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要怪他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他的很多设计是反人类的。

以单踏板模式为例,打个比方:我们平常吃水果是先用刀削好,再用叉送到嘴里。单踏板模式相当于一边用刀削的同时一边往嘴里送,大多数时候的确没问题,但在看电视、坐在行驶的车上等场景时,刀就很容易伤到嘴巴,你说怪拿刀的人错了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

最终由大众消费者而不是专业人士(如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职业赛车手)使用时,产品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容错性,否则就是对消费者不负责任!

你卖的是民用小轿车,不是赛车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坦克啊!你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有韩寒的技术。

本质上,还是特斯拉的傲慢基因在作怪,他根本就不考虑消费者的感受,从他启动设计开始,直到现在。

在最近发生两起引人关注的汽车自燃事件后,特斯拉正在推出所有Model S和Model X车型的软件更新。该汽车制造商表示,其是“出于高度谨慎的目的”而发布更新。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此次更新将改变汽车电池管理软件中与充电和热控制相关的一些设置,尽管该公司没有进一步详细说明。(特斯拉电池管理系统的软件是该公司最严密保密的商业机密之一。)

该软件更新发布在亚洲发生数起特斯拉汽车自燃事件之后。4月份,一辆Model S在上海一个地下车库内起火燃烧。过程被安全摄像头捕获,镜头迅速传播开来。特斯拉派出一个小组调查这起事件,但尚未公布任何调查结果。就在本周,另一辆Model S在香港一个停车场冒烟并起火。

在过去的几年中,涉及特斯拉电池的火灾引起了很多关注,这让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感到沮丧。他经常指出内燃机汽车发生火灾的频率,并声称特斯拉的汽车 “起火的可能性比内燃机汽车低了500%”。

与自2013年以来发生的大约20起事件不同,最近发生的两次火灾最突出的是,这些汽车是在停放时起火时。事故发生后车辆起火有点常见,大多数涉及特斯拉的火灾发生在严重事故之后。但这些涉及汽车电池自燃的新事件似乎已经引发了特斯拉的行动。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当我们继续调查根本原因时,出于谨慎的考虑,我们正在修改Model S和Model X车辆的充电和热管理设置,今天开始推出的无线软件更新将有助于进一步保护电池并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该公司此前至少两次推出了软件更新,以帮助遏制火灾。2016年,特斯拉在Model S在挪威引发火灾后发布了“在充电期间提供额外安全性”的软件更新。2013年,特斯拉推出了一项更新,提升了Model S在高速行驶时的行驶高度,以降低碎片破坏电池组的风险。在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对多个特斯拉火灾进行调查之后,这一更新发生了。在特斯拉决定为其电池组增加更多物理保护后,该机构在2014年完成了调查。

特斯拉事故率如此之高-为何热度仍居高不下?近期汽车领域热度最高的品牌莫过于美系品牌-「特斯拉」,究其原因自然是连续不断的主动刹车、刹车助力泵失效、自动驾驶莫名启动、传感器失灵等等;造成的严重交通事故不胜枚举,但似乎所有案例都没有得到真正客观的第三方机构的结论认定。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可以说现在的特斯拉是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如果综合其没有仪表盘的Model 3/Y的设计,以及集成车机显示的信息并不符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 7258-2017(强制国标)的问题,对于这个品牌的车辆的评价一定是工业垃圾。但是为什么仍然有不错的销量,仍然会有很多所谓的“特粉”去维护这个外国品牌呢?原因正在于它是外国品牌。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三个场景(与不同受教育程度、学习与工作经历的人讨论特斯拉的场景)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1:当一位年过花甲且将将拿到驾驶证的“友人”来我这谈天饮酒的时候,竟然提到了特斯拉汽车陆续出现的“维权事件”;很诧异中老年人也对此类汽车资讯如此感兴趣,然而在交流过程中忽然感觉到了异样。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因为在没有任何准确的结论可以参考之前,其已经将责任归结于这些车主;究其原因与特斯拉陶琳女士的观点相同,那就是“咱们善于闹”、不遵守人家的规则!这种观点很显然是其骨子里的问题,是这些本身不遵守规则的人认为任谁都与他们相同;对于这样的观点已经不反驳,需要回答的只有一句话-“你是你、我是我,别‘咱咱’的,我们的精神没有废掉”。

特斯拉汽车的灵异事件:特斯拉事件真的能怪特斯拉吗?

2:当一位特斯拉用户热情高涨的来到我们的公司炫耀其Model 3汽车,并且热情的邀请试车员去驾驶其车辆,其中还包括一些友人的时候;结果是没有任何人愿意去驾驶,这是在特斯拉陆续出问题之前。而在之后这位Model 3的用户也多少有些忧虑,多多少少咨询过一些关于其刹车控制系统、车辆芯片类型与等级等诸多问题。

但是在任何场景中这位用户都仍旧在维护特斯拉,也坚持认为所有出现问题的Model 3/Y/S/X等车都是司机不会开,虽然他开车时也已经小心翼翼。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建树,有些外国品牌的商品就是他包装自己的一切;否认了这款车且短时间又无法换车,这不是否认了自己吗?

3:与部分汽车工程师、行业分析人员、部分同时使用自主品牌与进口品牌高端车辆的用户分析特斯拉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理性的;因为这是基于技术和理性思考的分析,从营销学到车辆电子、芯片、控制系统、三电技术等等领域分析,得出的结论都无法认可特斯拉。

当然这不是主观上就排斥特斯拉,只是结论会让“特粉”有这种感觉;然而最终在辩论的过程中又发现“特粉”特别不理性,谈技术的时候他们具备第一类的观点,从“精神饥荒”的角度分析那就直接歇斯底里了,什么是“精神饥荒”?

精神饥荒有多少人对外国品牌是趋之若鹜的呢?

相信仍旧作为奢侈品和大宗消费品的消费主力的60-90后,对于外国品牌是绝对崇拜的(相对一部分);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大量的外国商品、影视作品和文化开始输入,此时这些商品和文化是非常“新潮”的。

说白了就是没见过会感觉新鲜,而新鲜的可能就是好的吧;其中各类商品还没有国产或高标准的国产选项,毕竟市场化全面开放的阶段是学习与进步的阶段。但凡事都会有个“先入为主”的问题,初期的国产商品水平不如外国商品,于是很多用户就会直接否定中国制造;也就是说国产商品在起步时就已经输了,即便后期的水平实现了反超,但再不能吸引到这些已经形成一种观点的消费者。

这是不应该但又注定会形成的结果,在深层次的原因其实也很好总结:

不懂思考不够自信虽然大清朝已经是百年之前的历史,但是一些人精神层面上的“辫子”还是没有减掉;对于中国制造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大马金刀”的层级,还把“捡洋落”视为荣而不为耻,这点从今日五菱宏光MINI EV被停止上牌,上海要求4.6米以上和10万元以上的车辆才能用新能源牌照——为特斯拉量身定做的规则一样令人感觉恶心。

然而这种观点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原因正是“不能否定自己的错误”;而不能否认则等于无知,无知的原因是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没有这些知识储备何谈思考与自信呢?这是个无法突破的“闭环”,怎么办呢?——自然淘汰即可。

国产汽车与合资汽车在市占率方面各占半壁,合资品牌五大车系市占率将将超过50%,国产汽车以少数一线品牌对抗合资车系数十个品牌,实现的是市占率接近50%且上升趋势很明显。这就说明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中国制造,连大宗消费品都认可了,其他消费品就各不例外了。

看一看现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除了美系苹果还在 苟延残喘,曾经的三星、索爱、黑莓、诺基亚还有存在感吗?2000年后的年轻人大部分都不再以用个苹果手机为荣,优秀的华为、小米、VO等高端旗舰机不仅有更好的体验,同样能满足轻奢用户的需求;“国潮风”已经成为热潮,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现在的流行元素,这会带来很有意义的改变——那就是不再以崇尚洋品牌为荣,一旦有了这个基础,特斯拉等问题不断的合资进口汽车都会成为过去式。

结语:时间会带来改变,时间会淘汰掉有“精神饥荒”的那些人,现在特斯拉的热潮也无非是此类消费者的炒作;但是在成长过程中的是大部分更加自信的00后,观念的转变会逐渐带来对品牌认知的变化,届时不论是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还是两田一产、特斯拉、BBA等品牌都会被起底真实水平,追捧“洋垃圾”会被视为愚蠢。

至于特斯拉近期频繁出现的问题车,客观来说也不值得同情;比如从“特粉”变成“特黑”的特斯拉维权女士或Model Y的男性司机,在车辆没有出现问题之前忽悠了多少人去买特斯拉的汽车,出问题了之后有没有想过这些用户呢?有因有果嘛,自己去承受吧。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