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有梁山文化也可以说水浒文化济宁大运河灵异事件,还有孔孟文化,这两个文化都是重量级文化。
梁山水浒文化济宁大运河灵异事件:我用比较狭隘的眼光来说一下,水浒文化虽然说是比较出名的,水泊梁山也在四大名著中《水浒传》让我们充分认识了它,但是梁山英雄好汉毕竟是一个造,反北宋政府的一个组织,所以发展这个文化可能会有阻碍,政府不阻碍,但是绝对不会支持,这也是梁山水泊分家的原因吧。
孔孟文化:孔孟文化算是在中国都是重量级文化,在济宁的下面县市曲阜市,离济宁市中心稍远,济宁刚把兖州划为区,还没实力把曲阜划为区,所以孔孟文化只有曲阜市自己发展先,毕竟济宁现阶段发展还是要优先发展市区的济宁大运河灵异事件。
为什么要发展运河文化,在运河文化上,江苏的扬州济宁大运河灵异事件、淮安、徐州都占领一席之地,但是他们却没有把他们发展成特色文化,扬州还好把运河穿过城中的一段发展成了景区。
扬州大运河景区
淮安则偏爱于淮河,徐州因为运河还在承接南北货运,所以比较繁忙,下面县市邳州和新沂则稍微发展了一些运河文化,徐州市区更偏爱于两汉和彭祖文化。
那么为什么济宁偏爱于运河文化,济宁又称为“运河之都”(江苏淮安表示不服),是因为运河和兴的城市,很多关于运河的古建筑和自然景观都存在。济宁的老城区就在运河的边上,现在三线城市都在大规模的棚改,老城区投资发展一个景区,对棚改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能够重新建立起老城区新的市区面貌,同时也有政策支持济宁建设运河景区,彰显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符号。所以济宁大运河建设不是心血来潮,突然做的决定,而是有统筹发展的规划。
济宁运河文化规划图
所以现在和济宁争“运河之都”称号的淮安,在运河文化建设方面落后了,但具体情况还要看济宁建好之后的发展。
不过济宁发展运河文化、建设运河景区也得到了济宁东边几个县市的埋怨,因为东边几个县市发展强劲,兖州、邹城、曲阜三市都希望济宁向东发展,特别是兖州也已经成为济宁的一个区,需要尽快与济宁主城区融城发展,而曲阜又有重量级的孔孟文化,也需要济宁支持,但是济宁却向西发展大运河,所以东边三县市的市民很不解,很迷惑。济宁在经济文化发展上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大运河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大运河文化建设成功将成为济宁市的一张新名片,希望大运河特色文化能够让济宁更好、更快的发展吧。
欢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有错误请指正。
(关注城市发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实事求是的讲,搞夜间灯光秀,不如搞城市间植树造林、城市绿化公园。
灯光秀,当今城市化的追求,在灯饰设施、灯光演示设备及设置灯光程序上,不是小开支。由此不仅使我想起了前些年城市人造音乐喷泉来,我们今天去城市的水上公园看看,锈迹斑斑,破烂不堪的水上音乐喷泉设备、与用作他用的控制室房,心里不免深痛可惜,当时红极一时的音乐喷泉,人山人海,时日才多长,都成为了水上公园的破烂垃圾,白天看,那些破旧的设施污染了公园的水面。
霓虹灯彩的繁华,只是昙花一现,待人视觉疲劳了,就会抛弃它!
高楼林立的城市,夜间霓虹灯彩,繁华如同仙界,这种气象能否长久,是否最后也惨遭水上公园音乐喷泉的厄运呢?
城市间植树造林,费用不比做那灯光秀所投入的资金大吧?种植些苍松翠柏,高大森严的高桩树木,功在当下、利于千秋,城市随树木生长,一年一个小变样,十年就会大变化,也为城市间地面硬化带来的夏日高温、减点温度变得凉爽。
一棵大树一个故事,一棵大树一个情怀。没有大树参天的城市,就是一座没有灵魂的城市。
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带动了山东沿运地区经济的繁荣昌盛,促进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合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民俗风情具有开放性、兼容性、伴生性、传承性的特征。尽管山东运河北段航运已中断100多年,但由运河引发的民风民俗依然在各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延续和发展。一、生产习俗 元、明、清时期,运河主要功能是漕运,也具有防洪、排涝、抗旱、灌溉等方面的水利功能。在长期的漕运、渔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了许多民俗事象。1、漕运民俗事象 帮会组织。旧时船民有很多帮派,如穿帮、网帮、安青帮等。参加帮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特殊的社会地位保护自己,求个平安。所加入的帮派势力越大,行船的保险系数越大。从清末到建国前相当长的时间里,山东运河主要受青帮的控制。近代的青帮是安青道友与哥老会混合的产物。清朝年间,台儿庄运河地区流有“上有马凤山,下有宿迁官”(马、宿为帮派知名头目)的说法。 请伙计。为保证行船安全,旧时运河上使船人大都为自己请一位辟邪降魔的魂灵,济宁一带叫“请伙计”,枣庄一带称“请老牌”。“请伙计”和“请老牌”有两种方式:一是到坟地去请,二是造船时就刻有木偶供奉在船头。过闸时,船主要喊“伙计,过闸了,注意!”如今,船主又有一个新习俗,称“请老鬼”,请的是技术熟练的轮机长。从请鬼魂到请人,民俗内涵发生了质的变化。 漕运号子。船工们为协调劳动动作,激发劳动热情,创作了漕运号子,传唱了数百年。漕运号子,德州称“船工号子”,枣庄称“粮米号子”。德州的船工号子有11种:打蓬号、拉冲号、打锚号、拉纤号、撑篙号、窜篙号、摇橹号、绞关号、警戒号、联络号、出舱号。枣庄的“粮米号子”也是11种:打蓬号、冲号(也叫四六八句)、打锚号、拉纤号、撑篙号、拿篙(也叫缆头)号、摇垄号、绞关号、打招号、吊货号、架包号。山东运河上的漕运号子曲调大同小异,节拍有快有慢,各种号子交织在一起,奏响了漕运河道上的劳动交响曲。2、渔业生产民俗事象 山东运河流域有一名谚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旧时,渔民靠常年捕鱼摸虾过日子。捕鱼的方法有:徒手摸鱼、木棒打鱼、竹刀砍鱼、鱼钩钓鱼、网具网鱼、筐框扣鱼、驯养鱼鹰捕鱼、利用火光、灯光诱鱼等。渔业生产中,也生发了许多禁忌,如渔网放在河滩上凉晒,忌人跨过;装渔箔时,忌煮生鱼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天打鱼,两天磨钩”等谚语也是在捕鱼的实践中形成的。3、农业生产民俗事象 从民俗的角度看,以天象的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是农业社会的一大特点。我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直接关系,形成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农业谚语。如:正月菠菜才发青,二月栽的羊角葱;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夏至出蒜,不出就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等等。二、生活习俗1、婚嫁习俗 旧时,娶妻被称为“小登科”。受孔孟封建礼教的影响,山东运河流域婚嫁礼仪隆重而复杂。娶妻需行“六礼”:纳彩,俗称提亲,说媒。问名,男方托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属相。纳吉,俗称“合天命”,有“白马犯青龙,鸡犬泪交流,鸡猴夫妻不到头”等说法。纳征,俗称定亲,又称“传启”。请期,男方到女方家告知娶亲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俗称“办喜事”,男方称“娶新媳子”,女方叫“出门子”、“出闺”。亲迎中最热闹的是“拜天地”(结婚典礼),除拜天拜地、拜高堂、夫妻互拜外,各地都有不同的礼仪事项,如,撒帐、领亲、烧喜纸、上拜认亲等。2、丧葬习俗 山东自古厚葬成风,沿运各地、各民族都有不同的丧葬礼仪和安葬方式。葬礼程序,一般包括停尸、招魂、报丧、吊言、入殓、出殡、安葬等。安葬方式,有天葬、土葬、火葬、合葬等。天葬即弃尸,婴儿死后,以席裹之,弃于野外,让兽鸟吃掉,此形式只用于汉族一些地区。土葬,至今很多农村还在采用。火葬,旧时在信仰佛教的民族中,僧侣阶层多用火葬。解放后,由于政府提倡,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火葬。民间,常把丧事和红事合并称“红白喜事”,丧事办得越热闹越好。如滕州市,白事都用唢呐乐队,红事有用有不用。把丧事当成喜事办,一方面含有使死者灵魂得到欢娱的性质,另一方面表现出人对生老病死客观规律的认识,除封建迷信因素外,也含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3、饮食习俗 山东运河沿线地区的饮食习俗,基本上属于北方类型。主食,旧时以煎饼、高梁饼、瓜干窝窝、杂面锅饼、鲜地瓜、玉米饼、玉米粥、杂面条等为主。副食,旧时以咸菜、豆腐、豆芽、辣椒、白菜、萝卜、小杂鱼等为主。主副食的口味兼有咸、甜、辣、酸多种,济宁以南基本以辣为主,济宁以北基本以咸为主。济宁、枣庄有“想拉馋,辣椒盐”的说法。民间对饮食十分讲究,多有禁忌。泰安、梁山、阳谷一带宴席上吃鱼,上菜时要“文腹武脊”。文人为主宾时,鱼腹要朝向主宾,意夸他肚里有墨水。武人为主宾时,鱼脊要朝向主宾,意夸他是个脊梁,因行武人怕别人说“草包肚子”。德州、聊城宴请客人,酒后要上面条,有连心面之意。 在长期饮食发展过程中各地都创造了有代表性的名吃、小吃。德州的扒鸡、聊城的糖醋鱼、临清的八宝袋鸡、济宁的“霸王别姬”和五香螺蛳、东平的大炖鱼、枣庄的羊肉汤等驰名中外。4、饮酒习俗 山东运河沿线地区有“无酒不成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说法。旧时对酒好孬不讲究,常喝高度散装瓜干酒、高梁酒,但喝酒的名目多,劝酒的方法多,酒桌上的讲究多。喝酒的名目有:红白喜事酒、乔迁酒、祝寿酒、拜师酒、开业酒、结义酒、荣升酒等。劝酒的方法有:令盅法、划拳法、猜谜法、压指法、数数法、推磨法等。梁山泊一带酒令五花八门,多达100多种。酒席上的礼节十分讲究,枣庄新婚喜宴敬酒,有“酒过三巡”的习俗。第一轮由新郎的长辈敬酒,第二轮由新郎、新娘敬酒,第三轮由新郎父母敬酒。5、饮茶习俗 元代以后,受南北漕运的影响,山东运河沿线饮茶之风渐渐兴起。饮茶习俗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茶馆多。明、清时期,运河两岸、城内街巷,开建了许多茶馆,按饮茶人的身份,茶馆分为:鱼贩茶馆、豆腐茶馆、商业茶馆、票友茶馆、官事茶馆、棋牌茶馆、听曲(逛妓院)茶馆等。二是饮茶人普遍。德州、临清男、女都饮茶。老户人家有“一日三茶”的习惯。街头熟人相见,互邀“喝一壶”成为礼节。三是对茶叶的喜好各异。德州人喜喝红茶,济宁、枣庄人喜喝绿茶,聊城人夏喝绿茶、春秋喝花茶。四是茶文化气氛浓厚。大的茶馆都设有技艺高明的倒茶人,他们扬臂运腕,高提齐肩,一个“飞瀑倒泻”,滚烫的热茶恰到好处的倒进茶碗(杯),使饮茶人收获到茶艺享受。三、商贸习俗 各行各业商人在商贸交易中,为保守商业秘密,在货物名称和价格上常使用暗语和行话(坎子),形成了独特的商业习俗。如济宁油行,商品暗语是:花生油称“大个子”,香油称“小磨子”,豆油称“老滚”……。行坎是:将一至九的数字,分别用“尖、哑、言、风、土(摩)、涝、现、翘、湾”九个汉字代表。十,同一,也叫大尖。如说香油每斤10元9角,就称“小磨子大尖湾”。四、宗教信仰习俗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过去,为保证漕运的人身安全,人们常寄托神祗保佑,敬神敬圣敬贤达。1、敬奉金龙四大王。山东运河地区敬奉金龙四大王的庙宇很多,祭祀的大多是指宋代排行老四的谢绪,被称为北方河道神、漕运神。而在济宁一带,把明代工部尚书宋礼奉为“运河金龙四大王”。2、敬奉龙王。民间俗信,龙王是玉皇大帝的使官,天朝的“水官”,能主宰天下的风调雨顺、旱涝灾害。为祈求平安,祈求丰收,沿运各地船民、农民每年都要祭拜龙王,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为大敬,腊月二十六至正月初六为小敬。还有求雨避灾敬、还愿敬、日常敬等。3、敬奉关公。在民间,商人把关羽奉为“武财神”,百姓尊他为驱魔除害的“武圣人”、“关老爷”、“万能之神”。沿运各城镇,都建有众多的关羽庙(祠)。如聊城大街小巷祭祀关羽的庙宇上百处。运河沿线的商业会馆,除湘西人不敬关羽外,都设有关羽塑象。祭祀关羽,一般在每年的春节,二月二,五月十三。4、敬奉治理山东运河河臣。在济宁运河北岸建有“漕河神庙”,敬奉潘季训、李化龙、张国维、靳辅、林则徐等河臣。汶上县南旺分水龙王庙,祭祀宋礼、白英、潘叔正等河臣。枣庄峄城“三公祠”,祭祀的是治理加运河的有功之臣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这些都说明运河沿岸人们对神化人的崇拜,体现了运河民俗中“人定胜天”的气格精神。五、民间游艺习俗 民俗的社会功能之一是娱乐,娱乐贯穿在许多民俗事象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娱乐才使民俗事象得到很好传承。民间游艺包括民间音乐、舞蹈、美术、竞技、游戏等多个项目。与运河直接有关的项目有:四蟹抢船、拉粮船、龙灯、狮舞、旱船、高跷、黑驴、渔灯秧歌、花鼓、抬扛官、铜叉、花棍、渔家乐、打花落、运河大鼓、山东快书、五彩年画等。六、民间禁忌 民间禁忌,是民俗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领域,既是学术名称,又是特殊的民俗事象。1、社会生活禁忌。如,船民拎瓶打油不能从别人船上经过,认为从谁船上经过,就会滑(坏)了谁的生意。船上举行重大活动,一般不准妇女在场,而且妇女不能从船头经过。船民吃饭,不许将筷子横放在碗上。德州人葬祖先不能用链鱼,说是“连”不吉利。聊城未婚之成年男女不能入祖坟,必须找一配偶合葬,俗称“阴亲”。2、语言禁忌。称船帆为“蓬”,不能说船帆,忌“翻”字。喝酒时,不能说“干”,忌河中无水。吃鱼,不能说“翻过来”,要说“转过来”,“抬过来。”3、节日禁忌。“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船民不准动刀,动刀被认为砍龙头。麦收场上小孩不许坐在口袋上,不准问打多少。旧时逢年过节对妇女有很多约束,如,端午节不能在娘家过,有“吃了娘家粽,一家人全都死干净”的说法。在枣庄市南部地区,清明节出嫁女不准到娘家坟地祭祖扫墓,怕说娘家无后人。 运河民俗风情文化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但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山东运河的民俗风情,将逐步剔除糟粕,迈向科学文明的明天!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