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说灵异事件霍金死了吗,金星的评论是很对的,而且也指出了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像霍金这样的科学家和学者,在去世时总能引发“关注”,用如今流行的话来讲,叫做“刷爆朋友圈”。
霍金的离世,确实是一大损失,值得我们哀思和悼念灵异事件霍金死了吗。但事实上,真正了解霍金及其生平、学术的人又有多少?当然,没有深入了解,不代表不能参与悼念和表达哀思。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如今的网络上敲出来的文字,又有多少是在真正地祭奠一位科学家?这些文字,又是报着什么目的而编排出来的?
金星评论是带有调侃性的抨击。我觉得她说的很对,没毛病,至少没有太大的问题。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各种自媒体和心灵鸡汤充斥于大家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真正有文化灵异事件霍金死了吗、懂文化、爱文化的撰稿人,却是越来越少。令人费解的是,这个圈子里的一些人却总会想尽一切办法蹭文化的热度,名人的去世俨然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商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读者也不自觉地跟着“悼念”。
此次霍金去世灵异事件霍金死了吗,周围不少人都在网络上进行悼念,尤其是在朋友圈。或是放上一两张图片,配上一段文字,或是转发一个短文,自己添上几句评论。但内容却基本上如出一辙。在与朋友们的私下交流中,大家发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初高中同学参与悼念的比例最高,大学同学次之,硕博同学则很少有人参与;而就文理生来看,似乎在专业上更“接近”霍金的理科生的“哀思”远比文科生少的多。
其实这个现象很有趣。记得霍金离世消息刚发布时,在博士群中便有讨论,不少理科博士指出,其实霍金在专业上的成就并不是顶尖的,只是他的生理缺陷无形中给自己加上了一道光环,同时,由于霍金更像是一位科普型学者,因而知名度更高。虽然我本人不了解这个领域,但却觉得这种评价很中肯。当然,霍金是值得世人尊敬和悼念的伟大科学家,这一点不容置疑。
这几天,朋友圈出现最多的是《时间简史》。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读过呢?我相信,不少人是从各种公众号的推送和凭借中学时代的作文素材来认识这位科学巨匠的。包括我在内,其实对霍金及其成就,并不了解,以至于连一部近似于科普读物的《时间简史》都没读完。
按照一些理科朋友的说法,其实很多自媒体为了营销,都在忙着写“作文”。是的,这位学科家的去世,给无数躲在屏幕后绞尽脑汁进行创作的人提供了素材和灵感。而他们用键盘敲出来的文字和屏幕上的配图,随后便开始影响和左右着无数网民。
网络对人们的影响太大了!读了几篇网文,似乎就了解了文化,认识了名人,并且不知不觉中产生了某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觉得不悼念下霍金,都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如果说金星说的有问题,那么ta可能错把这种行为全都理解为了有意而为之。
事实上,多数参与“悼念”的人,也只是随波逐流,并非有意在“装个文化人”。但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却显示出我们社会上的很多人都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和意识,正逐渐甚至已经成为被字符所支配的生物。
当人类丧失了思考的时候,就是这个物种最为危险的时刻。希望大家能用行动去爱学术、爱科学,用心去尊敬和悼念逝去的伟人。在这一点上,我们都需要反思,包括我。
霍金早些年被"死"过好多次,后经证实都是谣传,这次是真的去世了,大家不用再怀疑了,一代伟大的物理学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地府内一片热闹场景:
欧姆:"耶,来新伙伴喽,大家迎接。"
麦克斯韦:"这货是干啥的?"
玻尔:"走,去考考他。"
牛顿站了出来,道:"大家静一静,听我指挥。"
爱因斯坦:"你闪一边去,只会玩力的家伙,这几位我是老大。"
这时跳出来一个人,浑身缭绕闪电,英姿伟岸,缓步走出来,不怒自威,连爱因斯坦见了也不禁为其让道。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尼古拉特斯拉,看到他出现。爱迪生冷笑道:"哼,交流电有什么好的,嚣张"
特斯拉见状也不生气,道:"生前我被称闪电的主人,最接近神的男人,现在谁不服可来较量一下。"
现场鸦雀无声。
特斯拉来到霍金面前,亲切地道:"欢迎你的到来。"
霍金笑了。
半小时后,所有人都抱着一本《时间简史》在苦读。
霍金咧嘴直笑:"哈哈,这才是我的天堂,学习吧,一帮渣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