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大意甘肃马拉松灵异事件。参赛人员和赛事主办方都低估了突发的恶劣天气,因为已经举办了四届,每次都顺利完成,都掉以轻心了。
5月21日是24节气中的小满。5000年的古人文明总结出在小满前后4天甘肃马拉松灵异事件,天气都会有大的变化,现在应该不怎么受到重视。
参赛地为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黄河石林园区甘肃马拉松灵异事件。这处西北风景胜地沟壑纵横,高低起伏,落差上百米。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这是常识知识。
参赛选手中有很多专业选手甘肃马拉松灵异事件,包括顶尖选手。在马拉松比赛中,追求的是轻快,身上自然不能装备过多物品,以此来增加自身负重,通常以短裤短袖为主。冲锋衣和保温毯是必备物品,可惜绝大多数选手都没有准备冲锋衣。
正如事后很多选手所说的那样,在比赛进入到20公里至31公里处的时候,天气变得极端恶劣,大雨密集,甚至还有冰雹。
同对这种天气,多数选手抱着侥幸心理继续坚持,应该是对西北的天气不了解,或是觉得自己参加过很多次马拉松,这点风雨不算什么。也许过一会就好了,因为早上出发的时候还是风和日丽。
还有一点促使选手坚持下去的原因是,只要跑完全程都会有1600块的保底奖励。既然来了,索性把这钱挣到手,应该也是不少选手的心理。
另外我个人猜测,现在各种比赛繁多,竞争激烈,如果能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夺得冠军,在名气的提高上,和得到的奖金上都会有极大提升。这也是很多选手在已经明显感觉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咬牙坚持的原因。
在20公里至30公里的这段路程里,需要爬升近1000米,有的路段非常陡峭,连摩托车都上不去。这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而且是在如此恶劣的天气里。
人的意志力固然强大,可是在大自然面前,还是显得太过渺小。面对困难过于盲目,最终很多选手倒在了坚持的路上。
悲痛!默哀!
按道理要重金奖励,毕竟他救了六条人命。
一、通过对牧羊人的奖励,可以在全社会倡导更多人在别人危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形成人人讲奉献,人人做好事的浓厚氛围,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
二、尽管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但牧羊人救人的举动必须要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给予彰显,努力做到让好人有好报,好人有福报。力争通过重金奖励改变一下牧羊人艰苦的生活境遇。
三、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牧羊人救活六条人命,为保险公司和白银市政府节省了一笔巨款,就按目前每人赔偿95万元算,大概能节约近600万。因此,以这600万为基础,给牧羊人奖励30万20万我觉得都不为过,否则,保险公司和白银市政府赔偿的将会更多。
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奖励牧羊人都是十分应该的。
甘肃马拉松如此惨烈的原因主要是遭遇极端天气就是冻雨和冰雹以及大风导致运动员身体失温造成的。失温就是人的身体流失温度大大超过人的补给温度时可因人的心肺功能衰竭而引起死亡的一种现象!
运动员在那种天气下遇难,试想一下普通人如果去参加马拉松穿那么点衣服,长时间奔跑,突然遭遇恶劣天气,温度突然降下来,在没有救援设备以及救生装备的情况下一样难以幸免。
所以我们要总结甘肃马拉松的教训。国家体育总局把监管做到位,马拉松主办方认真落实相关文件,不要因追求一时的利益而让相关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比如补给站相距太远,在运动员遇难的那段补给站相距竟然十六公里远!提前告知天气变化,让运动员做好相关准备。运动员也要在参加相关賽是的时候详细评估风险,做好应对准备,没有什么奔跑比生命更有价值!
白银越野马拉松悲剧不应被简单理解为天灾和意外
5月22日在甘肃白银市银泰县黄河石林举办的百公里越野马拉松,遭遇极端天气,最终造成21人遇难,成为世界运动史罕见的悲剧。
在这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有着人们难以想象的苦难。21晚上,在抖音上就开始流传一些视频,一些人紧紧抱在一起,裹着白色塑料布。还有一张广为流传的图片,在一片荒地上一群选手拥在一起。图片是静止的,但是我们仍能感受到让人瑟瑟发抖的寒意。
所谓“极端天气”,就是大风带来的降温、降雨和冰雹,最近几天好几个城市的市民都遭遇过,但是在海拔两千米以上的山地和“无人区”,穿着跑步短裤遭遇这些,就是人类难以承受的灾难。
用最通俗的话说,这21个人就是活活冻死的,其中包括超级马拉松领军人物梁晶与残奥会冠军黄关军。
我们还没有得到这21个人的全部信息,但是很有可能,越是“成绩好的”,就越可能遭遇不测,因为“大神级的人物”才有可能冲到最前面,而遭遇危险时又无法撤出——在心理上,他们也有更强的“完赛追求”和克服困难的雄心,这都加重了悲剧的可能。
那篇流传广泛的自述《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提到完赛会有1600元的现金奖励。作者是一位获救的参赛选手,他前进时碰到退赛的,还说了一句“一千六就这样放弃了?”这个细节让网友发出“为1600元送命”的感叹,这种想法是对选手的极大不尊敬,事实上,没有哪个超级马拉松爱好者是为了奖金而跑的。
百公里越野赛这样的长跑比赛,是一种极限运动,不管是冠军还是完赛,都不会像获得奥运冠军那样为人所知。这是一个“圈内的”某种意义上也是“私密”的追求,跑者追求的,是挑战自我的极限,“完赛”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退赛,最初的困难或许还让他们欣喜,因为这就是“越野”的应有之义。
但是,在“极限的野”和“绝对的安全”之间,我们必须拥有一种平衡。
很遗憾,白银百公里越野只做到了前者。几个选手裹一块塑料布,最准确地反映了这个赛事的安全保障水平。今天的一些救援视频我们也能看到,几个救援队员抬着一个运动员,这种纯粹人工的救援,让人想起地震的废墟。
“越野赛”的救援,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一位在香港的朋友问我:“比赛没有直升机吗?”
这简直是不接地气的天问,她是基于在香港的经验。在香港,以前每年都会有百公里的越野慈善赛,参赛选手徒步穿越山地,也曾遇到冰雹这样的极端天气,但是这样的越野活动配备有强大的后勤,选手出现意外,会有医用直升机及时转运和抢救。一位朋友曾参加过这项越野,他中途退赛了,马上就有志愿者过来服务,检测他的身体状况。哪怕是扭伤这样的小伤情,都会得到最及时的处理。
即便是在内地,也具备提供强大后勤保障的可能。有朋友在盛夏参加戈壁滩200公里穿越,那对体力是很严峻的考验,但是却没有什么危险,因为医疗保障车就在后面,人们甚至可以及时吃到冰镇西瓜来降温——这当然是收费不菲的商业化旅行活动,但是却也证明,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内地也能提供极致的安全后勤保障。
很可惜,马拉松主办方没有在安全方面花这么大的精力和经费。
白银越野马拉松有一段赛段是“无人区”,其实只是汽车无法到达的区域,仍然在广义上的景区。如果赛事主办方能有更多安全方面的考虑,每隔5公里设一个医用保障帐篷,就能在很大程度避免这次悲剧。不管是选手退赛还是遇到冰雹,都可以就近处理。
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越野赛,可能是条件很“艰苦”,但它并不是危险的荒原,也不是把人放入生死考验之地,而是昂贵的公共活动。
不管是越野赛还是城市马拉松,都应该在安全保障方面投入巨资,而不是花钱打广告、找网红造势,它不应该成为营销、欢乐秀和嘉年华,而应该具备专业性,甚至强制性的行业标准——比如,每隔多少公里设置一个医疗点和一定数量的救护人员。
就这个意义上讲,白银越野马拉松的悲剧,算是一个沉痛的提醒,也戳穿了当前国内马拉松比赛的泡沫。它不应该被简单理解为意外和天灾,而是一个反省、反思的契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