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明朝棺材里面的灵异事件。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曹树基与李宇尚写过论文明朝棺材里面的灵异事件,指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鼠疫。
鼠疫在古代也叫做瘟疫明朝棺材里面的灵异事件,是最可怕的东西。
未治疗的腺鼠疫患者,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六十明朝棺材里面的灵异事件。
鼠疫在1346年-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
鼠疫肆虐时期,欧洲社会几乎解体。农村的农民大量死去,导致农田无人耕种,粮食大量减产,引起了可怕的饥荒。
城市的居民因群居一团,居住环境恶劣,死亡率更高。由此,欧洲很多城市实际上瓦解,大量居民逃入荒郊野岭。
欧洲的战争也由此停止,因为士兵还没有出征,就死去了一半。
鼠疫同样也搞垮了大明。
明代万历和崇祯时期,出现过2次大规模的鼠疫。
一般认为,常年的干旱是导致鼠疫的原因。大量老鼠无法生存,被迫携带着鼠疫向四面高速扩张。
学者认为,万历和崇祯年间的鼠疫,造成华北3省高达1000万以上人口的死亡。
要知道,明末中国人口2亿,其中北方人口不过几千万。
鼠疫造成1000万以上死亡,是多么惊人的数字。
当时的资料记载: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
鼠疫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解体,造成明朝北方社会的崩溃。
《明史》记载,崇祯十四年,鼠疫传到北京大名府。那年春天开始,大名府就没下过一滴雨,地里的麦苗被蝗虫吃光,加上鼠疫大行,饿死人无数。
督催漕运的户部给事中左懋第心急如焚,在途中给朝廷上疏说,他从静海抵山东临清,见人民饿死者三成,因瘟疫而死者三成,剩下的四成只好为盗,米价疯长,一石米竟然要二十四两银子,人死后马上就成了活人的食物。
具体就北京来说,鼠疫帮助李自成拿下来北京。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崇祯十六年,上天降灾,北京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等到第二年李自成大军杀来时,北京城军民遭遇无心抵抗。
大明官方文件写到:“北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一般认为,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
这种情况下,北京其实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军民们已经被鼠疫搞得惶惶不可终日,谁还有心情再去战斗?
这个电视剧中可圈可点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最后的收场的两场尤其精彩,但却令人绝望。
比如,明世宗携日后的穆宗、神宗父子祖孙三代三人一同召见海瑞。这一幕明世宗向海瑞吐露的自己的帝王之术,也就是现在被很多人认为“有道理”的“清流浊流论”,内容大意是:古人称长江为江,黄河为河。虽然江清河浊,但都同时灌溉了了两岸数省之土地——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但是黄河却永远没有真正清澈过。所以为人君者只能清浊并用,不可偏废。而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反而认为人君应该只用清流而废浊流反之……确实,黄河一旦泛滥,便需治理,这便是为什么会罢黜严嵩、杀严世蕃。再反之,长江泛滥,也要治理,这便是为什么会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炼等人的道理。这段话,既是明世宗作为一个政治家在自己的时代谢幕之前对政治上的对手吐露自己的心声,也是作为一个父亲,在临终前给儿子传授自己作为一个长者的一点人身经验。
“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的反问表明了明世宗对政治的认知程度——政治是混浊的,不能够真正的“清净”。这种认知决定了整个剧情的框架作为最高统治者,明世宗始终是游刃有余的对付着清流和浊流,就像他平日炼丹时掌握炉火时的那样,直到出现了海瑞。
大明江山!
先看下明世宗是怎么对待严嵩一派这些“浊流”的:严嵩,二十多年老成谋国,也就是一直替皇帝遮风挡雨——集中财富、巩固权力。严嵩一派贪腐的事,明世宗了如指掌,但是实在睁只眼闭只眼——因为财富在士大夫和百姓手里,明世宗是收不上来的,直接由皇帝出头横征暴敛是违反祖制,是要上史册留骂名的;但是,如果财富在贪官污吏手中,那就可以找机会藉没了他们,一方面落得实惠,另一方面又在天下士庶面前卖个人情,何乐不为?
再看看明世宗如何对待清流,用归用,防归防。杨廷和、夏言、杨继盛、沈炼都是忠臣义士,这个明世宗知道。但是明世宗也知道,这些清流能够忠君的前提是这君王要免百姓之饥寒,要是有尧舜之心。说白了,君王和社稷有了冲突时,清流们肯定站社稷;社稷和百姓有了冲突时,清流们又会站百姓……之前的杨廷和、夏言、杨继盛、沈炼,西苑宫门前跪着的无数文官,甚至还有吕芳、黄锦、朱七、齐大柱,他们都是一样。这些人是在跪着造反,但是,对于明世宗来说,这也是造反。
跪着造反也是造反!
这时候我们再回到明世宗的“清流浊流论”就明白这段话确实是明世宗坦白的心声——因为对于一个最终还是以社稷为重的君王来讲,这种想法没毛病。因为宫中府中都是海瑞、黄锦们,那作为皇帝就无法独断独行,而且那种独断独行不仅是个人私欲,也是社稷,也就是国家可以“高于一切”的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不能让满朝文武都是浊流,因为小人以利合,贪官污吏到最后就是两个结果——要么是严世蕃、鄢懋卿那样视君王为无物,最终尾大不掉;要不然就是郑必昌、何茂才利令智昏逼反了百姓、贻误了战机——几十年后明世宗的曾孙一代就领教了“浊流祸国”的可怕和惨烈。
所以在明世宗看来无论清流浊流,只要利大于弊,作为皇帝的他,自然要尽皆任用。所以这段话不是文过饰非,也不是秘传心法,是作为皇帝的唯一选择,是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这个超级大国在制度下的必然结果。 然而这一切,在永远站在百姓立场上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海瑞眼中,却是那么的恐怖,因为君父国家之间似乎永远都会是对立的。有君必然要无父,有国必然是无家。
能够忠君的前提是这君王要免百姓之饥寒。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