长效针剂替代口服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精神病人本身,也会产生悲观心理,不愿意一直这样下去,感觉生不如死对于病人本人来说,长期服药确实身体不适,我亲眼目睹患者大量服药后产生四肢僵硬、流口水、发胖、浮肿等副反应,真的非常同情,所以我的患者,通常我都会积极去解决相关副反应,争取找到最适合的药物来控制病情,但确实很多时候没有两全的方法。
所以对于长期患病的精神病人,是可能共病“抑郁症”的,随着自己精神症状的好转,自知力的恢复,患者越来越感受到自己与社会“脱轨”,所以心理上难免产生自卑的心理,而且又要长期服药,降低了生活质量。这里我要告诫广大患者朋友,现在每年都会有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上市,而且医学业在努力解决精神疾病,虽然目前可能脱离不了药物,但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者未来几年,就可能研制出一些副作用更小的药物了,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现在的抗精神药物已经比十几年前的要小很多副作用了。
或许癌症患者也在想着,如果能生命再延长几年,精神头差点也行我们都喜欢对比,因为发生在自身的感觉总比别人强烈,所以对于坏事,总感觉自己的遭遇是最重的。其实,人类对生的渴望是自远古时期就一直追寻的,比如秦始皇寻找“长身不老药”,比如明朝的朱厚熜喜欢“炼丹”。所以民间就流行一句谚语“好死不如赖活着”。我相信,通过社会和周围人的支持,不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应该努力的活着,并且努力“优质的活着”,听从医生的指导,相信科学,这样精神疾病也好、躯体疾病也好,才能保证疾病的复发越来越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