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发掘出来,后面毁坏的基本是三种东西定陵发掘灵异事件。
第一种是丝织品定陵发掘灵异事件。这在定陵中是极为珍贵的文物,这里面包括了大量的龙袍凤衣,还有绵被等东西,因为长期埋在地下,颜色极为鲜艳,但这类东西也是最难保存的。因为一接触到空气就会发生氧化。
而当时的技术条件确实不成熟定陵发掘灵异事件,也不知道采用什么方法去保存好,只是简单的加了一些防腐剂。定陵还没有发掘完,第一次起出的丝绵品已经出现了变硬、变脆、变色的现象,原本十分鲜艳的刺绣出现了黑斑,并且开始发霉。这些东西都是不可逆的损坏。
除了技术原因,也有一些是态度问题定陵发掘灵异事件。
当时,沈从文想去看看这些织锦,去的时候,发现技术人员在装裱的时候,露出来的是反面。沈从文觉得奇怪,说不应该露出正面吗?
技术人员答:研究结构不也应该看反面吗?
沈从文当场指出,要研究反面,也不需要全部露点出反面,只需要露点出数公分不贴就好了。
这其实就是装裱的错误,可见技术人员也是不懂装懂。
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织锦当然被破坏得很严重。
现在展出的都是复制品了。
第二种东西就是万历包括两位皇后的大棺材。这三口大棺材是用金丝楠木做的,一个人伸腰进去,根本摸不到底。
当时清理好棺椁后,定陵做了一个水泥复制品。那真的呢?真的太大了,仓库放不下,就直接给扔到山下了。
数天跑,专家到山下去找,结果也没有找到,被山下的群众给捡走了,捡走后也倒了大霉,一对老夫妇捡了些,给自己做出两口棺材,棺材做好就去世了。另一家更惨,用这些金丝楠木做大棺子,结果家里的四个孩子跑到里面玩,被扣在柜子里活活闷死了。
这些大棺材都是不可多见的帝王棺材,就算不要,车成珠子也比扔了强啊。
现在摆的就是新做的。
第三类就是尸体。当时起出了万历皇帝以及两位皇后的尸体,初步研究了后就放到了仓库里,后面,小兵们冲进仓库,把这些尸体拖出来,坐了一把飞机之后用石头砸、大火烧,把这些尸体烧成了灰。
那这个尸体有什么用呢?他有很大的史料研究价值,可以查出很多万历年间的事情,比如万历不上朝,是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比如有人说万历曾经抽过鸦片,但从史料中无法证实,如果尸体在,化验一下就知道了。
这就是定陵三大被破坏的东西,还是蛮可惜的,所以定陵之后,中国就不再挖掘帝陵了。
定陵即明朝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同葬陵墓,由于定陵的考古挖掘时间比较早,当时的考古技术和文物保护理念都相对落后,故而对出土的文物没有形成及时有效的处理,并且在后来的特殊时期,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的遗骨还惨遭焚尽。因而定陵的开挖成为我国考古界一个深刻的回忆与极大的损失。
定陵的开挖我国建国以后便对于古代帝王陵墓采取了严格管控的制度,并且决定不再主动挖掘考古帝王陵墓,1956年,当众多学者提出开挖定陵时也是引起不小的轰动。经过两年的开挖,定陵主体墓室于1958年被打开,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尸体已经腐烂,但骨架保存完好,且头发软而有光,墓室中的陪葬珍宝无数,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在陵墓开挖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孝端皇后尸体下铺了一床织金缎被,再往下发现了镶缀着100枚“消灾延寿”金钱的褥垫,万历皇帝的被褥上则镶缀着17枚“吉祥如意”金钱。开棺时万历皇帝是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刺绣衮服,腰系龙纹玉带,下穿黄素绫裤,足蹬红素缎高绣靴;孝端皇后则头戴黑纱尖棕帽,覆饰金簪,上穿绣龙方补黄绸夹衣,下穿黄色缠枝莲花缎夹裤,足蹬黄缎鞋,腰系绣云龙纹长裙。
定陵地下宫殿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金器、银器、玉器、珠宝出土时虽已隔世300余年,但任旧光泽熠熠,其中皇帝、皇后的金冠精美绝伦,皇帝的缂丝十二章衮服龙袍和皇后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最为珍贵。
万历皇帝棺椁中的盒子里出土了一樽“金丝翼善冠”,是以金丝编织出二龙戏珠图案,质地均匀平滑,形象栩栩如生,整个皇冠无一丝线接头外露,技艺相当精湛 。皇后棺椁中的“六龙三凤冠”由金丝编织成龙,再由翠鸟羽毛粘贴成凤,再由128块红、蓝宝石和5400余颗珍珠缀编鲜花、祥云加以点缀,珠光宝气,闪闪夺目,极其奢华。
衮服龙袍一般用于皇家祭祀和大型典礼。出土的万历皇帝“缂丝十二章衮服”的底纹上映有各类文字图案,如“寿”字、蝙蝠等,正反两面以及两袖由缂丝制作12条盘龙,每条龙周边均饰有吉祥图案,最为繁复的十二章图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象征大明王朝千秋万世,也象征万历皇帝文武兼备。
孝靖皇后棺内出土的“罗地洒线绣百子衣”,亦采用升龙、行龙左右盘绕的图绘手法,龙旁以云水装饰,端庄且威严。与皇帝衮服不同,皇后衣着体现母仪天下之意,前后襟与两袖绣图为100个童子,姿态各异。周围以各类花卉与金银装饰,取“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之意。
文物保护的失败虽然定陵出土了大量文物珍宝,但因为保护措施的落后,开挖人员经验欠缺,大量文物氧化严重,仅仅向世人展示了几个小时的风采便失去原来的面貌,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且由于出土文物数量大,出土之后的保护和抢救力度不够,大多文物被凌乱的摆放在露天的院子里和研究所的简陋库房里,一放就是两三年。
上面说到的皇冠、凤冠、衮服等珍贵国宝在出土后,由于氧化,逐渐失去光泽,已不复出土时的风采;由于袍服的材质娇贵,当时考古人员处理袍服时却用软化剂涂抹在衣物上,故而这些袍服几个月后又黑又硬,加之文物研究所的库房简陋,四面漏风,这些袍服出土后不久便成为了碎片,现在我们在定陵博物馆所能看见的完整衮服龙袍其实是复刻的。
万历皇帝的棺材由金丝兰木打造,本来就是文物,而在开挖时,当时的理念并未将此当做文物对待,被暴力拆开后当做垃圾扔至山沟中,当文物工作者反应过来时,回山里寻找却已不见踪迹,很可能被村民捡回家做了柴火或者家具。现在陈列于定陵地宫的棺材也是后期由水泥重建的。1966年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定陵被称为“牛鬼蛇神”遭到批斗,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皆被焚毁,这使得吴晗本欲研究万历皇帝生前是否吸食大麻的项目破产。
历史意义定陵的开挖带来的文物损坏是考古界和历史界的一大悲剧,但对于历史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意义。万历皇帝是出了名的二十余年不上朝而饱受诟病,在史料中万历皇帝主要是由立储问题引起,但经过定陵的挖掘,专家发现了万历皇帝患有严重腿疾,这也为万历皇帝不上朝的原因找到了另一个方向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万历皇帝的陵墓中只有两樽皇后同葬,左右两侧的配殿空空如也,并未葬入万历皇帝的爱妃郑贵妃,这与《明史》中百官阻止郑贵妃葬入定陵的记载是一致的。因而也印证了明朝的政治体系中,皇帝是比较憋屈的,正如《万历十五年》里说到的,连立储都受大臣们的拼死抵制,万历皇帝也是生的伟大,死的憋屈。
其次,虽然文物氧化严重,但其中展现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工艺水平,甚至是失传至今都无法复制。万历皇帝棺椁中出土的金冠是用518根直径0.2毫米的细金丝手工编织,质地均匀,疏密一致,二龙戏珠样式中的龙首、龙身、龙爪均是独立制作,但丝毫看不出焊接痕迹。织造龙袍所使用的缂丝技术失传已久。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开国之时,生活俭朴,由于缂丝工艺复杂,造价高昂,人工制作最快也只是一日一寸,制作一件缂丝长衣需要数年之久,故而朱元璋下令严禁缂丝制作服饰。直到明宣德年间,缂丝才在皇室奢侈之风下重现世间,而万历皇帝的衮服不仅由缂丝制作,且需要加上孔雀羽、真金丝线等工艺,算是无法完全复刻的绝世孤品。
与此同时,定陵开挖过程中的惨痛教训,也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对于帝王陵墓保护的力度,在此之后,郭沫若提出开武则天墓时,被一口否决,并由国家做出明确指示,即“十年内不开皇陵”。
综上所述,定陵的开挖对于我国考古界和历史界是一个前车之鉴,在技术条件尚未成熟时,不应对古代陵墓进行开挖,这也是我国目前明确测定出一些帝王陵墓却不加开挖的原因,正是这个前车之鉴,也才有利于我国对于古代文物以及历史遗产的保护。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