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事件”,是发生在日本长崎华租界内,因为日本警察越权执法引发的一场军警冲突灵异事件长崎。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是的,你没有看错,当时清政府在日本长崎是有租界的。1858年日本江戸幕府与美国灵异事件长崎、英国、法国、荷兰、俄国签订《安政五国条约》,被迫允许开放长崎、横滨、神户、新潟、函馆五处港口。1859年-1869年之间,这五处港口和东京、大阪陆续开埠,设立外国租界(日语中称为外国人居留地)。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今天长崎依然有唐人街灵异事件长崎,不过已不在原处。一百多年来,唐人街的许多房子相继毁于火灾,于是华人就以海岸一带为根据地,重建新家并命名为“新地”,成为今天长崎新地中华街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清政府也来掺合一脚灵异事件长崎。1871年,清政府和日本签署了《清日修好条规》,文中有如下的约定:“…两国指定各口岸,彼此均可设置理事官,约束己国商民,凡交涉财产词讼案件皆归审理、各按己国律例核办…” 换言之,依据《清日修好条规》,清政府在日本享有治外法权,日本也在中国享有治外法权。因为长崎是幕府时期唯一外贸港口,长期居留的中国商人很多,形成了唐人街(日本称为唐人屋敷),所以清政府就把唐人街这一块划为租界,享有治外法权。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长崎港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灵异事件长崎:甲午海战十年前的“长崎事件”怎么回事?

提起租界,稍微有点爱国情绪的人只怕都会愤愤不平,当时长崎很多人也是如此,尤以长崎警察为最。日本早期的警察,全部都是由失去特权的武士担任的,他们长期练武,好勇斗狠,民族主义情绪最为强烈,因此时不时和外国人发生冲突。时至今日,长崎警察依然保持了这种对外国人“另眼相看”的传统。

中法战争结束后,因担心法国海军劫夺而被迫滞留德国的三艘新式军舰定远、镇远、济远终于返回中国。鉴于长途航行后,需进坞刮洗涂油维护,但旅顺船坞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率三舰及练习舰威远、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舰队首次访问日本。

定远级铁甲舰

济远号巡洋舰

威远号练习舰

1886年8月13日,在维护工作进入尾声之时,应各舰管带恳请,丁汝昌允许水兵分批轮流上岸“购物”。几名定远舰的水兵来到唐人街的一家日式艺伎馆,因为是第一次来,对日式布局不了解,不慎弄破了纸质屏风。本来只是一件小事,但因为双方对赔偿问题争执不下,日本老板叫来了附近巡逻的一名日本警察,这下就闹大了。

日式屏风

前面说到,唐人街是华租界,这里的华人享有治外法权,日本警察是管不了的,如果违法只能移交中方处理,更何况只是一件纠纷。但日本警察却硬要带水兵去警署,于是双方从动口变成动手,搏斗中水兵王发用日本店里的倭刀将日本警察砍伤,于是被前来增援的日本警察抓到了警署。值得一提的是,“济远”管带方伯谦当时正在旁边饮茶,但他却没有出面阻止,而是悄悄溜走了,胆小怕事的性格可见一斑,难怪后来会在战场上两次当逃兵。

方伯谦本可阻止事情闹大,但胆小的他却自己溜了

事情至此,已经成为外交事件。长崎领事蔡轩赶到警署大发了一通火,指出日本警察越权执法在先,向日本发了措辞严厉的抗议照会,命令日本立刻放人。2个小时后,日本政府勒令长崎警署释放了王发,送到中国领事馆。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有浓浓的帝国主义既视感?没错,在甲午战争之前,大清帝国就是东亚的帝国主义,直到甲午战争才被戳破了纸老虎的真面目。

本来这事儿日本已经服软了,但咱们是帝国主义呀,不能吃亏呀。王发被抓到警署的时候,被日本警察收拾了一顿,于是15日的时候,一大群水兵气势汹汹地前往警署,沿途挑衅巡警,准备砸了警署出气。

反映长崎事件的画

哪知道长崎警察长期和外国水兵相爱相杀(之前还打死一个英国水兵),早就清楚这些帝国主义的本性,于是把各警署的警察都集中到抓王发的警署周围埋伏起来。所以当水兵赶到警署后遭到了伏击,数百名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中国水兵,挥刀砍杀。中国水兵只有平时用来工作的小刀,完全不是对手,当场被杀死5名,重伤6名,轻伤38名,失踪5名。而日本警察也有1名被打死,30名受伤。

北洋水师总查琅威理,他在长崎事件中的二五仔行为,为其后来被逐留下了伏笔

血案发生后,北洋水师群情激愤,各舰管带强烈要求炮轰长崎,李鸿章召见了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语带威胁地说:“……开启战端,并非难事。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驻日公使徐承祖也主张决裂,断交撤使。但是,负责水师训练的英国顾问琅威理却主张妥协(传闻他主张强硬,其实是谣传),因为中日交战,不符合英国在远东的利益。

当时日本海军最大的军舰“扶桑”,排水量只有“定远”级的一半,所以中方有恃无恐,态度强硬

由于英国驻华公使出面施压,加上日本政府不敢开战,摆出了低姿态,清政府这个伪帝国主义最终答应和平处理。经过长达半年的谈判,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调停下总算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对对方死亡和受伤的人员实行补偿,其中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中方共付恤款15500元,此外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伤势最重的几名水兵一年后才出院)。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协告终。