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喜欢灵异事件心理。

我恰好就是写恐怖灵异小说的作者喜欢灵异事件心理,如果问我是出于什么心理来写这些故事,我是比较清楚的。

1喜欢灵异事件心理、对复杂人性的好奇。

人性是非常复杂而神秘的,恐怖灵异类小说,可以将人性的黑暗面赤裸裸的展露出来,掰开揉碎给读者看,让读者惊讶,竟然还有这样的人?喜欢灵异事件心理!竟然比恶鬼还邪恶?!将人写成鬼,把鬼写成人,是这一行最常用的套路,总之一句话,教人向善吧。

2、幼年时期深受神秘文化影响。

我的家乡在中原地区,在这块广褒的沃土上,流传着很多人鬼狐精的传说,民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神秘文化。在我小的时候,也经历了农村的各种驱邪仪式和各种真真假假的鬼怪传说,自己也亲眼目睹过一件发生在家人身上的灵异事件。因此,长大后,总是在这种文化里想探个究竟。

3、寻求刺激。

可能很多人觉得,写恐怖灵异小说的作者,一定是非常胆大的一群人,实际上不然。

我就有夜里写作,被自己的故事吓到过的经历。

人是喜欢恐怖这种感觉的,恐怖带来的微痛感,会让人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且有瘾。

写恐怖小说的人会对这种感觉更上瘾一些。就像在外面没吃到什么好吃了,只好自己做了。

最后:其实恐惧是很吸引人的感觉,古代的《聊斋志异》就很受欢迎。这种感觉是自古有之的。

就像辣,酸甜苦辣,里面只有辣,不是味觉,而是味蕾被烧灼的痛感,就是这种痛感,让人着迷,让人上瘾。

以上。关注我,更多好故事,讲给你听。

这个问题问得好[赞],我就是这样的人,遇事儿我不怕事儿,也不怕人,生活中不是胆子小,家里人,单位人都说我胆子大[大笑],我妈说我虎,呵呵[捂脸],但是我怕黑[流泪][流泪][流泪],晚上不敢一个人走夜路,恐怖片真的不敢看,会留下不能磨灭的印象[捂脸][捂脸]。

喜欢灵异事件心理:那些写恐怖灵异小说的作者,是种怎样的心理?

记得好多年前,一伙子同学在一起看录像带,香港的鬼片[石化][衰],看的我一惊一乍的[泣不成声][惊喜],边上的人没有被电视里剧情吓死,说快被我吓死了[汗][吃瓜群众],结果看完死活不敢一个人去厕所,那时候厕所在外面,吓死了,也憋死了[晕],于是好几个同学陪着我上厕所,好多年,甚至到现在我都不敢看恐怖片,鬼片,多年前看到的也一直记忆犹新,晚上不敢想,电视里有预告恐怖片赶紧闭眼,不然多少天不敢晚上起床,记得最好笑的是,当年看恐怖片的时候,捂住一只眼,用另一只眼偷偷看,现在想起来,真是自欺欺人,不知道有人跟我一样胆小吗?[what]你也这样怕看恐怖片吗?[what][what][what]

首先,恐惧感在激发层面,可以分为三种,通过远程激发的,通过皮肤接触的以及通过内脏感知的恐惧。而我们所说的恐怖片所带来的恐惧,就是典型视觉和听觉上的远程冲击。还有例如进鬼屋这种更直接的恐惧激发,就是混合了远程和触觉两方面的激发。而我们眼睛和耳朵所收集到的信号,通过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丘脑等的处理,最终到达基地外侧杏仁核,从而产生了该区域的持续神经高电位,而进一步带来了例如颤抖、焦虑和行动停滞这样的所谓恐惧的表现。

喜欢灵异事件心理:那些写恐怖灵异小说的作者,是种怎样的心理?

喜欢灵异事件心理:那些写恐怖灵异小说的作者,是种怎样的心理?

下面就回答一下题中关于胆大和胆小的原因。首先,从定义上,胆大和胆小这两个非常口语化的词所指向的无非就是人对恐惧刺激的敏感性。在熟悉了上述恐惧的生理学机制以后,这个生物通路上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个体化差异,都有可能引起所谓的胆大和胆小的区别,例如对同一恐惧刺激的摄入程度、大脑皮层的处理速度,杏仁核的电位强度以及后续的反射性的敏感度。

先天性的“胆大和胆小”

顾名思义,先天性主要就是由基因调控的可遗传的因素。在这里列举几个引用率比较高的调控恐惧反应的基因和其作用。

Zinc transporter 3 (ZnT-3)

2006年哥伦比亚大学的Vadim Bolshakov组在PNAS是发表了一篇阐述锌离子转运体3在杏仁核外侧核以及听觉中枢3号颞区调控恐惧反应的研究。简而言之,该基因锁编码的蛋白在人脑区中因人而异,表达量较高的那部分“胆小”人群会对听觉的恐惧更加敏感,而反之,表达量较低的人群就表现出了“胆大”。

上图概括了这一机制的原委。这类锌离子通道仅在中枢的输入端有富集,导致了此处大量的含锌离子的神经囊泡参与了下游的反应,消除了GABA的神经抑制功能,而使得杏仁核持续放电,更敏感地产生了恐惧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