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时大部分救援力量都是通过陆路方式进入灾区的汶川地震部队灵异事件,小部分则是通过直升机机降方式进入灾区,而跳伞的比例非常小,这里说的救援人员跳伞应该是指原空军第15空降军某部伞兵空降震区参加救援任务,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空降兵十五勇士”一事。
当时强震导致灾区道路严重损毁,地面救援部队一时难以抵达,很多地方都没有建立有效联系,特别是震中地带的茂县完全失联,从空中进入成为了解这些地区灾情的最后选择汶川地震部队灵异事件。原本救援人员是计划搭乘直升机进入茂县的,可是直升机的航路被暴雨和浓雾阻断,运输直升机数次尝试着陆,都没有成功,后来只能选择从高空跳伞进入。
应该说汶川地震部队灵异事件,当时的跳伞环境是非常凶险的。解放军空降部队在2008年汶川地震以前,还不具备5000米高空跳伞的实战能力。要知道,平时的跳伞都是在有充分保障条件下进行的。而此次灾区伞降没有气象资料、没有地面的指挥引导,连地面标识都没有。而且茂县处于高山峡谷地区,可供空降的平坦地域十分少。加上此次跳伞高度为4999米,远远超过空降兵日常的跳伞训练高度,参加行动的空降兵需要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进行第一次如此高度的高空跳伞,其难度和危险程度可见一斑。
但灾情就是命令,为了尽快获得灾区受灾情况,救援人员已经别无选择汶川地震部队灵异事件。5月14日上午,15名勇士分两批在4999米高度从运输机中跃出。跳伞后,15名勇士在空中自由落体了1400多米才达到降落伞的最高开伞高度,有两名勇士还遭遇主伞无法打开,紧急使用备份伞降落的重大险情。在最后落地时,由于地形复杂,数名勇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但是,不管怎么样,15勇士最终还是成功落地了,在地震发生40多小时后,第一批救援力量终于进入了茂县,给灾区人民带来巨大的希望。
在随后一个星期里,中国空降兵勇士们侦察了数十个村庄的受灾情况,给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还开辟了数个机降场,引导运输直升机搭载大量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进入茂县,对于灾区来说,堪称雪中送炭。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此次非战争情况下的空降行动后,中国对空降兵的空降训练环境和作用都是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后中国重视空降兵空降装备的发展,加强空降兵特殊环境下的伞降训练,对空降兵作战能力建设带来重大影响。
若深夜真的遇到八级地震,那是相当的不幸,但若真的遇到了,也不是完全没有逃生的机会,了解并掌握一些逃生自救的科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震的巨大破坏性主要是来自次生灾害,所以当遇到时正好在空旷地带上,那就是最大的幸运。
二、若地震发生时正好山脚下,隧道里,高架桥上等,要尽可能尽快离开这种高危环境,到空旷地带上躲避地震及其后续的强余震。
三、若在海边,一定要特别双重预防,一是地震本身的破坏性,二是海啸的危险性,所以要尽可能离开海边的建筑物并及时逃离海边,到高处躲避可能发生的海啸。
四、若在建筑物里,这时候遇到八级是相当的危险,因为八级地震的极震区烈度相当高,一般九度以上,高的会十一度甚至十二度,这时候的建筑物会遭到严重破坏。万一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的本能反应是想逃跑,但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震感会非常强烈,站不住、走不稳,更别说在深夜了,跑不出去怎么办呢,比较科学的做法就是就近躲避,科学自救。
五、在建筑物里地震躲避的原则,就是按照“降低重心”、“寻求遮挡”、“抓牢防撞”原则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躲避的空间尽可能选择那种狭小稳固的空间,比如厨房、卫生间或承重墙的拐角处等。
六、其实,深夜遇到八级地震,几乎肯定的是要被埋,这时一定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并千方百计保护自己。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术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之后再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最后是想方设法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补充水分的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